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金元浦談巴丟,「後學之後」的歷史性出場

金元浦談巴丟,「後學之後」的歷史性出場——讀畢日生《巴丟非美學文藝思想研究》

20世紀末,法國一批如日中天的哲學家如巴特、阿爾都塞、福柯、德里達、德勒茲、利奧塔等相繼隕落,后結構主義、后殖民主義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思潮隨之走向衰落。於是有學者提出了「理論之後」的「后理論」時代的來臨。後學之後的理論時代產生了多種變革的趨向:一種是將否定的消極的後現代轉變為建設的建構的建設的後現代,如,另一種是面對後現代理論的極端化和解釋現實問題的失效與失范,回過頭去尋找解困之道。

就是在這樣一個「後學之後」的時代里,法國一位「不合時宜」的哲學老「新星」躍然星空。說他「不合時宜」是因為他既非「二戰」后法國哲學傳統的後繼者,也非後現代主義之後的承繼者;說他老,是指他其實年齡不小了,說他是新星,是說他的學說在當今世界思想的困境中被探索解困的人們「驀然回首」,發現他就在那「燈火闌珊處」。

他以一種「柏拉圖姿態」創立「事件哲學」,以全新的哲學視域展開了諸如事件、真理、主體、普適性、數學本體論、無限、空、情勢、情勢狀態、類屬、類屬真理程序等一系列哲學術語的獨特詮釋,並提出了「數學即本體論」、「科學、政治、藝術和愛是哲學的四個真理程序」等哲學命題。

這位法國哲學的老新星就是阿蘭·巴丟(Alain Badiou, 1937-)。

他的思想自成一派,是當代哲學界的「這一個」。最近十餘年,他的思想成為世界學術界廣泛關注的熱點之一。

巴丟思想之所以在「後學之後」歷史性出場,與其激進的哲學批判態度和立場及獨特的「事件」哲學思想緊密相關,也與「后理論」時代學術界的理論焦慮不無關係。巴丟對分析哲學、解釋學、后結構主義三大哲學主流持激進的批判態度。與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反柏拉圖主義」傾向相對立,巴丟持一種「柏拉圖姿態」,提出了「回到柏拉圖」的哲學主張。「柏拉圖姿態」就是「承認詩人時代的結束;把數學的當代形式作為本體論的向量;從真理功能的角度思考愛;銘記政治開始的方向。」(巴丟,1992, p.97.)他重提真理及其普適性,並試圖在非哲學家的人群中建立人們對於真理的信仰與忠誠。

對於「真理」的徹底放棄也許是當今時代的突出文化癥候之一。然而,巴丟哲學最為一鳴驚人的舉措,最富於挑戰性的舉措,就是試圖證明真理的「嚴格的、毫不妥協的普遍性」。巴丟認為,「哲學要想存在,就必須順應時代的需要在真理範疇的歷史上再邁進一步。在今天的歐洲,真理就是新思想。」巴丟所說的真理既非「符合論」的真理,也非「存在論」的真理,更不是黨派真理。他認為真理是一個過程,是事件之後不時發生的、信仰一樣的東西,是主體對事件的忠誠。因此,真理、事件、主體就是這同一過程的不同方面:「一個真理通過主體的宣布而成為真理,這些主體在宣布真理的過程中,以其對事件的忠誠而成為主體。」(彼德·赫爾沃德,2003)巴丟的哲學思想在當今一個解構的時代、藐視真理的時代,顯得格外「不合時宜」。然而,巴丟毫不畏懼由此帶來的自身哲學的「邊緣化」,他甚至藐視這種「邊緣化」。

巴丟的數學本體論確切地說是數學集合論本體論。他從集合論本體論出發,展開了對存在問題的思考。巴丟認為,科學、藝術、政治和愛是哲學的四個真理程序,是哲學得以實現的四個條件。他還認為,哲學自柏拉圖到黑格爾,在本質上是「系統性」(system)的,而這種「系統性」就是指「完整構造哲學四個類屬條件的先決條件」。他的哲學思想就是試圖闡明這四個條件的「可共存性質」。哲學並不產生真理,真理只能來自這四個真理程序。哲學的目的在於掌握真理,在於為這四個條件的「可共存性」提供一個思考的概念空間。由此看來,藝術是哲學的四個真理程序之一。巴丟正是在這樣的哲學視域中,他重新建構了哲學與藝術的「非美學」關係,並展開了對文藝作品的「非美學」式解讀,形成了獨特「非美學」文藝思想。

