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如何評價 TED 演講 《20歲,不可揮霍的光陰》?

20歲,當你的生命只剩十年

一年前看過在網易公開課上看過一個Ted talk,名為《20歲的光陰不再來》,當時看完並沒有什麼感覺,隱約只記得演講者灌了一些珍惜時光的雞湯,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啟發。現在,站在20歲的這個節點上,還有四個月就要向21歲過渡的我,卻切切實實地感到了一種不知名的恐慌和害怕,急急忙忙又把這個視頻翻了出來,認認真真地看了一遍,彷彿看了就能抓住20歲的尾巴,讓時光流逝的慢一點……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個演講,那就是:20歲到30歲的這10年,是決定了你一生的黃金時期,因此切勿虛度,要做好人生的每一個決定。

乍一聽彷彿講的道理我們都懂,無非是時間寶貴,切莫揮霍時光的那一套。可一聽好像又有點不一樣,不一樣在於演講者著重強調了20歲這個時間節點。可是其他時間節點就不重要了嗎?是不是30歲的光陰就可以隨便揮霍呢?不禁想起一個笑話:「上國小時老師說國小是最重要的,因為國小是打基礎的時候;上國中時,又說國中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國中時才正式開始教複雜的物化生史地政,國小學的太簡單了;上高中時,無疑高中是最重要的,因為馬上要聯考了。整了半天,合著什麼階段都重要,什麼階段都不能放鬆。

笑話中蘊含的「切勿虛度一生中所有階段」的邏輯,看似政治正確,實際上確是一鍋毒雞湯。什麼都重要,那就意味著什麼都不重要;既然20歲和30歲同樣重要,那20歲時弔兒郎當,30歲時發奮努力,也是一樣的;既然30歲和40歲同樣重要,那30歲時散漫懶散些,到40歲時再實現財務自由也是有可能的。這種不分主次的「全都重要觀」,無限地拉長了時間節點,無形中營造出了一種「還有時間、還來得及」的虛感,使人無限度的拖延,最終永遠也到達不了目標終點的紅線。

那麼,《20歲的光陰不再來》這個演講的意義在哪裡?它的意義,在於摒棄了眉毛鬍子一把抓的「一生重要觀」,提出了「20歲開始的階段最重要」的主要矛盾論。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聯考,那麼「一生重要觀」就是在告訴你國小很重要、國中也重要,高中更重要。而演講者所說的,是國小國中無所謂,只要高三最後一年好好學,照樣可以金榜題名。

而你的二十歲,就是高三的這最後一年,聯考前唯一的關鍵衝刺期,成敗與否,端就看這一年。

這樣的論點不免有些打破傳統、令人難以接受,但在事實上確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20歲到30歲的這10年,是人類無可取代的最佳黃金時期。韋克斯勒(Wechsler,1981)用標準化智力測驗測查了7歲兒童至65歲成人的智力發展狀況,結果發現,智力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在22~25歲,然後開始衰退,衰退速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遞增。有關成人不同能力平均發展水平的研究(Miles,1980)表明,除知覺能力外,成年早期(18~35)在記憶、比較與判斷、動作及反應速度這幾項能力上的發展水平均達到最高值。上述的科學研究,均從生物學的角度闡明了:為什麼自20歲開始的這10年,是一生中無可比擬的黃金時期。可以說,這10年,是學習新事物、吸收知識的最佳10年,因為過了這10年,大腦就正式結束第2個黃金髮育高峰,開始走下坡路,出現記憶衰減、反應遲鈍的現象。

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者也證明了,從20歲開始的這10年的重要性:在一項關於生命周期發展的研究報告中,波士頓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在長達一生的生命周期中,那些至關重要的決定未來發展前景的決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人20多歲時做出的。的確,20歲這一年,對很多人來說,應該正在上大二。大學畢業后,是決定考研?出國?還是馬上工作?這是一個重要的選擇。學成后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在哪個領域?具體想從事哪個職位?又是一個重要的選擇。工作了幾年,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被父母逼婚,要選擇一個什麼樣的人當伴侶共度一生,非常!極其!重要的選擇。第一次獨自出國求學、第一次初入職場工作、第一次結婚……這些重要的決定未來發展前景的決定,就這樣被緊密地嵌入了20歲到30歲的這短短的10年之間。

那麼,活在20歲節點開頭的我們,準備好在接下來的十年審慎而又認真地做出這些選擇了嗎?很遺憾,答案是:沒有。20歲的我們,每天為了鄭爽好看還是古力娜扎好看在網上吵得不可開交;20歲的我們,一邊抱怨喜茶難買一邊排兩個小時的隊只為了發一條朋友圈;20歲的我們,孜孜不倦地接受著各大美妝博主的安利,以為塗上最新的斬男色就能跟石原里美一樣好看;日日夜夜,手機和ipad是我們最親密的愛人。

20歲到30歲,被譽為黃金10年的這個生命周期,有人奮力拚搏,贏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有人痴迷遊戲,在王者榮耀中打到了黃金段位。前一種人是坐在騰訊大樓中靠遊戲研發獲利上百億的遊戲團隊,后一種人,是捧著手機沒白天沒黑夜上分的你。

