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檢驗科要求必須抽血凝 1.5 mL 才能檢驗?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換做檢驗科新手來回答,可能都答不上來。臨床上很多人只知道要抽滿 2 mL,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今天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抽 2 mL 還是抽滿 2 mL?
首先,我們要知道,藍色凝血管裡面含有抗凝劑,適用於凝血試驗。這些抗凝劑以液體的形式存在。
抗凝劑:109 mmol/L 枸櫞酸鈉,液體量是 0.2 mL。
按照檢驗科的標準抽夠 2 mL 血液,大家有無注意到「抽夠」2 mL,而不是抽 2 mL。簡單點就是: 0.2 mL 的枸櫞酸鈉 + 1.8 mL 的血液 = 2 mL。
當然,不同醫院用的管子可能不一樣,有些醫院可能是抽滿 1.5 mL。采血管里抗凝劑的多少決定著你抽血的量的要求,大部分醫院的采血管裡面含有 0.2 mL 的抗凝劑,我們只需要再採集 1.8 mL 的血液。
所以我們應該按照這個比例來采血: 0.2 mL(抗凝劑): 1.8 mL(血液)= 1:9。
但是 1:9 的前提是在正常紅細胞壓積的情況下才成立的,這個問題放在後面會給大家說明。
案例:檢驗科不是在找麻煩
下面我結合案例做一個解釋:
之前某科室護士抽來一管凝血,檢驗科看到血液才到了刻度 1.5 mL,打電話退簽並告知護士抽夠 2 mL。過了大概十幾分鐘,護士重新抽來一管血,檢驗科人員一看 2.5 mL,繼續打電話:「不好意思,要抽准 2 mL。」繼續退簽重抽。第三次,終於抽夠 2 mL 的血來了....
最後護士真的是被檢驗科弄煩了,留下一句話:多一點又怎樣,少一點又怎樣呢?你厲害,以後你來抽.......
可是,抽血是護士的本領啊.... 而抽夠 2 mL 是有依有據的,檢驗科同事藉此給護士們做了一個培訓,大家後來也就都很配合了。
拿數據出來說話,比較客觀:
常規凝血試驗,包括有凝血酶原時間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APTT)、凝血酶時間 (TT)、及纖維蛋白原 (FIB)、激活全血凝固時間(ACT)等。
我們抗凝采血管中的比例應該是:抗凝劑:采血量= 0.2 : 1.8 = 1 : 9。
有個實驗將抗凝劑與血液按照不同比例分為了 A、B、C、D(采血量逐漸減少)四個實驗組與一個參考組,檢測 240 例健康體檢人員,分別抽取 5 支管檢測其 PT、APTT、TT、FIB 四個項目。如下表:
註:當抗凝劑和采血量比例降低到 1:6 時,其凝血各項結果與參考組 (1:9) 就有了統計學意義。你可能會問,那麼 A、B 組呢?為什麼沒有統計學意義。
采血量少一點點,結果沒有太大影響,本著不給患者更大痛苦的原則下,可以接受 A、B 組的標本,但是在可以抽夠 1:9 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建議按照標準來,保證結果準確性。
肯定有人會問,抽少了不行,那抽多了不行?
抽多抽少都會影響結果
回答那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血凝是個什麼東東?
大家聽過凝血瀑布理論嗎?
凝血瀑布機制從兩個途徑激活該瀑布,其中一個為內源途徑,另外一個外源途徑,按照一定順序相繼激活凝血因子,並最終使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的過程,那麼纖維蛋白就可以把血細胞網聚在一起形成血塊堵在傷口處阻止繼續出血。
這個過程中需要 Ca2+ 參與才能使整個過程順利完成,所以加抗凝劑的原理是中和掉血液中的 Ca2+, 砍掉你其中一條鏈子,導致其凝血瀑布無法形成,那麼這管血就叫做抗(抵抗)凝(凝固)血了,離心后的上層液體就叫做血漿(至於血漿與血清有何區別,下次再聊)。
所以,我們就知道為什麼不能抽多也不能抽少。
血抽少了,抗凝劑在把血液中的 Ca2+ 幹掉情況下還剩餘一些抗凝劑。就會中和我們在體外試驗加入的 Ca2+, 導致凝固所需要的時間延長;抗凝劑多了,稀釋了凝血因子,也導致其結果延長。
血抽多了,抗凝劑的量就不夠,易導致剩餘過多的 Ca2+ ,會導致其血液被激活,引起微凝集,消耗其凝血因子,導致其結果延長。
哪些情況不能按 1:9 執行?
