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雄安會成為第二個深圳和浦東嗎?

後台有朋友希望我談一下雄安,思考了好幾天,才決定下筆。

現在的信息太少,主要是關於雄安建設的目標不清晰,所以,大部分的討論都是揣測多一些,包括我自己。

集中看,目前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話題:一是,雄安能否重演深圳、浦東的經濟輝煌。二是,「千年大計」這麼重的用詞是什麼意思,是否說雄安要成為將來的首都。

總的判斷:我認為雄安被過度解讀了。它可能就是為了緩解北京不堪重負的大都市病而設立的一個新城,一方面可以分解首都過度聚集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藉機推進京津冀地區的均衡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北京解圍,讓北京更好,可能這才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屬意所在。

一、經濟層面:主導深圳成功的要素

先談第一個問題。

雄安的定位是和深圳、浦東對標的,民眾的胃口之所以被調得那麼高,也是因為這個。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真正讓舉國驕傲的也就是這倆地方了。尤其是深圳,從40年前的一窮二白變成了今天的全球科創前沿。這樣的奇迹,對於任何一個普通人來說,都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那麼:雄安會不會變成第二個深圳?

我的看法:雄安會成功,但不會成為,也沒必要成為第二個深圳

要討論這個問題,先要知道主導深圳成功的要素是什麼?必須說,很複雜,不是一句簡單的「市場經濟」就能解釋得了的。每個經濟體的成功,分析總結它的話,可能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疊加。就像經濟學家們窮經皓首討論工業革命為什麼率先發生在歐洲而不是亞洲一樣,到今天也沒一個壓倒性的結論出來。

我理解是四個要素:

1、地緣優勢:珠江口+香港

你生在哪裡,這玩意兒就像人的出身一樣,得承認很重要。以色列是很牛逼,但就那一個,咱別抬杠。現在全世界最牛逼的大都市,不是大江大海就是大河大湖。相比於平沙莽莽,濱水地區更適宜人類生存。深圳地處珠江口,有充分的水源,便利的交通,適宜的氣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好的基礎條件。

關鍵是,靠香港最近,最有條件偷師香港。香港在80年代是什麼?全球最繁榮的自由經濟體。就是說,深圳有個最好的老師。雖然現在你要亂拳打死老師傅了,但別忘了深圳是香港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娃。

2、體制優勢:特區的開放VS內地的管制

深圳幾乎是一片白地,原住民只有30萬,這讓它推進改革的阻力最小。我們都知道,深圳最牛的企業都是本土的非國企,而在上海外企牛,在北京央企牛。這是體制的力量,體制放開,不再依靠計劃等級分配而是依靠自由競爭,激活了民眾創造財富的巨大動力,大大提升了經濟效率,進而又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到這裡,形成良性循環。

現在看這種體制不怎麼樣,開放得還不夠,政府權力越來越大。但在那時和內地比,深圳好像把便宜全佔了。1987年搞土地第一拍的時候,喉舌媒體口誅筆伐連賣國賊都罵出來了,可見體制改革在當年的稀缺性。這種稀缺性對於內地正在遭受嚴厲管制的普通民眾而言,會產生顯著的虹吸。靠著這樣稀缺的制度和稀缺的地緣,深圳吸引到了當年最優秀的一大批人才,成就輝煌。

3、的大時代:趕上了人口紅利的好時候

除了地緣和體制,深圳能夠成功我認為還得益於大的時代。這個時代一是當時所處的時代,二是當時世界所處的時代。當時所處的時代,是城市化剛剛起步,正處在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紅利起步期。1978年,我們城市化率才18%,現在57%。當年人均GDP385塊,現在57000塊,近20倍。

(《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安迪森》)

開放下的深圳,和內地相比,收入可以翻很多倍。在內地,很多人依然生活在溫飽線下。就是這樣的落差,造成深圳成了不但最吸金還最吸人,它享受了「人口紅利中的人口紅利」。到現在,這座城市的平均年齡才34歲,它將是最後一個人口紅利消失的城市。

4、全球的大時代:經濟格局大轉移VS后發優勢

世界的80年代是什麼時代?