可這能怪我們嗎?沉迷微信微博也好,愛打王者榮耀也好,這是我們的錯嗎?不是,還真不是。

199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個集合全球500多名經濟、政治界精英(與會者包括薩切爾、老布希、電纜新聞網路、惠普、日微系統的老闆等等)的會議,主旨在於為全球化后的世界進行分析與規劃。會議上,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競爭將使貧富差距、階層分化增加,世界上會有20%的人搭乘全球化的快車一路馳騁,而80%的人會「邊緣化」。而前後兩者的衝突將成為今後發展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日微系統的老闆格基(John Gage)表示,屆時將是一個"要麼吃人、要麼被吃"的世界(to lunch or be lunch)。 為了穩固這20%上層階級的統治地位,曾任美國國家安全事物助理的布熱津斯基提出了「奶頭樂」理論。奶頭樂,是titts「奶頭」與entertainment「娛樂」的拼合詞。想要避免這20%的上層階級與80%的草根間衝突,可以給後者一個「奶頭」,採取溫情、麻醉、低成本、半滿足的辦法卸除「邊緣化」人口的不滿,給他們的巨大的心理落差提供一個發泄的出口,讓他們心安理得地接受他們階級間巨大的不平等而不反抗。最基本的例如發泄型娛樂:開放色情產業、熱鬧選戰造勢、無休止的口水戰、暴力網路遊戲,或是如滿足型娛樂,報道無聊小事、明星醜聞、進行廉價品牌促銷、商品優惠活動…… 由於這類娛樂迎合了人的劣根性,受到普羅大眾的歡迎,因而草根階級不知不覺在「奶頭樂」中樂不思蜀,除了為日常必須的工作、學習之外,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在這類娛樂活動中,終日沉溺於八卦娛樂、網路遊戲不能自拔,由此一步一步喪失了審視全球化局勢的深度思考能力,更不用提去反抗20%有錢有權、才智兼備的上層階級了。

布熱津斯基關於奶頭樂的論述雖然帶了點陰謀論的味道,但這個理論確實應該給我們敲響一個警鐘。想象一下,每天起床后睡眼惺忪,做的第一件事是打開手機,查看朋友圈,看看誰又發了自拍,誰又出去旅遊,誰又秀恩愛了,任碎片化的無意義的信息湧入大腦,帶來短暫的愉悅感。洗漱後來到公司或學校,工作或學習的間隙覺得領導或者老師的講話枯燥而無聊,打開手機刷刷淘寶,關上手機時工作進度或者學習內容早就推進到了下一個階段,想聽也聽不懂了。結束疲憊的一天,回家或回宿舍洗了個熱水澡,想著要不要趁著晚上有時間,把知乎上推薦的那本《自控力》讀一下,想想今天真的太累了,明天吧,明天讀。然後抱著ipad或者電腦躺在床上舒舒服服地看最新一期的跑男,「哇楊穎生了孩子還這麼瘦!鹿晗真的好帥好帥啊。」看完綜藝,已經十二點了,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心想:明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呢。

這樣的生活,不就是80%的底層群眾的真實寫照嗎?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這黃金十年,有人把這十年給了自己,去閱讀、去健身、去旅遊、去辯論。也有人把這十年給了別人,給了熒幕上永遠妝容精緻的明星,看綜藝、微博口水戰、為偶像拉票。

我無意評價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不是在標榜讀書健身就一定比看劇追星高貴。拿著我的標杆去衡量別人做出的選擇,這不公平。或許我的生活方式在別人看來,也是一種低質量的生活,過的死板而無趣。但是我想要問的一點是:這些選擇,真的是你發自內心的選擇嗎?你真的認為這是你自己做出的選擇嗎?這些選擇真的被賦予了你的自由意志嗎?通過英國議會制辯論的學習,我知道真正的一個被賦予自己意志的選擇,需要滿足三個條件:1.withour coercion (無脅迫)2.consent(明示同意) 3. fully informed(被告知做出選擇的後果)前兩條都很容易滿足,誰也沒有強迫我們沉溺於「奶頭樂」,是我們自己禁不住誘惑,選擇了看綜藝刷微信的。但是最後一條呢?作為20歲,剛剛聯考完,擺脫家庭束縛的我們,才踏入大學生活不久的我們,我們真的知道做出的這些選擇,會帶來什麼後果嗎?

