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碎茶到底好不好?看看古人怎麼說!

審美古今大不同

很多字,古今含義變化很大。例如瘦,上面是個病字頭。同類偏旁部首的字還有瘡、疤、疼、疲、瘋、痴、瘸,乃至於當代人聞風喪膽的癌。這裡面,幾乎沒有一個是夸人的詞。由此可見,瘦在古時也是一種病態。雖不說一定要像唐代一樣以胖為美,但瘦骨嶙峋的總不是好事。

但是這種觀念,到今天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不論男女老幼,都不希望自己太胖。見面第一句,一定要說:感覺你最近瘦了!對方嘴裡連連否認,心中卻是一陣暗喜。反過來,你要說對方胖了,氣氛瞬間就要凝固了。這種審美上的翻轉,在茶的歷史上也屢見不鮮。

今天,茶葉外形審評主要包括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凈度五個方面。其中對於茶葉外形整碎,指的就是外形的勻整程度。毛茶基本上要求保持茶葉的自然形態,完整的為好,斷碎的為差。我們日常購茶,也都希望茶葉完整度高。茶葉末子,大家都認為是低檔茶的標誌。

可是在茶聖陸羽眼裡,這茶葉卻一定要成末,才堪當好茶二字。唐代的茶,主流形態是蒸青小餅。粉碎成末,還要費一番工夫。《茶經·四之器》中,羅列有不少這方面的「法寶」。像碎茶的「碾子」,篩茶的「羅合」,取茶的「則」。有時候茶餅水分太大,不容易碾碎。由此,還有專門的「夾」,用來輔助炙茶。

由此可見,茶不成末,決不罷休。

茶葉不碎決不喝

可其實,當時茶葉卻也不止這一種飲法。《茶經·六之飲》中記載:

「飲有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

其實細究起來,這種以湯沃焉的方法,更接近於今天飲茶的習慣。但是當時這種方法,叫做「痷茶」。帶個病字頭,總不像是褒義。畢竟,當時的主流是煎茶法。也就是將茶碾成末,再在容器內煎煮。

這樣品飲,大致有這樣的考慮:

第一,茶在當時還很珍貴。如何能最大程度的利用茶,是一個很務實的課題。相比起如今只喝茶湯的方法,連吃帶喝的煎茶法顯然更加高效。

第二,是為了增加口感。我想,這可能是主要原因。誰也沒喝過唐代的茶,這自也是我自己揣測。但既然是蒸青工藝,自不如炒青工藝來的香氣濃郁。煎煮的辦法,很可能也是為了獲得飽和度更高的茶湯。

宋代,已經對陸羽的煎茶法不甚滿意了。與此對應,點茶法在宋代流行開來陸羽時代的茶器具,大部分都被收入了倉庫。黑盞,湯瓶、茶筅,成了更為主流的茶道具。顧渚貢茶已經落伍,北苑貢茶取而代之。正所謂江山帶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唐宋之間,飲茶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不變的是,宋代依舊喜歡喝茶末。

宋代林逋《烹北苑茶有懷》中,對此描述的十分清楚。「石碾輕飛瑟瑟塵」一句,正是加工末茶的真實寫照。農民推碾為磨面,文人推碾為碎茶。當時磨茶的石碾很小,做工也十分精緻。擺在書房裡,完全是一件清供雅玩。而磨茶的工作,也更像是一種遊戲。

時至今日,煎茶、點茶都已不是主流飲茶法。末茶,也從受顯貴追捧的高檔茶,一落千丈成了廉價茶的代表。人們選茶,一定要完整度高的茶。碎茶不上檔次,彷彿拿不上檯面。

但碎也好,整也罷,茶泡給自己喝,不為給外人看。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