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常總會說,一個人有神經病或精神病,但很少有人會說他有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精神心理學中的概念,但人格障礙並不完全等同於精神病。
人格或稱個性,是一個人固定的行為模式及在日常活動中待人處事的習慣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徵的綜合。人格的形成與先天的生理特徵及後天的生活環境均有較密切的關係。童年生活對於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且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重大的生活事件及個人的成長經歷仍會使人格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說明人格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天津聖安醫院祝青梅解釋:人格障礙是指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具有適應不良的性質,其人格在內容上、質上或整個人格方面異常或缺損,由於這個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給個人或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人格的異常妨礙了他們的情感和意志活動,破壞了其行為的目的性和統一性,給人以與眾不同的特異感覺,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尤為突出。
而通常我們所說的精神病,是指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內的一切心理障礙的總稱。精神疾病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的明顯的異常;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動作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
人格障礙可能是精神疾病發生的素質因素之一。祝青梅說,在臨床上可見某種類型的人格障礙與某種精神疾病關係較為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分裂型人格的表現,偏執型人格容易發展成為偏執性精神障礙。人格障礙也可影響精神疾病對治療的反應。
人格障礙與人格改變不能混為一談。人格改變是獲得性的,是指一個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嚴重或持久的應激、嚴重的精神障礙及腦部疾病或損傷之後發生,隨著疾病痊癒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復或部分恢復。人格障礙沒有明確的起病時間,始於童年或青少年且持續終生。人格改變的參照物是病前人格;而人格障礙主要的評判標準來自於社會、心理的一般準則。
天津聖安醫院青梅解釋,常見的人格障礙有以下幾種:
一、自戀型人格障礙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儘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 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二、表演型人格障礙
又稱癔症型或尋求注意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以過分感情用事或誇張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在行為舉止上常帶有挑逗性並且他們十分關注自己的外表。這類人情緒外露,表情豐富,喜怒哀樂皆形於色,嬌柔做作,易發脾氣,喜歡別人同情和憐憫,情緒多變且易受暗示。以自我為中心,好交際和自我表現。對別人要求多,不大考慮別人的利益。思維膚淺,不習慣於邏輯思維,顯得天真幼稚。女性發病率約為男性的兩倍。
三、戲劇性型人格障礙
老名詞叫歇斯底里人格。這種人需要別人經常的注意,人們注意他使他感到滿足和愉快,而沒有人理睬容易感到空虛與無聊。
1、言語動作和表情是誇張的,像演戲一樣,力圖當場吸引觀眾而不顧其他。為了引人注意,不惜傷害身體(自傷或玩弄自殺)和不顧個人尊嚴。
2、熱中於參與激動人心的場面,喜歡湊熱鬧,愛出風頭。
3、缺乏足夠現實刺激時便訴諸想像以激發強烈的體驗。此之謂自我戲劇化。
4、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幾乎都是反應性的,且反應過分,但給人一種膚淺。沒有真情實感和裝腔作勢的印象。
5、過分注重身體和服飾的吸引力,言行往往顯示出性的誘惑。幻想性謊言不少見。把書報上的奇聞說成是自己的親身經歷,編造動人的身世,目的只是為了引起轟動效應。
對於這種人,幻想世界比現實世界似乎更加真實。 所謂邊緣型人格和自戀性人格都可視為戲劇性人格的變種。
四、分裂樣人格障礙
主要表現出缺乏溫情,難以與別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聯繫,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一般很差。他們似乎超脫凡塵,不能享受人間的種種樂趣,如夫妻間的交融、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等,同時也缺乏表達人類細膩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數分裂樣人格障礙患者獨身。即使結了婚,也多以離婚告終。一般說來,這類人對別人的意見也漠不關心,無論是讚揚還是批評,均無動於衷.過著—種孤獨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業餘愛好,但多是閱讀、欣賞音樂、思考之類安靜、被動的活動,部分人還可能一生沉醉於某種專業,做出較高的成就。但從總體來說,這類人生活平淡、到板,缺乏創造性和獨立性難以適應多變的現代社會生活。
五、強迫型人格障礙
他們過分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常,舉止是否恰當,因此表現得特別死板。如走路時有數路旁電線杆的習慣,鎖上門后反覆查看。他們疑慮過分,自信心不足,總有一種不完善之感,過分謹慎小心,遇事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很少標新立異或獨創。由於他們事事都追求盡善盡美和完整精確,因此,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反覆檢查核對、怕出差錯。他們還常要求別人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習慣行事,有時妨礙他人的自由。
六、迴避型人格障礙
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能應付。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被批評指責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而陷於痛苦,且很難從中解脫出來。他們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擔心自己的言行不當而被人譏笑諷刺,因而,即使參加集體活動,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處理某個一般性問題時,他們往往也表現得瞻前顧後,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決心,卻又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多安分守紀,從不做那些冒險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學習外,很少去參加社交活動,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精力不足。這些人在單位一般都「被領導視為積極肯干、工作認真的好職員,因此,經常得到領導和同
事的稱讚,可是當領導委以重任時,他們卻都想方設法推辭,從不接受過多的社會工作。
七、偏執型人格障礙
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為特點常常表現為: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思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慣於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在工作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同時又很自卑,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別人,但從來不信任別人的動機和願望,認為別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這種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與朋友、同事相處融洽,別人只好對他敬而遠之。
八、依賴型人格障礙
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屈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阻止著他為自己干點什麼或有什麼個人愛好。
九、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其最明顯的行為特徵是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妨礙了公眾利益,不負責任,撒謊、欺騙、傷害他人則習以為常,在做了違法亂紀的事情之後,缺乏內疚、罪責感,也無羞恥之心,卻強詞奪理,為自己的錯誤辯解。對人冷酷、粗暴、不誠實。有時挑起事端,鬥毆、攻擊別人。他們不能吸取教訓,包括懲罰在內,都難以悔改。他們的智力一般正常,不少人表現得有見識、有才能,能贏得別人的好感和信任。在一個集體中他們人數極少,但危害性極大。
十、焦慮性人格障礙
特點是懦弱膽怯,自幼表現膽小,易驚恐。有持續和廣泛的緊張、憂慮感覺。敏感羞澀,對任何事情都表現惴惴不安。有自卑感,常不斷追求受人歡迎和被人接受,對排斥和批評過分敏感。日常生活中慣於誇大潛在的危險,達到迴避某些活動的程度。個人交往十分有限,對與他人建立關係缺乏勇氣。
十一、不成熟型人格障礙
當前,在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現出一種不健康的人格發展傾向,其中有些人的人格發展嚴重不良,以致一些醫學心理學家認為,這些青少年的人格障礙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特類型,根據其主要心理特徵,命名為「不成熟型人格障礙」。這些青少年自幼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寵愛,生活優裕;情緒幼稚,依賴性極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要父母順從自己,稍不如意,則激動暴怒;他們缺乏道德感、義務感,對別人缺乏同情心;不遵守社會公德,甚至胡作非為,不講道理;他們不善於與人相處、不珍惜友誼;自我欣賞,自以為是,聽不得一點批評意見;他們適應能力差,習慣於讓別人照顧自己,如處境不良或遭受挫折,則容易自暴自棄,輕率自殺,或暴怒發狂,殘忍傷害別人。這種人格障礙的形成至少部分與父母長輩的溺愛、過度保護、包辦代替的教養方式及社會或家庭的不良影響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