正是由於藝術與哲學全新的「非美學」關係,使巴丟的文藝思想與其哲學思想產生了一種新的「非寄生性」關係。人們通常有這樣的認識:文藝理論往往具有「寄生性」,即文藝理論的知識生產與其學理生成機制,往往依賴於文藝之外的哲學思潮或其它理論流派(主義)。換言之,文藝往往是哲學研究的對象之一,哲學家的文藝思想往往是其哲學思想的理論延伸,是其哲學思想的一部分。巴丟的文藝思想與其哲學思想的關係,可能會突破這種所謂的文藝理論「寄生性」。在巴丟看來,四個真理程序是哲學產生的條件,哲學並不產生思想,而是為思想提供概念的空間。因此,他對文藝問題的研究,同時也是在進行哲學問題探討;他對文藝作品的解讀,同時也是在闡釋文藝作品的「內在的」哲學思想。某種程度上看來,他的文藝思想是其哲學思想產生的依據。巴丟文藝思想之所以與其哲學思想有這種「非寄生性」的關係,正是由於巴丟對藝術與哲學關係的全新「非美學」構想。

「非美學」一方面可以理解為藝術與哲學關係的一種全新的構想。巴丟將歷史上詩與哲學關係歸結為三種圖式:啟蒙式、浪漫式與古典式。而「非美學」是詩與哲學關係的第四種圖式。這種圖式認為,詩(藝術)不再是哲學的研究對象,而是哲學得以形成的條件,是哲學的四個真理程序之一。藝術本身就是真理的生產者。另一方面,「非美學」指「特定藝術作品獨立存在的內在哲學效果」(intraphilosophical effects)。「特定藝術」指特定的藝術類型,如詩歌、戲劇、電影、舞蹈等,還指特定的作家作品,如馬拉美、佩索亞、策蘭、蘭波等人的詩歌,貝克特等人的小說、戲劇等。

由此可見,「非美學」是把握巴丟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阿蘭·巴丟「非美學」文藝思想研究》一書作者畢日生博士,在把握巴丟哲學基本思想的基礎上,以其「非美學」 (inaesthetics)思想為核心,探索了巴丟「非美學」 文藝思想、詩學思想及其當代視野,從中管窺巴丟整個哲學思想和文藝思想大廈及其當代意義。

作者首先通過哲學關鍵詞的方式,梳理了巴丟的基本哲學思想。然後分析了巴丟文藝思想與哲學思想的內在關係。全書以其文藝思想最核心的術語「非美學」為切入點,分析了「非美學」概念提出的背景及其含義。在作者看來,「非美學」不僅是藝術與哲學的一種新的關係圖式,還是巴丟分析解讀文藝作品的一種新角度和新方法,更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非美學」文藝思想。作者最後還分析了其哲學思想及文藝思想在最近幾年表現出的強烈的「介入」當下的姿態,以及巴丟對當代藝術所作的分析批判。

因此,「非美學」不僅僅是一種新的關係,還是一種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作為一種新的文藝思想,「非美學」包含了巴丟對藝術真理、藝術主體、藝術事件等問題的獨特思考。作為一種新的方法,一種新的文藝解讀方法,巴丟展開了他認為的特定藝術類型、藝術作品的「非美學」式解讀。

巴丟 「非美學」文藝思想認為,藝術真理是藝術事件之後的一系列藝術形構。藝術的主體就是藝術事件之後的一系列作品及作品的新形式。藝術事件是在藝術的情勢中發生的、偶然的、斷裂的、標誌著新的真理和新的主體誕生的事件。巴丟獨特的「非美學」文藝解讀方式,則是一種參與式解讀,一種強力解讀,一種反傳統式解讀,一種哲學式解讀,總之是一種「非美學」式的解讀。

通過這種「非美學」的文藝思想及「非美學」式的解讀,巴丟對貝克特小說、戲劇,對馬拉美(還包括佩索亞、策蘭、蘭波等人)的詩歌進行了文本細讀。然而這種文本細讀絕不是「新批評」的語義式分析,也不是解釋學的意義式細讀,更不是傳統美學體驗式品讀,而是通過「非美學」式的解讀,發掘出這些作品的「內在哲學效果」,即這些作品中內在包含的、獨特的關於「存在」、「事件」、「真理」、「主體」等方面的哲學思想。哲學中提到的這些概念只是一種「概念空間」,而要真正理解這些哲學範疇,必須回到哲學的條件,回到藝術中(政治、科學、愛之中)去,用特定藝術類型中的特定作品來解釋這些哲學範疇的思想內涵。貝克特小說、戲劇揭示了存在的「空」、存在的「陰暗」、主體的形象、愛的相遇、事件及命名等哲學思想。通過對馬拉美詩歌句法、詩學思想等方面的解讀分析,揭示了事件、命名、真理、忠誠等哲學思想。巴丟對電影藝術進行了獨特的理解。他認為電影是一種「大眾藝術」,一種「不純」的藝術,是「第七種藝術」,是一種「加一」的藝術。電影是民主的象徵。電影藝術有歷史的、敘事的、精神分析的、文化的四重維度。電影需要哲學,哲學也應該成為一種「大眾哲學」。