不,我們不知道。確切地說,我們不知道這每一個選擇的背後,所帶來的長期的潛伏的負面後果。我們當初看微信推送、知乎問答,只是為了打發時間,卻從沒想到有一天當自己面對一部幾十萬字的艱難晦澀專著要啃的時候竟然會那麼無助,那麼焦慮。原因只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看了一兩千字、圖文並茂、短小精悍、語言輕鬆的碎片化內容了,我們的大腦對於複雜晦澀、邏輯層層深入的專業文章,已經失去靈敏度了;我們當初看綜藝,只是為了休閑娛樂,卻沒想到有一天觥籌交錯,眾人談笑風生之際,自己卻連一句話都插不上,只能幹巴巴地陪笑。原因只是因為,腹中空空只有藝人的笑料與八卦,而沒有能讓他人傾聽的學識。

我們就這樣,被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列車挾裹著前行,不自覺地嬉笑怒罵,沉溺其中,卻不知道自己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坐在頭等車廂的精英設下的陷阱。

可怕的是,每一個陷阱都偽裝成自由選擇的模樣,讓你誤以為是你自己選擇了沉迷王者榮耀,選擇了綜藝追星,選擇了日復一日地混日子。反過頭來,那些精心設計好這些選擇的精英和上層階級,還會指責你說:「遊戲雖然好玩,但是你也可以不玩啊;綜藝雖然好看,但是你也可以不看啊;一個自律的人不會沉溺於這些娛樂方式,這些選擇都是一些沒有自制力的人受不了誘惑做出的,自己做的選擇能怪誰呢?」這樣虛偽的論調,不僅被遊戲公司、娛樂行業拿來當洗白的論據,還成了爸爸媽媽對你沉迷娛樂、荒廢學業的指責。是,我承認20歲的我們,不夠自律,總是忍不住要點開微信上的那個小紅點,像有強迫症一樣隔幾就刷新一次朋友圈;有時刷朋友圈刷的頭昏腦脹的時候,我也忍不住埋怨自己,恨不得把手機扔了永除後患。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這樣的局面,難道就全都是80%不自律的草根的錯,那20%的精英,難道一點鍋也不背嗎?

我不同意。拿王者榮耀舉例。這款遊戲由騰訊旗下的天美遊戲工作室開發,研發團隊有接近上百人。自開發之初就被寄予了厚望,整合微信、手Q和應用寶的資源,得到了騰訊內部跨部門的全力扶持。帶頭人姚曉光說:「我們也從開發第一天,就沒有人 12 點前下過班」。

試想一下,天平的一邊,是一個上百人的精英團隊,沒日沒夜地研究普通人對遊戲的認知偏好,一遍又一遍修改遊戲以最大化激發普通人的玩心,他們背後還有一個頂級的資產過千億的互聯網公司為其提供與整合資源;天平的另一邊,是渺小的平庸的,心理弱點和遊戲偏好已經被研發團隊看的透亮的你。這場實力懸殊的反沉迷的戰役,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打贏。那20%的上層階級,擁有著比你多得多的社會資源、經濟資本、時間、精力、才智、謀略,去設計一個甜蜜的陷阱,一個偽裝成自由選擇的陷阱。那麼,剩下80%平庸的渺小的我們,除了跳進去,還有別的路可以走嗎?

你以為是你選擇了王者榮耀。可是事實是,是王者榮耀選擇了你,鎖定了你,吃准了你。

我不敢說自己是處於頂層的那20%精英,也不敢說自己每天都過的很清醒,每一分每一秒做出的決定都不被慣性和整個時代挾裹,全部百分之一百體現了我的自由意志。生於這個消費文明、娛樂文明盛行的時代,就不可能不受其誘惑,做出一些並不是那麼明智的決定,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當意識到這些決定正在一點點蠶食你最黃金的10年,當看到這些選擇一點點削弱你的核心競爭力的時候,20歲的你,是不是該醒醒了,該把被統治階級塞進嘴裡的塑料奶嘴吐出來了?

以前,我或許還看不到每一個選擇背後巨大的代價,但現在,我卻看清了每一個微不足道的選擇是怎麼一點點積累,最後蠶食掉我的意志;以前,我或許還可以渾渾噩噩度日安慰自己還有大把時光揮霍,可以讓我「明日復明日」,但是我現在卻發現手中的時光不到十年;我怕了,我是怕了,怕自己活成80%的人的模樣終日渾渾噩噩而不自知;怕許多年後回首二十到三十的這黃金十年周期卻發現自己一無所獲、原地打轉;怕自己被快速向前的物質社會裹挾著做出許多愚蠢的決定;怕自己來不及發光就墜入深不見底黑暗,輕若微塵。

一生太長,我討厭這個渺茫不可觸及的時間終點,它讓我變得拖延,它讓我以為還有時間,它讓我把今天的夢順延到明天,順延到我已經又老又丑又笨的明天。

20歲到30歲,就讓我先過好這10年,這10年是我的黃金10年。這10年,我明眸皓齒、人面桃花,有最真的傻笑和最清的眼神。20歲的我,可以在圖書館學八個小時還精神奕奕;20歲的我,可以不知疲倦地跟朋友就辯題爭論不休;我喜歡20歲,喜歡20到30的這黃金10年,趁我還年輕,趁我腦子好使,趁我眼角的細紋還沒長出,趁我身上尖銳的稜角還沒被磨平,讓我寫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躺在床上捧著手機看別人的故事;讓我好好發發光,而不是站在台下為別人鼓掌落寞地笑;讓我做一個那20%醒著的人,而不是那80%渾渾噩噩混吃等死的人。

最後一段,按照高中語文老師教的,引用名人名言,收個尾巴

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大文豪魯迅先生曾經說過:「 願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