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文中,Jam的本意是果醬和擁擠,同時還指一些音樂家「在事先少有準備的情況下開發新作品,或者只是簡單地練習。」
2002年,Chris Hecker和Sean Barrett兩名開發者把Game和Jam拼到了一起,舉辦了一個短時間的遊戲開發活動Game Jam,目的是測試一款遊戲引擎的性能,這次活動便是Indie Game Jam的前身。我們都知道馬庫斯·佩爾森(Notch)憑藉《我的世界》腰纏萬貫,一款遊戲吃到老,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我的世界》之前,佩爾森曾參加過7次Ludum Dare。
Ludum Dare是最老牌的Game Jam之一,網站至今還留著Notch的網頁,類似於《我的世界》的大顆粒像素風是他的最愛。這份名單中有平台跳躍遊戲《歐羅巴生態建築學的事件》。
生存冒險遊戲《Minicraft》。
還有第一人稱解謎遊戲《房間的前奏》,很多人認為它就是《我的世界》的前身。
在Steam上被奉為神作的《模擬山羊》,也是Coffee Stain工作室內部Game Jam的成果,其靈感來自一則有關山羊的搞笑視頻,但製作組成員對遊戲的玩法並沒有具體的概念,更不能談什麼立項開發,所以就花了幾天時間,鼓搗出了《模擬山羊,這款遊戲已經給他們帶來了1200萬美元的收入。
Game Jam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活動?
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遊戲製作馬拉松」,意思就是:在24到72小時的時間裡,把自己的想法做出原型。時間一到,必須全部上交遊戲。
你可以單打獨干,也可以抱團合作,通常一個團隊里包含了策劃、程序員和美術。
地點的選擇較為隨意,可以是
會議室、大學教室,也可以待家裡,總之能過夜就行,通常主辦方會為你準備可以持久戰的食物,披薩、漢堡之類的快餐最常見。
有一個說法:慢工出細活,Game Jam為什麼要有時間限制?
因為……很多人不到deadline的前一晚,腦子裡根本沒靈感,在高壓下,人會想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創意。
同樣重要的是,Game Jam的創作者可以
不去考慮商業化的問題,他們的目的,不是做一款能直接上市的成品,很多時候僅僅是一個Demo。
2016年Global Game Jam現場目前為止,規模大,報道多的Game Jam有三個。
一個是上文提到的
Ludum Dare,第一屆在2002年舉辦,名字來自拉丁文「to give a game」,每年會舉辦3次,每次48小時,要求所有遊戲代碼和內容全部由一個人製作。
Ludum Dare的特色在於,它有一個社區供參賽者相互試玩作品,做出評價,最終評出獲獎作品,但是它不提供任何現金和實物獎勵。
Ludum Dare誕生的遊戲《uheartbeast》它還有一個傳統:很多參與者會將製作過程全部錄製下來,製作一段延時攝影視頻,這些極具衝擊力的畫面吸引了很多人加入Ludum Dare。
第二個是
Indie Game Jam,也是2002年辦的第一屆,通常在GDC(遊戲開發者大會)之前舉辦,為其一周,活動期間製作的遊戲必須在IGJ網站上發布,並且開源,早些年主辦方會提供遊戲引擎。
最後是Global Game Jam,2009年開始舉辦,近幾年規模越做越大,從第一年的23個國家1600參賽者,發展到了2016年的93個國家630個地點,今年的GGJ時間是1月20日到22日,光是大陸就有北上廣和廈門4個站點。
模式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是主題。
絕大部分Game Jam會給當期的活動定一個主題,讓開發者交出一份「命題作文」,大部分命題都由主辦方給出,2011的Global Game Jam主題是"復活",2014年是"連鎖反應",2015年是「我們現在該做什麼」,2012年的主題由陳星漢給出,是
《從90年代到10年代》。主題也是Game Jam之間相互區別的的關鍵,它能定下一次活動的基調,並且避免參與者提前就準備好遊戲,當然,遊戲開發者對主題的理解可以相當
自由,也可以做一些籌備。知乎上就有匿名用戶表示:自己是「寫了一個平台跳躍類的遊戲,準備去現場套題目」,不過後來還是推翻重來了。
Game Jam的主題非常寬泛,2014年,白宮曾舉辦過一個
Education Game Jam,歐巴馬當時公開表示過「要把教育軟體做成遊戲一樣好玩」,這次活動有100個遊戲開發者、35名導師和一匹學生參與,為期48小時。
還有一個叫「7 Day First Person Shooter Game Jam」的活動,就是給你7天時間,做一個FPS遊戲,活動催生了一個爆款,叫《燥熱》(Super Hot)。
《燥熱》的靈感來自於「子彈時間」,在你停止的時候,子彈也是停止的,在你移動時,子彈會正常射出。利用這種方式,玩家可以控制子彈,自由地射擊目標。
這款遊戲一周內就通過了Steam綠光投票,23小時內在Kickstarter上籌到了10萬美元。
在國內,
Game Jam仍然是一個新興的概念,2011年,椰島工作室舉辦了Global Game Jam上海站,此後各種形式的Game Jam遍地開花,對很多開發者來說,它不僅是一個施展創意的機會,還是一個結實同好的party,或說,參加Game Jam僅僅是為了磨鍊自己的技能。
順著Game Jam的思路,從廣義上來說,一些在短時間內進行自由施展創意,並且快速拿出作品的活動都能被稱為
Jam,這麼一想,有趣點正當下的狀態,也像是一周一次的遊戲直播Jam,用壓力釋放內心的潛能,逼出獨到的創意,或許在無數次這樣的磨鍊后,我們能拿出讓人驚艷的遊戲直播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