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海底世界除了幽靈潛艇,還藏了幾個億

猜猜我們今天要聊點啥?

沒錯,作者也沒猜出來,文章開頭因為臨時來不及做採訪改成了猜謎遊戲呢。

四張圖不夠?猜不到?

算了,再友情贈送一張吧,再看不出來,就不要怪作者我了好嗎?

上面幾種東西裡面都有石油(石油化工產品)啦 …石油是怎麼從埋藏在深深地下黑乎乎的一坨,來到我們身邊的甚至進入我們身體的(Lol)?是的,歡迎來到今天的主題:石油

正如我們的猜謎遊戲裡面的那四張看似毫無相關的圖,石油相關的產品在我們生活中無孔不入如同變態,材料,能源,醫藥,日化…..沒有一個離得開石油,據統計,在2015年,全球每天消耗的石油產品超過了9千萬桶,近兩年,一桶石油的價格大約在每桶35-60美金之間浮動,而前幾年甚至超過了每桶100美金。

石油=$$$$$$$$$$$$$$,壕壕壕壕壕壕想給自己也來幾口油井。打油井不就是在地上或者海里挖個洞么,這能比挖口水井難多少?

喝喝,漏漏漏,挖油不是你想挖,想挖就能挖,需要以億為單位計算的事兒的複雜程度,根據油藏所在位置,品種,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會有很大不同。

挖井到開採需要投入多少錢呢?根據地區有所不同。常規陸上油井(不是稠油,油砂或頁岩油)每口打挖完成需要200至1000萬美金(Orz…),而生產成本則大約在每桶30至55美金之間(近兩年的萎靡不振的油價么,油公司們當然是圍笑著以淚洗面)。當然,沙烏地是例外,他們的生產成本在每桶10美金左右。至於海上鑽井,因為受到地域隔離還有用料和人力限制,每口井在正式生產前的投入基本上是陸上井的10-20倍(圍笑)。

那為什麼要選擇在海上鑽井採油呢?

因為,陸地上的石油儲量在未來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年之內是處於遞減階段(前期開採技術的不成熟也破壞和浪費了很多珍貴的資源呢,香菇T_T)。在石油儲量減少的同時,油藏層含水量的不斷增加也加大了開發的難度,提高了開採和提取成本。而此時,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及技術不斷革新的推動,人類的近視眼疾治癒率明顯提升,甚至好到了開始把目光望向大海。

以南海為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418億噸,(我知道這個數字你們肯定記不住,總之就是挺多挺厲害的意思,嗯嗯)如此豐厚的資源留著不用,難道要等明天的明天送給鄰居吃嗎?當然啦,海上開採,還包含了很多各自國家的長期經濟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原因,我們先不在這兒討論政治了。

吶,就讓我們乾脆單純不做作地說說海上鑽井採油這件事情吧。

先上個知識框架,石油開採,也就是上游活動(你問我中游和下游干點啥?簡單說,中游是把上游活動生產的石油運輸到煉油廠這個過程,而下游是煉油廠把原油加工成為成品油和石油產品的過程。)的一個周期大概是下面醬:

既然如此,大家是不是開始好奇第一口水上油井是什麼樣子的?

雖然有歷史學家持不同態度,但大多數人認同的世界第一的是這個:

萌萌噠~(圖片來源,聖瑪麗城市官方網站http://www.cityofstmarys.net/history)

這個看起來像是釣螃蟹釣魚的小碼頭,其實是水上油井,於1891年建於美國俄亥俄州聖瑪麗的格蘭特湖 (嗯,不是海,而且靠岸很近)。關於這個油井的資料並不是很多,還有點迷迷的。

隨著人類的工業活動日益發展,石油的用途也開始越來越多,帶來的利益也越來越大,吃(he)螃(niu)蟹(nai)的人來啦。1896年,本職是賣房子的投資商人亨瑞.威廉姆斯(Henry. Williams)帶領一群農民工在美國加州的薩莫蘭(Summerland,夏日樂園好像更好聽一點)的沙灘挖了最接近大海的油井。油井帶來的效益似乎非常可觀,第二年就有其他公司一窩蜂都趕來分一杯羹啦。油井一多沙灘就不夠用了,於是大家就理所當然慢慢地用木棧橋開始往海里越走越深:

↑↑↑↑↑
薩莫蘭-夏日樂園油田(圖片來源: National Geographic February, 1920)

到1902年,已經有超過100家大大小小的石油公司,在薩莫蘭鑽了超過412口油井。但是由於各種技術的不成熟,很多井都沒活到連續劇的第二集(每年一集吧),1920年的時候,還在保持生產的井只有寥寥幾口了。

雖然如此,人們還是不願意放棄,鑽鑽產產棄棄又過了20多年。

1938年,美國的Superior Oil和Pure Oil兩家公司合作在路易安娜州的墨西哥灣,離克里奧爾海岸大概一英里的地方建設了第一個獨立的固定式的海上鑽井平台,叫做Superior-Pure-State No.1 (超級-純-國家1號,愛慕騷瑞作者知道這聽起來真的有點……但是也沒有正經的官方翻譯啊Orz),也就是說這個平台是沒有木棧橋跟海灘相連的。雖然還是離海岸很近,就算近視一二三百度不用眼鏡也應該可以輕鬆看到岸邊,但是,這還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喲。來張圖吧,大家堅持一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渣畫質就快要結束了(\\-v-//):

↑↑↑↑↑
超級-純-國家1號 (圖片來源: Offshore Magazine, October 1963)

終於寫到了1947年,恭喜你們堅持到了人類建設了第一個肉眼望不到岸的海上平台的一年!

