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八旬老人收藏農具200餘件 只為留存鄉村記憶

7月11日在甘肅慶陽市西峰區溫泉鎮何坳村的何世前老人家中,一些曾經的生活「痕迹」被保存了下來,現年80歲的何世前將家中空閑的房屋改造成「鄉土文化」博物館,十餘年裡,他收藏各時期農具、生活用品200餘件,不同品牌酒瓶810多個,留存了屬於當地人的鄉土記憶。

早已退出歷史舞台的「老物件」,是何世前眼中的「稀罕物」。陳思 攝

本鄉本土的收藏達人

在何世前的農家小屋裡,整齊地陳列著質地、年代不種的農具和生活用品。清末時期的木箱、油燈,民國時期的轆轤、馬燈、紡車、石磨,農業合作社時期的犁耙、手推車、驢馱架等,這些早已退出歷史舞台的「老物件」,卻成了何世前眼中的「稀罕物」。大到織布機、風箱、風車,小到火鐮、鞋拔子、針線笸籮,都是何世前的收藏對象。北京翰海的甄老師與穆老師走進古鈺齋幫助藏友正確認清自己的藏品,優質物品還可以免費送拍,更多資訊歡迎收藏 1 3 0 1 3 0 3 2 1 3 5(非打旗號)

何世前的藏品主要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以隴東地區特有的紙缸、線捻子、煤油燈、樺皮簍子、陶土水罐等為代表的生活用品;第二類是獨輪車、犁鏵、柳編筐、架子車、木工工具等為代表的生產用具;第三類就是羊毛口袋、羊毛氈、帆布、細布、褡褳等為代表的紡織物。

何世前收藏的「老物件」。

「這些藏品都是我平時四處收集來的,現在科技發達,農具更新換代特別快,之前生產生活中離不開的工具,現在都很少有人見過,知道其用途。」何世前詳細地介紹著每一樣陳列品的名稱、用途、使用年代。

何世前說,將家裡改成農具陳列室,可以讓時下沒見過農具的年輕人,通過藏品去了解那些年代人們的真實生活。因此,他的藏品具有系列性、故事性等特點,讓前來參觀的人很容易從陳列品中,看出農具的部分進化史。

何世前將家裡改成農具陳列室。

難以割捨的農耕情懷

何世前是土生土長的何坳村人,儘管兒孫都在城裡定居生活,但他仍習慣住在農村裡,在房前屋后種大片果樹和小片菜地。慶陽是農耕文明發源地,古老的農耕文化提倡男耕女織,自力更生,一個勤快的農村家庭,除了食鹽、火柴、鐵器是需要購買外,其餘生活物資都能自給自足。何世前說,他從十幾歲就開始務農,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充實。

在何世前的記憶中,每個時代的生產生活用具都對生產生活有足夠的影響,「最早董志塬上的農村人過紅白喜事、走親戚,交通工具主要是牲口拉著的木板車,或者給驢套上鞍子,騎驢上路。客人還要給主家背上些白面饃做禮物,裝在褡褳里,褡褳下邊用一張紙條寫上主人的名字,做客完畢,主家的回禮也會裝在褡褳里,讓客人帶回」。

雖然務農早已不是何世前一家的生活來源,但他對構成鄉村生活的每一類「元素」,都有難以割捨的情懷。「就是這些樸實無華的農具,讓世世代代的農村人得以在自然環境下獲取生活所需,維持生存,繁衍生息。」何世前說。

何世前的農家小屋裡,整齊地陳列著年代不種的農具和生活用品。

留給後代的鄉村記憶

年事漸長的何世前,不再務農,開始收藏農具,每逢尋訪鄉鄰,收藏一件農具,他都會登記陳列,視若珍寶。對此,老伴很有怨言,覺得他是在白白浪費錢財。何世前卻覺得,一件農具不過幾十或幾百元,都是人家淘汰了的東西,容易到手。讓何世前擔憂的是,農田機械化生產現已十分普遍,很多傳統農具正在消失,如不及時收藏,將來就再也無緣一見。

「不能小瞧了這些過時的生活、生產用品,它們都曾是慶陽農民祖祖輩輩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工具,每件都記錄了農村、農民生活的痕迹,也寄託了幾代人的感情。」何世前表示,農耕文明歷史悠久,儘管時代、科技進步,那些曾具有歷史紀念價值的農具、生活用品逐漸退出人們視野。但每一件藏品,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收藏它們是為了讓年青一代能從中領會農民農耕勞作辛苦,見證生活、科技進步發展,珍惜農產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