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下一場瘟疫的源頭 ——叢林肉

何謂叢林肉?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有一類特殊的肉食,被稱為叢林肉。之所以說叢林肉特殊,是因為這類肉食並非來自家禽或者家畜,而是「取材」於非洲熱帶叢林中的猩猩、猴子、鼠類、羚羊或果蝠等野生動物。

對於飲食態度保守的人而言,叢林肉帶給我們的感覺並不好。比如,一些非洲紀錄片已經展示過叢林肉交易市場的樣子:剝了皮的羚羊和猩猩掛在架子上,煙熏的老鼠和兔子在托盤裡一字排開,潮濕的肉案上還堆積著一些你根本不認識的叢林肉;有些肉還在滴血,招來不少蒼蠅,有些肉經過燒烤,已經發黑,無法辨識本來面目……想到這些,我們很可能提不起什麼食慾。但是,在農業、畜牧業非常落後的非洲,叢林肉獲取方便、烹飪簡單、富含蛋白質,依然深受當地人的歡迎。根據2016年國際森林研究中心的統計,叢林肉提供了非洲中部國家蛋白質攝入量的80%。

在出產叢林肉的非洲,當地人已經養成了長期食用叢林肉的傳統,所以叢林肉只能算是平民食物,比如,猴子肉的價格甚至比不上當地雞肉的價格。但是在歐美國家,人們生活富裕,早就吃膩了大眾化的普通肉食,人們反而會將叢林肉視為珍稀的野味,以致於叢林肉的價格能夠翻到十倍以上。在豐厚利潤的推動下,叢林肉越來越多的被走私商帶到了歐美國家。根據英國廣播公司估計,每年從非洲走私到世界各地的叢林肉價值高達數十億美元。

科學家的擔憂

叢林肉的走私貿易越來越嚴重,這引起了科學家的擔憂,因為叢林肉的傳播肯定會帶來傳染病,甚至有可能引發破壞力極大的瘟疫。

我們每個人都多少得過傳染性疾病,知道傳染病的種類五花八門,既有溫和的感冒,也有致命的狂犬病。但追根溯源,所有傳染病都是由各種形狀和大小的病原體引起的——小到被稱為朊病毒的單分子,大到多細胞絛蟲類的寄生蟲,而取自野生動物身上的叢林肉往往就攜帶著大量的病原體。當然,由於抗生素的使用,並不是所有的傳染病都能夠引起瘟疫,但是,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近年來能夠引起瘟疫的傳染病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的病原體都是來自於動物體內的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而且這些傳染病也都是人畜共患疾病(即在人類與動物之間自然傳播的疾病)。

比如,曾經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的三大傳染性疾病——黑死病、西班牙流感和艾滋病都屬於此類,而近年來聳人聽聞的惡性傳染病,比如甲型H1N1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非典型性肺炎,其罪魁禍首無一例外也都是動物體內的RNA病毒。另外,一些不太為常人所知的傳染病也都由非洲叢林的野生動物體內RNA病毒引發。比如,能引起嚴重出血熱的馬爾堡病毒,通過非洲綠猴和果蝠傳播;曾經流行於奈及利亞、利比亞、獅子山、幾內亞等西非國家的拉沙熱,主要經嚙齒類動物傳播;而在2016年9月,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又導致了一位西班牙人死亡,他是首位沒有去過非洲卻死於該病的歐洲人。這三種傳染病雖然時下尚屬稀少,但對人類而言卻是致命的。

RNA病毒與人畜共患疾病

為何RNA病毒容易給人類帶來瘟疫呢?這是因為RNA病毒非常不穩定,人們難以對其進行控制並加以根除。

我們知道,病毒可以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兩類,這兩種病毒的「習性」非常不同。大多數DNA病毒利用能夠校正基因編碼的DNA聚合酶來實現遺傳,結構非常穩定。為了在宿主中延續種群,DNA病毒採取的策略也非常保守,它們只是想著躲避免疫系統的巡視,而並非擊敗免疫系統。所以,DNA病毒往往只侵擾特定的細胞,或者潛伏起來,僅作少量地複製,以保持數目以及結構上的穩定。比如,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就是典型的DNA病毒,兒童在初次感染的時候會引起水痘,恢復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會潛伏在體內,在成年後,少數人體內的病毒可以複發引起帶狀皰疹,但一般不會危及生命;又比如,烈性的傳染病——天花,其病原體就是DNA病毒——天花病毒,正是因為天花病毒結構比較穩定,很容易被人類破解,所以曾經令人談之色變的天花今天已經被人類徹底消滅了。

所以,DNA病毒的弱點在於,它們太穩重了,一般只能感染一種動物,致病率不高,而且易於被控制。但是,RNA病毒就不同了,它們結構簡單,複製時不會校對鹼基序列,出了錯也不修復,這使得RNA病毒的基因突變率非常高。當然,大多數突變並不見得會讓RNA病毒更強大,為了克服其複製過程中錯誤累累的弱點,RNA病毒只得加快複製速度,在數量上取勝。就這樣,快速的繁殖速度和過高的突變幾率造就了RNA病毒形形色色的變種,並給它們帶來強大的適應新宿主環境的能力。而RNA病毒也沒有浪費自身的優勢,它們很喜歡在多種不同的宿主間轉移,比如從一種嚙齒動物——老鼠轉移到另一種嚙齒動物——松鼠、或者從被捕食者轉移到捕食者。這樣的轉移經常發生在野外叢林里,大多數情況下人類沒有辦法對其進行跟蹤檢測與研究。只有在RNA病毒從野生動物轉向人類的時候,我們才會察覺到。

這時,我們把野生動物稱為「保蟲宿主」。它可能是一隻猴子,一隻蝙蝠,或者是一隻老鼠。在「保蟲宿主」體內,RNA病毒可能正以一種「停戰」的狀態,和「保蟲宿主」維持著動態的平衡。而當RNA病毒從「保蟲宿主」轉戰到人體內的時候,舊時的「停戰協議」有時不再繼續生效,RNA病毒可能會變得兇猛殘暴,無法控制,這種過程在生物學上叫做病毒「溢出」。當RNA病毒大量「溢出」時,人類就會感染「人畜共患病」,很容易敲響死亡的喪鐘。

叢林肉增加「溢出」風險

在非洲的熱帶叢林,物種的數量是遠高於其他地區的,這意味著叢林肉將攜帶更多種類和數量的RNA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就爆發於賴比瑞亞叢林密度最高的洛法州。在調查埃博拉病毒的時候,科學家們就懷疑,可能是靈長類動物食用了被果蝠口水污染的水果后染毒,隨後埃博拉病毒又通過靈長類動物傳給了當地人。更具體地說,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受到感染的猴子或者猩猩在遭屠宰時,血液從獵手或屠夫手上的細小傷口滲入人體。不過科學家也表示,食用受感染的、未經適當處理的叢林肉也能感染埃博拉病毒。現在,果蝠和靈長類動物是非洲人和歐美非州裔人群餐桌上最為常見的兩種食物,而走私到歐美的各類叢林肉往往也只是進行了一些簡單的防腐處理,根本不足以消除叢林肉所攜帶的病毒。

不論如何,捕獵、烹飪或者食用叢林肉,都為人類與RNA病毒發生親密接觸開了綠燈。考慮到RNA病毒多變的特徵,最具傳染性的和最致命的病毒可能正匿藏在非洲叢林的某個角落,或者將會在某塊猴子肉中變異出來,然後隨著飛機和輪船蔓延至歐美、全球,帶來難以防範的瘟疫。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說 2017年第1期雜誌 歡迎廣大讀者關注我們大科技的微*信號:hdkj1997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