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全世界為何到處都有地域歧視?

我們來自不同的故鄉,我們流著相同的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你的家鄉是哪兒?」

「你的家鄉是哪兒?」

面對這個問題

你會尷尬的支支吾吾?

還是會驕傲的字字鏗鏘?

在一個地區生活久了,熟悉每條街巷的走向,能畫出每棵樹枝丫的形狀,記得每家餐館老闆各異的笑臉,還有菜場此起彼伏的喧鬧聲,商場高高低低的音樂聲……這些烙在記憶里的細節,是恆久溫暖的力量。

但是要向別人說起家鄉時,總不免還是要提起戒心,將這些溫柔的情愫悄悄隱藏,謹慎的鬥智斗勇起來,因為在外地人看來,自己的家鄉很可能只等於一兩個形容詞,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並不友好的形容詞。

▲依地區考慮對象,你覺得靠譜嗎

地圖炮古已有之

企圖用幾個形容詞總結一個地區,以貶低該地區的行為,古已有之,遍布中外。

古代被黑的最慘就是宋國人。

《列子》里講到,有個宋國人在冬天裡曬太陽,覺得很舒服,便想把這個「享受秘方」獻給國君,並自信能領取重賞;

《莊子》里說,有個宋國人善於做衣帽,就去越國經營企圖發財,結果越國人都是剪短髮的紋身大漢根本用不著衣帽,因此慘遭賠本;

《韓非子》中還有宋國人不聽鄰居勸告,及時修補下雨天被浸壞的圍牆,結果家中被盜,他反而懷疑盜賊就是好心給他提建議的鄰居……

甚至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其實也包含著明顯的地域歧視,細數這些成語可以發現,當年宋國人和楚國人在外地一定過的不怎麼好:

《揠苗助長》:從前有個宋國人……

《野人獻曝》:從前有個宋國人……

《守株待兔》:從前有個宋國人……

《鄭人買履》:從前有個鄭國人……

《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

《杞人憂天》:從前有個杞國人……

《刻舟求劍》:從前有個楚國人……

《畫蛇添足》:從前有個楚國人……

《自相矛盾》:從前有個楚國人……

《葉公好龍》:楚國葉公子高好龍……

《邯鄲學步》:從前有個燕國人……

總是受傷的「外地人」

人們對一個群體一旦形成的不公正、否定性態度,就很難改變,久而久之會形成偏見文化。民間素來存在偏見文化的根基。

例如人們普遍認為北方人外形上比南方人高大、強壯,性子比南方人直爽,說話直接,愛喝酒,而南方人比北方人懂禮貌。

關於各個地域的人群特徵,社會上廣泛流傳上海人精明排外、東北人都是黑社會、湖北人都是陰謀家、河南人好使壞、北京人自大、寧夏人粗野等以偏概全的說法,並且這種說法還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於是每個地區的人到了外地都要被「另眼相看」:

互相傷害的各國人

當然了,這並非是獨屬於人的陋習,外國人也會逮著機會就狠狠黑一下外地人。

比如梅毒沒有正式的名字之前,俄羅斯人稱其為「波蘭病」。

法國人覺得這是「義大利病」,荷蘭人稱其為「西班牙病」,奧斯曼帝國稱其為「基督徒病」或「法蘭克病」……

直到1530年,義大利維羅納醫生吉羅拉莫·弗拉卡斯托羅將梅毒定名為syphilis,這一場互黑的鬧劇的才逐漸落下帷幕。

美劇中也總拿地域說事:密爾沃基是個怪地方,猶他州不僅荒無人煙還有摩門教,科羅拉多凍得死人,德克薩斯要麼就是墨西哥後裔天天吃玉米餅,要麼就是頑固的基督徒……另外,在美國人看來,歐洲就是艷遇的天堂。

而歐洲人則在忙著互相鄙視。西班牙人覺得法國人傲慢;瑞士人覺得法國人懶惰;北歐人和德國人都覺得義大利人時懶蟲、吹牛王、色狼;義大利人則覺得德國人不僅機械,而且德國東西還難吃,在這點上法國人和英國人站義大利人這邊……

地域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一個個體討厭另一個個體可以簡單的說出原因,但是一群人為何會對某一地域的人所產生的厭惡甚至敵視的態度,情況就要複雜許多。人們對特定地域人群的形象是經過長時間才構建起來的,並且深化為較為固定的社會記憶。

地域環境有別會形成不同的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方言。方言特別多,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秦始皇統一的時候做了件了不起的事,統一了文字,這使得全國各地區儘管說著完全不同的語言,也能夠通過同一種文字進行溝通。

但是文字能夠統一,語言卻不能,尤其是南方的方言。北方的地理障礙較少,比如華北平原、黃淮平原、蒙古平原,互相交流沒什麼障礙,但是南方山多,在古代地理障礙更多,即使相鄰的地區可能也很少溝通,因而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方言。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首先要看有沒有同樣的方言,方言產生成為同一個區域人群交往的媒介,時間長了會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態,畢竟如果聽對方的話還需要一個翻譯的話,光是溝通就很煩躁了。

