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少說這兩個字,孩子將發生神奇的變化

文=閆涵

1

身為媽媽,她竟然讓孩子玩刀

周末去朋友家還書時,她3歲的兒子正站在水槽邊,拿著水果刀,看刀口是否鋒利。

我有點驚訝,但朋友示意我別出聲。但一直很緊張:會不會划傷手,萬一滑倒了扎傷眼睛怎麼辦……

可能被扎疼了,她兒子主動把刀放到水池裡,說:「媽媽,我不玩了,它真的很鋒利。」

一會兒,孩子去和姥姥玩兒拼圖,我小聲問朋友:「怎麼讓他動那麼危險的東西?」

朋友說:「他好奇,我就讓他感受一下。」

事實上,無論我們一起外出,還是我在她家看到的場景,朋友都極少跟兒子說「不」或「不要」,而是明確指出他接下來應該做什麼。

比如,規定好孩子動畫片一次只能看15分鐘。提前三五分鐘,朋友就會提醒:「寶貝,馬上到約定的時間了哦。」

等到了約定時間,朋友會再次:「是你自己關掉電視,還是媽媽幫你關?接下來該去玩積木了。」

外出吃飯,每次朋友都會和兒子說好:「坐在餐椅上吃飽飯,爸爸或媽媽就可以帶你去玩大滑梯了。」

中間孩子也會鬧著要下來,她一般不會命令孩子一定要坐著,而是溫言軟語:「媽媽知道你想下來放放風,想玩兩分鐘還是三分鐘?」

因為受到尊重,她兒子下來走一圈,依然會乖乖坐到餐椅上吃東西。

2

我們也很討厭別人的否定

朋友也曾經是把「不」和「不要」放在嘴上的媽媽。

孩子想玩水。「不行!」

孩子要吃冰淇淋。「不可以!」

孩子要在樓梯上跳著走。「不行,會摔傷!」

結果她越說不,孩子越要做。做完了還拿眼睛瞄著你,那神情好像在說:看你能怎麼著?

後來,她去上家長課,有次的課後作業是這樣的:

第一:固定找一天,讓老公否定自己的大部分行為;

第二:和孩子對話,把「不」「不要」「不可以」去除;

那會她兒子正好兩歲,叛逆期;而且正好趕上雙11,超級敗家的月份。

老公配合她完成作業時,情況是這樣的:

她看上一款圍巾,老公說:「別買了,不是還有幾條的嘛!」

她看上一款鞋,雙11當天五折,老公說:「別買了,鞋夠多的了。」

她提議去看電影,老公說:「等著下載就行了,浪費那錢幹啥!」

她說給兒子煮點梨水,老公:「別煮了,削削皮直接吃更健康。」

……

大事小事,她一提議,老公就反對。剛開始,她還覺得這作業挺好玩,但下午開始,一聽到老公的否定,她就覺得「真煩」!

她開始反思,自己對孩子的「不」「不要」「不可以」是不是太多了?

和大人一樣,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不管他們的需求合不合理,如果遭遇的永遠是否定,內心也一定有很強的挫敗感。

他們想多看一會電視,和女人永遠缺一件衣服一樣。誰不想擁有的更多呢?

那天,看完規定的3集動畫片,兒子說:「媽媽,再看一集嘛。」朋友沒直接跑過去關掉,也沒有生硬地拒絕。

她蹲下身說:「媽媽知道你想看,咱們商量一下,晚上再看一集好不好?現在咱們先去騎一會滑板車?」

在得到尊重之後,孩子雖然不情願,還是跟著媽媽去了戶外。

在外面,遇到賣小玩具的,兒子想要一個會翻跟頭的小人兒,大有不得手就不走的撒潑勁兒。

以前,朋友肯定拎起兒子就走,因為「不能慣他這臭毛病」。但那次她的處理方式是先跟孩子解釋:

「這次咱們沒有買東西的計劃,媽媽也沒帶錢包。你真喜歡,下次咱倆出發前可以商量好,媽媽一定給你買。」

孩子雖然還是哭鬧,但肢體掙扎明顯柔軟了下來。

她說:「當我對孩子說不的次數越來越少,孩子的配合度反而越來越高了。」

我們和孩子交流時,往往喜歡使用否定的負面語言。這些語言給孩子傳遞的是:你不對,你不聽話,這是家長式的命令,動用的是成人的權威。

這種方法看起來立桿見影,但長期使用,孩子記住的只是「不幹什麼」,有強烈的不被認可感。

而該幹什麼,如何正確地去做卻沒學會;嚴重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等你指東,他偏往西時就晚了。

3

告訴孩子怎麼做,遠比告訴他們不能做什麼更重要

上家長課時,講師也跟我們做過類似的互動。

她說:「別舉起來你的右手。」我的反應是:那我該不該舉左手呢?右手應該放身前還是側面呢?

也就是說,當我接到一個反向指令,接下來該怎麼做,我很迷惑。

身為成年人,我的反應尚且如此,那對於大腦還未發育完全的寶寶們呢?

當他們被限制不可以玩刀、不可以拿掃把、不可以玩水、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在床上跳……是不是對於應該做什麼會更疑惑、不確定感更強?

現在,我和喆同學相處,遇到不想讓他做的事,我會明確告訴他可以做什麼,或者在什麼條件下才可以做。

比如這幾天他因身體原因沒上幼稚園,在家經常想剪紙,我就告訴他:「媽媽在身邊可以玩剪刀,想起來玩必須先把剪刀放下。」

比如他要幫我洗碗,我不再簡單粗爆拒絕,而是給他戴上防水圍裙,並在他玩水之後及時換上乾爽的衣服。

比如他和小夥伴起爭執,我也不再說如何不對,而把重點放在如何良性溝通上。

潛意識是控制人長期行為的源頭,長時間使用負面語言,就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行。

寶寶要自己爬樓梯,你說:「小心,別摔了。」

這給寶寶傳遞的是他們能力不行,如果換成「咱們慢慢走,一個台階一個台階上。」並演示給他們看,給寶寶傳遞的則是安全意識。

生活中,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當我們拒絕做負面語言的傳達者,才能給孩子一個正面的榜樣,孩子的社交能力、情商才更高。

來源公號:閆涵媽媽(yanhanmama2016)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