之前提到:必須在血細胞正常壓積(HCT)情況下,才能按照 1:9 來執行。為什麼要設這個前提呢?
也許有護理同行已經知道抗凝劑使用量公式:
抗凝劑的用量(mL)= 0.185 × 全血量 ×(1 - HCT)或抗凝劑的用量(mL)= 0.00185 × 全血量 ×(100 - HCT%)
臨床上遇到各種類型的貧血和高紅細胞血症的患者,其紅細胞壓積 HCT 常超出正常值範圍,此時血漿量就會相應的增多或者減少,此時檢測患者結果就會造成較大的誤差,所以我們要進行抗凝劑的校正。
但由於醫院裡採用的是同一規格的管子,我們無法控制其抗凝劑的量。面對這些特殊病人,護士只能調整的采血量了。
比如正常人大概是一半血細胞一半血漿,那麼抗凝劑量剛好抗凝這一半血漿中的 Ca2+, 如果貧血患者,你抽 1.8 mL 的血液,血漿的量可能就佔到 1.5 mL,那麼相對來說就是血漿中 Ca2+ 多了;如果高紅細胞血症,抽 1.8 mL 血液,血漿的量可能就 0.6 mL,相對來說就是血漿中 Ca2+ 少了。這兩種情況跟抽多抽少是一個原理,最後都會導致血漿凝固所需要的時間延長。
如果碰上貧血的病人,紅細胞壓積 0.15,可代入這個公式:0.2(mL) 抗凝劑= 0.185 × 采血量 ×(1-0.15);計算得出采血量 ≈ 1.27。此時你采血量就可以抽取 1.27 毫升。反之,高紅細胞血症的患者比如新生兒,也需要應用該公式來校正其真正抽取的血液量。以上校正公式應用在當患者 HCT ≤ 0.20 或 HCT ≥ 0.55 時,抗凝劑的使用量才必須進行校正,這也是血凝儀器的工作原理和抗凝劑抗凝原理所決定的。下圖就是不同 HCT 值的抗凝劑校正結果:
其實,影響其凝血功能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離心時間長短、采血順序、采血順利程度等等。國內外已有數據研究表明,70% 的標本結果不準確是由於採集標本這一環節出了問題。
控制好檢驗分析前的質量,才能出一份高質量的結果,提供給臨床醫生做出高質量的治療。臨床醫生離不開檢驗結果輔助,但是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又離不開護理同行嫻熟的抽血技能和檢驗知識,一環緊扣一環,息息相關。
此前在護理時間發布后,有小夥伴提了兩個問題,筆者在這裡解答。
1. 采血出血速度過快,有大量氣泡會不會影響檢驗結果?
答:確實有時候在工作中會見到有氣泡的血標本,但是也未發現氣泡會對檢驗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需要離心的標本離心后,氣泡都消失了;不需要離心的標本如紫色管的血常規,由於氣泡都是漂浮最上層,而吸標本時一般都是吸中間部分。
但是血氣標本要除外,如果標本有氣泡的話肯定會影響結果,血氣標本來要求就需要密閉的容器的,所以血氣必須排除氣泡后封閉針頭。
有文獻提及,造成氣泡的原因:抽血針頭過小、真空管質量不合格、負壓過大、血液流出過快等,而這幾種原因都可能導致標本溶血現象。溶血的標本會造成 LDH、ACP、AST、K+(血細胞內濃度比血漿中的濃度明顯升高)測定結果偏高。
2. 連接上采血管,血呼呼往試管里跑,我們控制不了進血的速度怎麼辦?
答:抽到 2 mL 時,迅速反折采血針的軟管,然後拔出來。凡事只要用心去做了肯定會有技巧,可以借鑒一下別人的經驗。當然,不同產家的采血管負壓精準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參考文獻:
[1] 婁峻, 王森鈺, 邱衛強. 抗凝劑校正公式在凝血四項檢測中的應用 [J]. 實用檢驗醫師雜誌, 2014, 6(3):「189-191」.
[2] 白轟, 廖君群, 賴曉霏. 不同比例抗凝劑對凝血 4 項檢測結果的影響 [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3, 10(23):「3174-3175」.
護理史館
護理史館位於醫學博物館二層東側,由駝人集團籌建,於2015年3月正式開館,展館面積800平方米,館藏展品達2000餘件,展品根據護理史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為節點,以護理專業精神為基,以年代時間為軸,重點展示近代護理史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具有突出貢獻的人物。
博物館開放時間:周一至周六8:00-17:00
預約電話:0373-8816123
地址:.河南.長垣.駝人健康產業園
護理博物館期待全國護理工作者及其它專科醫療工作人員前來參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