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香港的學區房為什麼不像我們這般瘋狂?

學區房,目前被越炒越火熱的話題,北京的學區房干到了20萬/平,深圳的學區房干到了16萬/平。今天剛剛看到一則新聞,說是北京單價低於12萬,都不能叫學區房。

面對這樣的房價,所有的分析都會顯得很蒼白。我也有朋友寫了一些文章,教大家如何擺正心態,但這很難說擺正心態就可以解決的。如果說房子對人來講是必備不可的硬通貨,那麼,學區房就是這個硬通貨中的硬通貨。像深圳有很多房產投資者,專炒學區房。對學區房價格未來的判斷,恐怕很少人會有看跌,尤其在深圳。這個原因不難理解。

1、房子稀缺:深圳的房子少,本身存在上漲的壓力。這個就不談了。

2、優質學位更稀缺。深圳的國小生數量超過北京、上海,僅次於廣州、重慶等極少數城市,這是非常恐怖的事實。而且,深圳的人口平均年齡是35歲左右,它將是最後一個人口紅利消失的大城市。二胎放開后,深圳出生的嬰兒也開始超出預期。

可以看看這些數據。

這是深圳在校國小生的人數,接近90萬,2016年的數據我還沒查到。如果有朋友知道,可以在後台私我,謝謝了。

這是深圳過去10年來出生的嬰兒,2016年年初我做這份表格的時候官方預計出生的嬰兒是21萬,但實際超過了23.1萬,比預想的多了2萬個多,這些未來都將會轉化為對優質學位的巨大需求。

所以,學區房是兩類稀缺資源的疊加:房產+優質學位。房產本身的市場價格在漲,優質學位本身的市場價格也在漲。當這兩類稀缺資源捆綁在一起,像北京出現這種20萬/平的奇觀,儘管難以承受,卻又是可以解釋。

稍微解釋一下,其實大家談到學區房的時候,說的不是學區房——因為一般住宅都會配備學位,而是那種「學校很牛逼房價死貴」的學區房,潛台詞是優質學區房,學校要很牛逼。

學區房,全世界都存在,學區房的價格超過一般房屋的價格,也很正常,學區房租金非常高,更是常見。但像北京、深圳這些大城市的學區房的價格如此的誇張,並不常見。

導致我們大城市學區房價格如此誇張的原因是:不同的政策設計,導致了非常不同的結果。

香港的小一學位是提前1年開始報名,現在已經開始了,我們來對比一下那裡的學位政策。

這是我從一個朋友那裡拿到的香港元朗區的學位報名冊,直入主題:小一入學統籌辦法。

這兩張圖是核心。

香港的小一入學機制,分為兩個階段:「自行派位」和「統一派位」。

自行派位階段,每所公立國小拿出50%學位面向社會公開招生,家長可以根據子女情況自由選擇,分甲乙兩類,甲類是有兄姐在該校就讀或者父母在該校任職的孩童,必獲錄取。乙類按照積分制,八類,有五類還是與父母兄姐有關,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寫了進來。感覺香港很注重維護孩子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緊密關係在學校的維繫,只要孩子有兄姐在該校就讀或父母在該校任職,「必獲錄取」。

不太一樣的是,香港對適齡兒童的規定是翌年9月滿5歲8個月,這個和我們「9月1日之前滿6歲」的規定不一樣。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同年出生的兒童,不管是9月1日之前還是之後出生,都可以在同一年入學。比如說你是2011年最後一天出生,那麼按我們的規定,得到2018年讀小一,但在香港可以今年讀。這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規定,我們今年教育部也發文要求,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度放寬入學條件。

自行派位之後,是統一派位,這個就不由得家長決定了,但當然還都是「就近入學」的精神。

下面這是很清晰的流程圖。

下面這張圖,香港是以「實際居住地」而不是「擁有產權的房產」來劃分「就近入學」的。「所申報的居住地址須是申請兒童的唯一或主要居所,即日常主要起居生活的地方」。並且租約、稅單、水電煤氣費都可以作為證明文件。

最後這張圖很重要,能看到內地兒童擁有同等權利的報名資格:「居於內地的申請兒童,與其他的申請兒童一樣。如未獲自行分配學位,申請兒童將轉由教育局統一派位,而毋須另行申請。」

我們再來看深圳國小的政策設計,我選用了南山區2016的積分入學制度規則。

(信息整理提供:家家順)

它分為四類:戶籍、住房、計劃生育、社保繳納。

同是就近入學,但整體上說就是:有深圳戶籍,有住房,繳納有社保,符合計生政策,就可以讀到好學校。這裡面,有住房和沒有住房的積分相差最大是35分,有深戶和無深戶的積分相差最大是18分,符合計生政策和不符合者積分相差最大是10分,繳納社保情況積分相差是5分。合計起來,最優者和最差者之間的積分相差最大是69分。內地的大部分城市,和深圳的做法會有不同,但是基本都是以戶籍、房產、計生政策、社保這四大件為核心。