通讀全書,我認為《阿蘭·巴丟「非美學」文藝思想研究》一書在以下幾個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其一,該書的選題具有前沿性和開拓性。從目前國內外對阿蘭·巴丟的研究現狀來看,國外關於巴丟的研究如火如荼。從2000前後至今的十餘年間,巴丟的著作幾乎全部被翻譯成了英文,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並且,最近十餘年,巴丟不斷有新著問世,目前出版新著大約二三十部。而從學術界對巴丟的譯介、研究才剛剛起步。此書是國內第一部巴丟文藝思想的研究專著。

第二,凸顯了巴丟思想在「後學之後」歷史性出場的理論意義。眾所周知,後現代主義思潮的主要特徵是「否定性」的:摧毀、解構、顛覆、否定、超越、批判既定的、傳統的思想、價值、觀念等。因而後現代主義又被稱作「否定的後現代主義」。巴丟哲學思想的出現,給走向頹勢的後現代哲學迎頭一擊,更使「後學之後」哲學的未來有了一絲希望。作者用「不合時宜」一詞來概括巴丟哲學思想的獨特性,這裡所謂的「時宜」就是後現代主義思潮所形成的「時宜」。作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了巴丟思想的這種「不合時宜」:其一是「回到柏拉圖」與「反柏拉圖主義」的對抗。其二,「永恆的、普遍真理」對抗「差異」、「多元化」時代的「真理的終結」。其三,「真理-主體」對抗「主體終結」后的「身體-個體」。其四,「數學=本體論」對抗「語言本體論」。其五,「系統化」哲學構想對抗當代的「碎片化」時代。作者的這些分析都是比較準確和精當的,以此凸顯了巴丟思想歷史性出場的理論意義。

第三,本書是國內首次對「非美學」巴丟文藝思想進行系統研究的理論成果。從國外的研究現狀來看,西方學者的個別論文談到了巴丟的詩學思想、非美學概念、電影理論及巴丟對貝克特、馬拉美、佩索亞與策蘭的分析等,但目前尚且沒有對其「非美學」思想進行系統研究的理論成果。國內情況更是如此。作者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巴丟「非美學」思想的人。作者圍繞巴丟文藝思想的核心範疇「非美學」展開研究,對「非美學」這一概念的內涵進行了梳理,對「非美學」與傳統美學思想中的「反美學」,與哲學中的「反哲學」概念進行了辨析。以馬拉美為例,梳理了巴丟「非美學」的詩學思想。以貝克特的小說與戲劇以及巴丟對電影藝術的研究為例,總結了巴丟「非美學」的藝術思想。

第四,分析了巴丟思想「介入」當下的理論立場及現實意義。巴丟哲學近年來表現出了強烈的「介入」立場。他對當代世界的邏輯進行了深刻分析與批判。認為世界的「民主唯物主義」邏輯中,「只有身體和語言」。而要打破這種邏輯,就必須加入「三」——「真理」。他主張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的邏輯應變成「除了真理,只有身體和語言」。從這種「介入的」哲學立場出發,巴丟展開了對當代藝術問題的批判。當前藝術的當務之急就是「避免做一個浪漫主義的形式主義者」。藝術應該找到一種新的普遍性——藝術真理。藝術的主要任務就是真正的「新形式」的創造,藝術的真正功能則是,創造新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既包括藝術的可能性,同時指政治的可能性。巴丟對當代藝術的批判,對於我們思考當前文藝界的「身體寫作」問題、當代文學的「新生」問題、「新媒體文學」與文學產業化問題、「后理論」時代文藝研究的出路問題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第五,作者本人學術能力、學術視野的一次重要提升。2009年,當畢日生向我提及他的博士畢業論文選題時,我對他的選題是深表擔心的:一是巴丟的著作幾乎全是英文、法文,當時的國內譯著是空白的,突破語言關是擺在畢日生博士面前的第一道難關。二是巴丟哲學思想本身的獨特、深奧,對於哲學基礎相對薄弱的畢日生來說是又一個極大的挑戰。然而,畢日生博士克服了這兩道難關,知難而上,自學了法語,夜以繼日的勤學苦讀,經過努力終於完成了二十多萬字的論文。在此過程中,他的學術能力得到了一次提升,學術視野也隨之開闊了。他在讀博士期間和畢業后這兩年,在《文藝理論研究》、《江西社會科學》、《福建論壇》等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巴丟研究論文,並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希望他在此基礎上能繼續努力,更進一步。

當然,全書中有些方面尚顯薄弱,例如巴丟哲學思想的理論淵源方面;「非美學」思想的深入分析歸納;巴丟哲學思想、文藝思想的局限性分析;巴丟藝術真理、藝術主體、藝術事件思想在當代文藝研究中的理論意義等方面,仍需作者在今後的學術研究中繼續深入,繼續探索。

作者在全書結語中所言: 「(巴丟)把包括自己在內的哲學家自嘲為一名『孤獨的守夜人』,真理的曙光和他思想的光輝何時才能劃破冰冷的夜空?我們只能拭目以待。」希望畢日生博士的這部巴丟研究專著,也能在國內巴丟研究方面發揮其應有的開路之光!

(2014年春節於北京)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