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最長沒有蕭條的里根繁榮時代,是撒切爾鐵腕推行私有化改革的鐵娘子時代,是亞洲四小龍時代,是日本要買下全美國的時代……是資本主義社會新自由主義秩序重新確立並針對共產主義取得壓倒性勝利的時代。

深圳就是在這個時代出現的,這個時代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好處?

當時全球主要經濟體在二戰兵火焚毀的基礎上復甦發展了30年之久,都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繁榮,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創造了不計其數的科技發明。像日本在50-60年代,年均增長率超過9%,比我們還要高。

(《日本經濟史(1600-2000)》岸田真 等)

當我們開放的時候,恰好遇到那些經濟體基本都完成了城市化,需要進行轉型升級,需要向外進行資本技術輸出的大時代,我們的特區恰逢其時的承接了這些。這種后發優勢,讓我們少了太多的試錯,也讓我們只用了短短三四十年就獲得了別人70年、上百年甚至是數百年的經濟成果。

趕上了全球經濟大格局轉移的好時代,踏准了全球化、自由主義新秩序的時間窗口。深圳之所以能夠獲得今天巨大的成就,這是一個無比重要的原因。

比別人起得晚,趕了個早集,這種狗屎運,沒有幾個國家有。像深圳這種機遇,接近於孤例。綜合看其它幾個經濟特區,珠海、廈門、汕頭、海南,以及浦東,都不完全同時具備上述條件,所以不如深圳這般輝煌。但放到全球經濟體中去觀照,浦東、珠海、廈門,都是很成功的經濟特區了,只是深圳太光環了。

二、雄安新區還具備這些要素嗎?

雄安具備上述那些因素嗎?不具備。如果是按照對標深圳、浦東的發展思路,重建一個經濟特區的話,我不認為雄安能夠再取得堪比深圳、浦東的輝煌。主導深圳成功的要件,無論是時代的還是國內的,都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1、我們沒有了學習的對象,后發優勢沒有了

深圳、浦東開放的時代,我們都有后發優勢。但雄安新區的時代,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們沒有辦法再去學習,也沒有了這種學習的環境——新自由主義秩序已經完蛋,國外都在忙著反全球化,把視為撈盡了好處又不願付出的王老五。雄安新區如果是發展經濟,處在無人領航、自我探索的新階段,這個探索需要繳學費,需要時間,沒辦法求快。

2、本身的情況在變化:人口紅利在減弱,經濟模式要轉換

雄安面臨的國內背景主要來自人口紅利在減弱,走向老齡化,以及經濟增速下滑,增長模式要轉換。這種背景下,雄安要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過去,更多的資本過去,需要國家給出更大的政策傾斜。但恐怕很難,雄安的吸引點估計也不在那裡。

3、特區VS非特區:來自體制、收入的差距在填平

現在雄安口號喊得很響,炒房的人也一群一群的殺過去。但是,炒房你去,如果讓你去雄安定居工作,你去不去?我相信很多人不去。一,在雄安能賺到的錢,在別處也能賺到。二是,就算賺不到也不會餓死。人解決了馬斯洛下層的那些基本需求,上面的需求並不是那麼緊迫,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再去當拓荒牛。三,雄安的地緣沒什麼優勢,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在長三角、珠三角,整個北方就一個:帝都。

特區和非特區,體制的、收入的、形象的差距依然會有,但越到現在越不明顯,特區作為經濟層面的吸引力也都在下滑。要看到,整個國家發展了40年,我們已經比較富裕了,這是和當年最大的不同。雄安新區雖然特殊了一些,但實在不是不去不行。

簡單說,深圳、浦東那時候的,處在經濟高速增長昂揚向上的時代,這時候的,處在中速增長、模式轉換的時代環境完全不一樣。所以,從經濟的角度來高唱雄安,可能表錯情了,它成不了第二個深圳和浦東。

三、怎麼看雄安新區的真實定位?

