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劉備伐吳呢?

關羽的樊城之戰,在大好形式下被東吳偷襲,結果是全軍覆沒,丟掉了荊州。劉備想為關羽報仇,親自東征伐吳,結果又在夷陵之戰中慘敗。這兩次戰役,讓劉備的蜀漢國元氣大傷,成了三國當中人口、兵力最少的一方。事後,諸葛亮說過一句話:"法正如果在世,就能勸阻主上,使他放棄東征的決定;即便是仍然東征,也不至於慘敗到如此程度。"自古有"人微言輕"之說,反過來就是官大話語權也大。諸葛亮官位列在法正之前,受重視的程度也要比法正要高,那麼,他自己為什麼不諫阻劉備東征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劉備自稱漢中王,因為這個時候還有個漢獻帝,所以,這劉備還必須的做做樣子上一道奏章,意思是說自己不得已才當了這個漢中王。這道公文一出,等於是向天下人宣布,劉備獨立了,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奪取整個天下。就在劉備稱王不久,關羽發起了襄樊戰役,並取得了不錯的開局效果。但是,劉備稱王受威脅最大的不是曹操,兩人剛剛在漢中打得不亦樂乎,再在樊城打一仗無非也是個打而已。反正在赤壁戰前兩人就已經公開為敵,稱王不稱王都是如此。

受影響最大的當屬孫權。天下兩個王,孫權要"臣服"誰?臣服你劉備嗎?不用說曹操那兒沒法處理,這荊州還怎麼樣要回來?而沒有了荊州,這江東還怎麼立足?關鍵在於,這時候的孫權自己還暫時不想成為出頭鳥,不想這麼早稱王。於是,權衡利弊,孫權決定效忠曹操,"為朝廷"出力,偷襲荊州。結果是關羽被殺,荊州落於東吳之手。

劉備說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是奪回荊州。而諸葛亮看到的是沒有可能,至少暫時不能。當然了,劉備志在天下,丟失了荊州這一切就無從談起,但他已經是六十多歲的人了,這在三國時代已經進入垂暮之年了,也就是說,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不管是協助劉表還是自主經營那段時間,都有不錯的民意基礎,時間一久,等到東吳人收拾了民心,劉備想回到荊州就更難。這或許就是劉備要親自東征的原動力吧。

從上面那段話來看,諸葛亮是反對對東吳用兵的。再根據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權的實際行動來看,諸葛亮也是不看好在荊州用兵。一是荊州是東吳的命脈,孫權必定會傾盡全力保衛它。二是吳蜀兩國都把曹魏定為漢賊,放著漢賊不討,這在政治上號召力要弱一些。三是孫權和曹丕已經形成了暫時的聯盟關係,這等於是用一己之力對付兩家。四是任何時候在荊州用兵,都是要同時做好應對兩家的準備。這就是諸葛亮掌權后,從來不在東部用兵的原因吧。

實際上,劉備也知道他的東征要應對兩家,因此上,他在江南作戰,將很看重的將軍黃權放在江北,就是要防範來自曹魏的偷襲。另外從軍力上來看,劉備能動員的兵力不過是四萬人,對付一家尚顯力量不足,又如何能夠應對兩家?再有,劉備東征是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但實際出征,已經是關羽死後一年多后的事情了,可以說是早不在氣頭上了。理由和時機都有,諸葛亮為什麼不親自勸阻劉備呢?

最根本的原因,諸葛亮不是諫臣。封建時代的官吏制度,有一種專門言事的官,即諫議官,如諫議大夫等。還有的官員自身的特點是善於提出建議,而另一種官員是少說多干。諸葛亮是丞相,理論上說,皇帝下達命令和指示,丞相是負責落實,就是幹事官。也就是說,諸葛亮是負責幹事的官,不是言官,所以,他不諫阻劉備也是可以理解的。還有一點,諸葛亮的特點是"高瞻遠矚",也就是事前提出戰略規劃,皇帝一旦決定,就全力以赴支持,不再說三道四。另外,諸葛亮可能也知道,一般的諫阻,對劉備可能根本不會起作用。如赤壁之戰後,劉備要到孫權的京都去借荊州,諸葛亮規勸不成,劉備還是去了。從個人的危險性上來說,前一次要比這一次嚴重得多。最重要的是,作為丞相,不提意見要比提出意見有利。假如諸葛亮提出反對,劉備執意東征,後方有個不同意見的"總管",這讓劉備怎麼放心?

漢初,劉邦率軍在前方打仗,蕭何一直負責後方事務,建國后蕭何任丞相,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他很少勸阻劉邦的行為,勸阻劉邦的是張良、陳平這些人。蕭何能夠成為漢初三傑之一,不是他看不出劉邦某項決策的缺陷,而是他的職務決定了他不能多說,而是要多干,這也可以說是傳統。諸葛亮是優秀丞相之一,對於蕭何這樣的名相,不能不有所研究。效法歷代有作為的丞相,盡量和皇帝保持一致,也許就是他當時的內心真實想法。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又說法正能夠阻止劉備,而不是他人阻止劉備呢?

劉備稱王后,法正的職務是尚書令、護軍將軍,簡單說就是一個皇帝身邊的官(不是太監)。這種官員讓他可以隨時向皇帝進言,而不一定非得等到召開朝廷會議或者是上書。重要的是法正這個人剛直,敢於直言,關鍵時候能夠不顧一切。《三國志》注引記載了一件事:劉備與曹操爭戰,形勢對劉備不利,應該暫時撤退,但是,劉備非常憤怒就是不肯退,而下屬又沒有敢上前勸阻者。當時箭如雨下,法正沖向前擋在劉備前面,劉備說:"孝直你要躲避飛箭。"法正說:"明公您自己都在親自擋箭,何況小人我呢!"劉備只好說:"好了孝直,我知道了,咱們倆一起後退吧!"可以說法正這是以身相護也是以命相諫,在當時那種形勢下又是最好的方法。這可能就是諸葛亮感嘆法正的地方吧。

再有,法正也可能同樣阻止不了劉備東行,這就是諸葛亮所說:"即便是仍然東征,也不至於慘敗到如此程度。"這就是說,假如劉備一定要東征,那麼,戰事當中,法正也一定能夠及時提出自己的建議,避免劉備夷陵之戰的慘敗。法正曾經跟隨劉備進行過漢中之戰,從決定出徵到兩軍對陣,法正都有過很好的意見和建議,這也是諸葛亮看重法正的地方。

法正在劉備稱帝前去世,為此劉備痛苦好多天。諸葛亮也嘆息法正不在了,就沒有人能夠規勸劉備了,說明法正這個人的確是個有才能之人。通過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皇權意味著專權,專權的皇帝身邊需要一個敢於提意見並善於提意見的人。同時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一個集團當中,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單一類型的人才結構,並不是一種最佳組合。法正的死,或許給蜀漢國造成的損失更多的是在這個方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