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 美籍義大利裔物理學家, 被公認為二十世紀的首席物理大師之一,193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以通過非常少量或不精確的數據來得到比較好的估計的能力被廣泛熟知。原子彈引爆成功時,他在現場附近撒了一把碎紙片,並根據紙片飛出的距離估算出了核爆炸的「當量」。
費米
上世紀50年代,有關外星人的話題非常流行,費米在與同事討論了這個問題但並沒有頭緒,直到午餐時費米突然問道「Where are they?」,即「他們在哪裡?」。他當時用了幾個估計的數值做了一系列的快速計算。
費米提出,如果銀河系存在大量先進的地外文明,那麼為什麼連飛船或者探測器之類的證據都看不到?如果生命是普遍存在的話,為什麼我們探測不到電磁信號?依靠估算,他當時的結論是地球應該在很早以前被外星人訪問過,而且被訪問的次數遠不止一次。
費米悖論的第一點,即尺度問題,是一個數量級估計:銀河系大約有2500億顆恆星,即使智慧生命以很小的概率出現在圍繞這些恆星的行星中,那麼僅僅在銀河系內就應該有相當大數量的文明存在。
為什麼沒有發現外星人或者外星物品?如果星際旅行是可行的話,即使是用人類造的飛船這樣緩慢地旅行,也只需要5百萬到5千萬年去征服星系。然而,沒有任何關於殖民和探索的證據得到承認。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智慧生命的跡象?足夠高等的文明應該能在可觀測宇宙的較大範圍內被看見。尺度問題的討論暗示他們可能在宇宙歷史中的某一段存在過。我們視野範圍內應該能找到很多他們起源地的跡象。然而,沒有任何確切的地外文明的觀測證據。
解決費米悖論最顯而易見的方法就是找到地外文明存在的證據。自1960年來有各種各樣的嘗試,很多項目仍在進行之中。因為人類沒有星際旅行的能力,這種探索只能是遠距離進行的,而且要求對細小的線索做仔細的分析。
部分理論家認為證據的缺失說明地外文明的缺乏,並嘗試解釋其原因。比如說,生命是稀少的和技術文明傾向於自我毀滅,這兩種情況可以同時存在。
1解釋一:其他文明沒有崛起。認為地外智慧生物不存在的人聲稱生命——至少複雜生命的誕生的條件是很罕有的,或者地球是特殊的。這是所謂的稀有地球假說:嘗試通過拒絕平庸原理來解決費米悖論,主張地球不是典型的,而是特別的甚至奇特的。2
解釋二:智慧生物具有自我毀滅的性質。在發展出無線電或太空飛行技術之前或之後很短的時間內,技術文明可能傾向於或者必定會自我毀滅。可能的滅絕方式包括核戰爭、生物武器或意外的病毒感染、納米技術災難、不理智的物理實驗、程序失控的人工智慧、地球生物圈惡化后產生的馬爾 薩斯災難。3解釋三:文明之間的時間距離太遠,不容易接觸。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α比鄰星也有4.22光年,這意味著即使該星系存在同樣樂於並有能力發現和尋找我們的智慧生命,他們要達到地球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很可能超越了物種本身的壽命)。4解釋四:由於技術的原因。一個文明的技術可能永遠無法有效超越星系。或者文明向外廣播無線電信號的時間很短,人類沒趕上。或者技術文明一般會經過技術奇異點。此後和還沒有經過奇異點的人類交往或者沒有可能,或者沒有意義。5解釋五:黑暗森林理論,宇宙中可供文明生存的資源有限而不同文明間因為距離限制難以進行有效的溝通以表示善意,因此較發達文明傾向於摧毀可能和自己爭奪資源的欠發達文明,欠發達文明則傾向於隱藏自己的存在以避免攻擊《三體》是劉慈欣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連載的長篇科幻小說。出版后成為大陸最暢銷的科幻長篇小說之一。在第二部《黑暗森林》中提出了對費米悖論的一種解答。
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而在宇宙中,一個文明無法判斷另外一個文明是善文明還是惡文明,也無法判斷另一個文明對本文明的看法。進而無法判斷另一個文明是否會對本文明發起攻擊。
支撐這個理論的基石是猜疑鏈,在無法判定另一個文明是善還是惡的前提下,為了防止最壞的情形出現(本文明遭到毀滅),必須先下手為強,即無論新發現的文明是善還是惡,為了本文明的延續都必須將其消滅,並且用一切手段確保本文明不被發現。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
劉慈欣寫到: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
然而這種解釋不能排除兩種情況:人類文明也可能遇到初次嘗試與外界接觸的文明;也不能排除能夠與其他文明溝通而不被消滅的強大文明的存在。
征 稿 啟 示
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內容以反偽破迷為核心思想,科技哲學、科學與公眾、世俗人文主義、科技倫理等領域均可涉及,旨在將科學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眾,避免公眾上當受騙。
稿件一經採用,我們將奉上稿酬。
科學探索中心 ∣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您的每一次關注和轉發,都是對科學事業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