拿香港和深圳這兩者的入學制度比較,有這樣一些不同。

1、香港的小一入學政策設計體現出受教育權是一項公民的基本權利,深圳則更接近條件交換。香港的教育傳達的精神是:讀書是小孩在讀書,那麼政策設計的核心是圍繞著有利於孩童教育本身的便利來的,比如宗教信仰、家庭成員的關係傳承等等,這裡面沒有戶籍、社保、住房情況的要求。簡言之:只要你是香港身份,那麼就當然擁有受教育的權利。內地的則更多是在拼爹拼娘,能不能落戶,能不能買到房,社保有沒有繳納。如果爹娘啥都沒有為孩子掙到,最壞的可能是沒有學校讀——比如前幾年北京特地為農民工建設的農民工子弟學校。簡言之:即便你生活在內地一個城市,但並不意味著你當然可以就近接受教育,需要交換。

2、香港的政策設計更側重於維護教育機會均等,深圳則會滑向事實上的「等級制」。看香港的政策設計,並沒有特別關心家長的財富狀況,也即是說,在孩童的教育上,家長的富有或貧窮不一定必然導致不同的結果。當然,在現實操作中,我們相信不會是這樣,富有者顯然會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但是,那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裡面傳達出來的是受教育機會均等的價值觀。但深圳或者北京的政策設計,在結果上會慢慢導致教育的階層化。同樣是「就近入學」,同樣是要求「實際居住地」,但我們通過買房和租房的差異化積分,事實上把租房者置於一個毫無競爭力的處境。有的人很富有,買了房子,可以分享到房價上漲的成果。同時,又可以分享到好的教育資源。這樣的優勢疊加,會讓階層的差距拉大。當然香港的設計也肯定不會說就能夠杜絕階層差距,但至少租房者是有希望的。內地的這個希望,現在隨著學位房價格的高漲和學位的稀缺,可以說是越來越渺茫了。

我們都對結果公平的大鍋飯平均主義,正是打破了這個,大部分人才在今天過上了不錯的日子。但是機會均等卻是我們要提倡的,因為它是最接近公平——即便那樣也是不可能實現完美的公平——最不壞的手段。但內地積分入學的政策是在擴大製造機會不均等。

3、落到房產上,香港和深圳這樣的不同的小一學位的政策設計,會對學區房導致不同的結果:香港的政策會減緩學區房價格的上漲(至少不會加劇),而深圳的政策會加劇學位房價格的上漲,進而加重家長們的經濟負擔。因為雙重稀缺資源的捆綁疊加,最終讓學區房的價格成了所有類型房屋中的小鋼炮,一飛衝天,越飛越高。而在香港,當然也一樣有學區房,也一樣有趙薇這樣的明星一擲千金買學區房,但不會像我們這麼誇張。

所以,如果這種學區和房產的捆綁不能脫鉤,那麼,只要大的環境不變,學區房的價格就會只漲不跌。今天看到有觀點說,不要投資學區房了,因為未來可能沒有小孩子讀書了。我認為這是一種天真的想法,即便是將來孩童的數量下降,優質學區房的價格也不會下跌。說到底,這是由教育市場決定的,如果未來的孩童數量下降,孩童會更加集中的湧向優質的學區,那樣就會產生結構性分化,好的學區一樣不愁生源。而學區房的價格也可想而知,可能是漲幅會小一些,但在我們現行的學區制度不改變之前,學區房不可能會變成投資坑。

香港的政策設計當然也並非完美,每年也都有報道,說又查處了多少宗謊報居住地址只為讀個好學校的案例,也都有家長投訴說,為什麼我住在這裡,你要把我的孩子派到那麼遠?而且,香港的學位也是越來越緊張,每年搶學位也是一場大戰。但相對來說,這個遊戲規則的設計,沒有將一部分人拒絕在遊戲之外。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今天的政策設計,實際上形成的結果是:把一部分窮人拒絕在了遊戲之外。而且,如果說5年前房價還不那麼高,鴻溝還不那麼明顯的話,那麼現在隨著學區房在大城市都高攀到10w+以上,可以說,這個政策設計的負效應在增大,越來越多的窮人被拒絕在了遊戲之外,這是需要正視和警惕的。

很難讓我們現有的政策一下子改變,但是不同的政策設計,是可以達成不同的市場效果的。也有人會說,大家都是憑能力吃飯,我有錢我就讀好的學校,你沒錢你就努力賺更多的錢,你賺不到更多的錢就只好接受較差的教育,這樣的市場競爭有什麼問題?當然沒有任何問題,自己花錢購買教育,也要比當年全民接受指派的教育好。問題不在於市場,而在於政府,作為公共產品的提供者,政府要採取什麼樣的立場,盡量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政策設計,來減緩而不是加劇矛盾。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