除了語言之外,飲食、民居、婚喪節慶、民間信仰,也能使各地文化之間形成差異。比如飲食,民間日常飲食多以當地產物為主,要適應當地的環境,像那種為了吃荔枝派出一批千里馬跑接力的事,一般老百姓沒錢玩。通常情況下,最有特色的飲食基礎反而是因為窮,比如加鹽風乾這樣儲存食物的方式。除非出現大面積的移民現象,否則一個地區的飲食習慣通常不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法國人莫里斯.哈布瓦赫認為財富或者說貧富差距在影響和改變人們的記憶,甚至帶來經濟歧視和身份歧視:

有財富多的人試圖提升窮人的道德水準,並試圖教他們「至高無上」的美德:節儉、禁慾、敬業。甚至窮人之所以天生不具有這些品性,原因恰恰在於他們是窮人。是否擁有財富決定著是否具有高尚的美德,社會經濟的差異,影響社會記憶內容的強弱和有無。

試想一下,假如河南人像深圳人、溫州人一樣富裕,河南省像上海市、廣東省一樣發達,地域歧視現象恐怕就很難出現。知名學者葛劍雄認為,一個地方的人受到歧視,基本上都是發生在這一地區由盛轉衰、由中心而邊緣之後。筆者以搜狐網調查為例,「你覺得地域歧視的根源是什麼?」選擇「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就佔43.01%。

總之,地域歧視的經濟社會基礎是發展中的差距,是因差距而導致急速的社會流動以及社會流動中人們的心理表現,即優勢地區人群的優越感和弱勢群體的羞辱感。

經濟政策也會影響集體意識

區域開發或發展的前提是對該地域的肯定。自改革開放以來,陸續出台了幾項區域發展的重要國策,包括建立經濟特區和開發浦東在內的沿海經濟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和成都、重慶協調城鄉發展試點的特殊政策等。而在中部崛起中,針對人口最多、最大的農業省份河南卻缺乏清晰的政策支持,這也影響了河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應有的重要地位。

楚國人和宋國人的性格究竟是什麼樣,誰知道呢?但是這些流傳千百年的成語卻成功的將他們的保留在愚蠢、迂腐的傻帽形象中。這種價值判斷經過長時間的重複后,就會成為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成為一種下意識的反應,提到宋國人就會想起那個「揠苗助長」的呆瓜。

放到現代來看,得有多少人從來沒接觸過河南人,卻說河南人是騙子;又有多少人壓根沒和上海人打過交道,卻說上海人是小氣鬼;還有多少人從來沒見過廣東人,卻喜歡說廣東人什麼都敢吃……

導致這些偏見的可能是新聞報道,可能是笑話段子,可能是影視作品,可能只是方言惡搞。否則不同時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人們為什麼會形成同一種偏見和觀念呢?

自我優越感

地域歧視是極度膨脹的自我優越感的產物,它源於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差距。地區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地區之間因為資源的爭奪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利益矛盾。地區差距和地區利益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社會心理方面,形成優勢地區人群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如果不加節制而過度膨脹,對落後地區和弱勢群體的歧視就難以避免了。

所謂「社會刻板印象」,指的是對某一類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帶有片面、負面的色彩,並以此作為參照框架,主觀認為這類人所有成員都符合這種看法。它雖然有利於對某一群體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產生偏差,造成「先入為主」的成見,阻礙人與人之間正常的認識和交往。

「刻板印象」還往往導致誤解,因為,「刻板印象」所根據的並非事實,有時是由於偏見的合理化而來,有時是以為群體有某種特性(事實上,群體並不具有這種特性)而推斷個人也必然具有這種特性而形成的。

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

地域歧視同時也是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的結果。簡單來說,就是不假思索的相信自己聽到的事情是真的。

在現代信息「大爆炸」的社會裡,普通人特別容易喪失自主思考和判斷能力,對許多事物往往不作獨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斷,從而形成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現象。

例如,前一段時間,一些媒體對流動人口犯罪個案的報道,就常常成為民眾判斷身邊人的心理基礎,並被誇大化和擴大化,從而輕易把某個群體符號化、標籤化地對待。這是地域歧視產生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心理基礎。

想把人按照相同點分到框框里很容易,但是如果只將地域看成人們的相同點,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曾經的人類,由於交通不方便,經常一輩子生活在一個地方,所以地域屬性會影響居住在當地的人。而現如今,城市已經在趨同,每座城市都能買到相同的蘋果手機、可口可樂,吃到相同的肯德基、麥當勞,五湖四海的地域特徵都在不斷融合,地域文化之間的差異也在不斷縮小,人們之間的共同點也在增多。

為何不把眼光放到真正值得注意的事情上,而一定要用偏見和刻板印象去給自己的見識設限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