美國厄喀拉荷馬的可.馬吉(Kerr-McGee)公司豪氣投資45萬美金(當時很多了),然後成功地在路易安娜州離岸10.5英里水深20英尺(6米)的墨西哥灣的大海里成功建成了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離岸油井開採平台--可.馬吉16號。話說可.馬吉在9月建好剛一周的時候颶風就來了,而且還是幾十年不遇的,每小時超過140英里風速的那種。不過厲害的可.馬吉16號挺過去了!(要知道前面的那個超級-純-國家一號只熬到了1940年,在一場颶風中英勇掛了。)大風過後,它迅速恢復鑽井活動,當年11月初,就達到了每小時40桶的喜人成績。

這對當地的經濟發展來說可是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當時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還因為如何收稅誰來收稅的問題撕了很久。

可.馬吉16號
(圖片來源:Offshore Magazine, 1947 Shaking The Bounds Of Land 1997 Probing 10,000 Ft Depths)

之後的幾十年,海上鑽井平台的發展和變化就跟最近幾年手機的發展變化一樣快…人們根據需要製造出了很多種不同功能平台。

像是1954年的第一個帶自升式平台加上可潛40尺(12米左右)鑽機查理先生 (Barge No. 1 & Mr. Charlie) 誕生了。名字這麼萌,來張圖吧。

查理先生工作照,一生(1954-1986)累計鑽了230萬尺(70萬米),現在安然退休在路易安娜的石油博物館供大家瞻仰(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Petroleum Museum and Exposition,Morgan City,Louisiana)

之後,人們又發明了坐底式鑽井平台,鑽井船,半潛式鑽井平台,牽索塔式鑽井平台,張力腿式鑽井平台等等等等,總的說來,是越來越多功能,安全,和酷炫啦!現代的海上平台以及鑽井和生產工作能力已超過上個世紀的前輩們幾個山頭。 單從最直接的鑽井深度來講,前面說到過的查理先生只能在水深10米左右的淺海域活動,而現代的平台已經可以可以輕鬆在水深超過3000米的深海進行鑽探生產啦!

說到這兒了,薩,讓我牽著你的手一起去深海看鯨魚吧。

來來來看看高清彩圖:

「藍鯨1號」 半潛式鑽井平台

看,是不是很美,強壯如強森(4.2萬噸),腿長如抖森,再告訴你個小秘密,他還超級聰明的嗷(捂臉)。

他,真的很特別——「藍鯨1號」(男神) 是由一直致力「製造」的中集來福斯打造的,新一代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台,可以在超過3500米的水深作業,目前鑽井能力已經能夠達到15240米這可是相當於往地下鑽了差不多兩座珠穆朗瑪峰!上個月,他在煙台港正式交付,現在正在海上尋寶呢~~亦可賽艇!在這茫茫無際的深海之中,「藍鯨1號」要扛住孤獨與寂寞,一邊努力工作,一邊還要斗得過妖怪們特別是女妖怪們(颱風和颶風大多以女性名字命名…)!在波濤洶湧的女妖怪面前,他是如何做到心如止水穩如泰山的?

這全都依靠擁有可靠電力保障的DP3動力定位系統(姿勢插入:DP3級是國際海事組織的最高動力定位級別,其精度最准,抗風險能力最強,效果最好)。它採用了西門子DP3閉環動力解決方案和整個動力包系統,即使發電機突然出現故障,男神的表現那也是穩穩噠。

上圖就是DP3閉環動力解決方案,進行斷電恢複試驗時,瞬間燈火通明的美景。這個動力包系統高度集成了平台上從變壓器,配電板到電機等所有設備,讓男神時刻電力充沛高效穩定工作,還能保障平台上200名工作人員隨時使用平台配套的餐廳,卡拉ok,宿舍等設施。從此大海深處不寂寞。(作者好想去住幾天)

除了參與幾千億的大製作-海上平台以外,西門子已經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的解決方案也已經融入了各行各業。如此多的業務領域,其實都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Ingenuity,這個極具個性的辭彙精闢地表達了西門子希望用科技創新促進社會進步、造福人類生活的宏大願望。

參考來源:

1. Th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2015

2.金慶煥.南海地質與油氣資源【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3.

4. Petroleum Extraction in Santa Barbara County, California: An Industrial History, Page 3.1.7, 3.2.19 & 3.2.20

5.Joseph A. Pratt2014Offshore at 60: Remembering the Creole field

6.Tyler Priest, The Offshore Imperative: Shell Oil』s Search for Petroleum in Postwar America (Texas A&M Press, 2007), 34. A good survey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offshore drilling can be found in Leffler, Pattarozzi, and Sterling, Deepwater Petroleum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A Nontechnical Guide (Tulsa, Oklahoma: PennWell Corporation, 2003), pp. 1-8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