然而,雄安也不必成為第二個深圳和浦東

如果簡單一點,將它視作一個首都分區,承載分解非首都功能的新城,大北京都市圈內建一個新城,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從這個角度,我們會發現,建立雄安新區,很像韓國15年前的建立世宗市。2002年底,盧武鉉政府決定在離首爾120公里的地方建立世宗市(這和雄安距離北京的距離差不多),來分解首爾過度擁擠的非首都功能。當時的考慮要點是兩個:一是首爾離金胖家太近了,離三八線只有40公里,導彈打偏都能歪打正著。二是首爾大都市病太重了,首爾都市圈跟個惠州那麼大,只佔韓國國土的1/10,卻集中了韓國大約50%的人口和大約60%的GDP。一方面導致了首爾成本太高生活質量下降,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其它區域發展不善。

北京現在的大都市病只比首爾更嚴重,如果繼續拖著,在原來的螺螄殼道場里修修補補,今天限行明天限號,城市的生態環境、民眾的生活質量、首都的國際競爭力都只會越來越糟糕。所以,大折騰一下,反而是個好事,雖然有爭議,但至少代表了另一種格局的解決思維。

從2002年到現在,也有15年了,世宗的發展不溫不火——它的遠期規劃也只是一個50萬人口的小城。考慮到北京和首爾的發展階段不同,我們體制和韓國不同,彼此的經濟體量不同。我認為,雄安新區的發展速度會比世宗快很多,最終結果會比世宗好很多

但總之,成立雄安新區,它的目的應該是這樣的:

1、緩解北京的大都市病,分解首都的功能,把部分企業和人口分流出去。

2、設立一個新區,推動京津冀都市圈的均衡發展。一則捍衛首都二則發展外圍,一石二鳥。

也許沒那麼複雜,我們可能過於亢奮了(而這個亢奮是那些表述所影響的)。我認為,整個行為,首要的出發點和最終的落腳點,都是:讓北京這個首都更好。「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指的應該是北京,而不是雄安。是說設立雄安新區這個事情很重大,因為它會影響到北京未來的地位和競爭力。如果不幹這件事,北京作為首都未來的國際地位可能會麻煩,而幹了這件事,北京作為首都就有望越來越棒。

雄安的特殊性在於:它可能會擁有「政治特區+經濟特區的雙重性,這是深圳、浦東所不具備的。而且,它被賦予的重大歷史責任,也的確讓它可以與深圳、浦東平起平坐。

但無論如何,都絕不能理解為是「遷都」,說「分都」可以,是個「行政副首都」。首要的考慮是為北京紓困,同時兼顧發展經濟,帶動周邊的小兄弟。它是為了讓北京更強大而出現的,它的出現不會讓北京作為首都而感受到弱化,更不會取代北京。

從政治上說,遷都這事兒太大了,吃瓜的群眾談不了。我們用常識想,遷都對哪個國家都是動國本的事情,而且北京做首都的歷史已經很悠久了,承載了多少代人的集體記憶。不到萬不得已,應該沒人動這個念頭。另者,如果要是遷都,我也想不明白,新都和舊都為什麼要離那麼近,未來的雄安新區隨隨便便一擴張就到了北京城,那不扯嗎?要遷也得選個更好的地兒啊。難道那麼大,就是霧霾最集中的地方適合做首都?老大們就那麼喜歡當綠蘿?

從市場角度說,設立雄安新區,只會繼續強化北京而不會弱化北京在的地位。毫無疑問,會有很多資源要素、人口從北京流出(更多是被動的),但這樣的流出會讓北京變得更輕鬆,就像一個人一樣可以卸下一些擔子鬆口氣,輕裝上路。北京的生態環境會變得更好,對優質人口(甚至是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會更強而不會減弱。把一大批央企國企遷出去,導入更多的更好的市場化的企業和人口,北京的競爭力無疑會更高而不是降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