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是為演員表演提供的空間,它可以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於演員的表演並獲得理想的觀賞效果,舞台通常由一個或多個平台構成。今天,小編跟廣大舞美同仁分享一些舞台常用名詞。
劇場 Theatre:具備舞台和觀眾席以及演出所必須的其他附屬設備的空間,即通過演員及演出各部門的一致努力,來完成觀眾與演員之間交流的場所。
舞台 Stage :舞台是表演者把形體、語言及情感向觀眾表達的空間。各種形式和內容和表演活動都可以根據舞台空間尺寸大小進行構思和實施。舞台的建造形式,根據不同的文化需求,可分為鏡框式舞台、伸出式舞台、開放式舞台、終端式舞台、中心式舞台、可變化舞台、流動式舞台。
鏡框式舞台 Proscenium Stage :在觀眾廳和舞台之間設有台口分割的舞台,在原有和新建劇場中最常見的舞台形式,起源於義大利的歌劇劇場和歐洲的宮廷劇場。
主舞台 Main Stage/Acting Area/Middle StageSpace :主舞台是劇場中表演者與觀眾最直接、最主要進行交流的舞台空間部分。劇場建設中通常除主舞台外,還根據建築空間的允許,在其兩側以及後部設置附屬舞台。
副舞台 Wing Space 又稱側台(bay area)或附屬舞台:主要功能是配合主舞台的演出存放布景、道具,進行場景上下場遷換以及演員做上場前準備的空間。多數劇場在舞台兩側設有副台。有些劇場還設有后副台,形成「品」字形平面,目的是滿足高大場景的舞台遷換主台與副台相連的建築結構梁的高度與鏡框舞台台框的高度相同。劇場舞台設備設置水準的高低,舞台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是重要的參照因素。
后副台 Rear Stage又稱后舞台(back stage):位於主舞台的正後方,其功能是為演出提供更深的表演空間或布景設置空間。亦可用作演出服務的其他用途的舞台輔助空間。
大幕線 Curtain Line: 舞台大幕平面與舞台檯面的交線,通常不被劃出,只是表示舞台上一條線狀位置。
中心線 Center Line :舞台檯面上過大幕線中點的垂線,即將舞台表演區和鏡框台口區分成左右對稱的中軸線,通常不被劃出,只是表示舞台上一條線狀位置。
表演區 Acting Space/Acting area :指演員在舞台上表演所需要的多個區域,由於表現形式以及劇目情節、情景的不同,表演區範圍的大小不同。可以是主舞台的全部,也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
舞台裝置區 Scenery Space :在主舞台上天幕與表演區之間的區域。可以根據劇情,設置平台、舞台硬景、車台裝置和大道具,形成舞台與表演區相銜接的表現環境。
上場門 Stage Right(演員面對觀眾方向):一般指觀眾面對的舞台左側的演員上場出口,在日本演出習慣則相反,上場門在觀眾面對的舞台的右側,稱為上手。
下場門 Stage Left(演員面對觀眾方向):一般指觀眾面對舞台右側的演員下場出口,在日本的演出習慣則相反,下場門在觀眾面對的舞台的左側,稱為下手。
轉檯 Revolving stage:設置在主舞台檯面,可順、逆轉動並可以調速的舞台板塊,以齒輪傳動、磨擦輪傳動、有些製作技術較高的轉檯,也可以設置在副台之上,通過舞台機械的作用,使副台運動到主舞台位置上使用。早期的轉檯是靠人力在台倉推動旋轉的。
升降台 Elevator Stage: 在舞台的下方設置下降或提升的裝置,依據表演的需要,使舞台的一部分或幾部分台板升起或凹陷。通常靠液壓裝置、齒輪齒條裝置、渦輪渦桿裝置、以及絲桿轉動裝置等完成升降機械動作。
車台 Sliding Stage(stage wagon):指通過輪子、氣壓或其他方法完成移動的舞台裝置。
後台 Basement :舞台下邊的空間。現代劇場的台倉(understage),有的作為安裝旋轉舞台和升降舞台等機械裝置的空間;有的作為道具倉庫、觀眾席座椅庫、布景製作車間或者是演出布景裝置的進出通道(通過升降台運送到舞台)。
台口 Proscenium Arch:全稱是鏡框台口,它是鏡框舞台的主要標誌。有別於伸出舞台,中心舞台等。泛指舞台前側的表演區的兩側。
假台口 False Proscenium:也可以稱為「移動台口」,設在鏡框舞台台口的後面,兩側立框的水平移動和橫框的上下移動,可以改變其台框的尺寸,使畫面寬和高的視覺比例得到改變。也能裝置和隱藏燈具。
假台口弔橋 False Proscenium Bridge:利用假台口上框可上下移動的功能,在舞台內側的框上建造的通道。供安裝照明投光燈具和舞台工作人員調光時作操作平台用。
樂池 Orchestra Pit :設在鏡框舞台台口與觀眾席之間,低於觀眾席前排地面的空間,供歌劇、芭蕾舞劇樂隊演奏用(現代化的大劇場樂池可以容納多達120人左右的大型交響樂隊)。很多樂池在舞台機械的作用下能上下升降,上升到與舞台平面同樣高度時,可以擴大和延續鏡框舞台前的表演區域;上升到與觀眾席前排地面同樣高度時,擺放上座椅可以擴大觀眾席的面積;處於原位時即是樂隊演奏樂曲的空間。
觀眾席 Auditorium:根據劇場舞台的建築方式不同,觀眾席區域的劃分也有所不同,如圓形、三面觀眾席區域等,從立面構造上看,劇場還可以設計一層或向上樓層不定,直到現在仍有許多現代劇場還可看到受早期包廂(box)和樓座(balcony)觀眾席布局影響的劇場建築風格。
花道 Flower Way :通常指日本歌舞伎、日本舞蹈表演舞台伸向觀眾席的通道,目的是將舞台表演區延伸到觀眾席,其高度與舞檯面持平。
前廳 Lobby/Foyer :劇場入口進入觀眾席之前的休息大廳。
天頂 Grid/Gridion:在舞台的上方,從主舞台向上的空間稱為「台塔」(fly tower),作為吊杆機械安置層的格柵稱為天頂或柵欄天頂,一般距離舞台檯面高度至少應該是台口高度的2.5倍以上,以保證布景等舞台裝置不「穿幫」暴露給觀眾。
吊杆 Batten/BAR:源於歐洲鏡框舞台劇場。在鏡框舞台中從天頂垂吊下來的水平橫杆,主要安裝在鏡框內側的舞台上方天井中,有些劇場根據需要也有少量的安裝配置在鏡框舞台觀眾席的上方,依靠鋼絲繩、滑輪和提升控制設備使之上下運動。劇場舞台吊杆的功能分為燈光吊杆和美術裝置吊杆(也稱為布景吊杆)兩類。燈光專用吊杆的上方設有供電電纜,吊杆上設有接線端子以及燈具電源插座,荷重能力與吊杆的長度和弔掛燈具數量有關,有些劇場每道的吊杆荷重設計在幾百公斤乃至上千公斤。吊杆的荷重設計應該充分考慮演出安全,並具備相應的保險係數。吊杆的升降方式分為手動操作和電動控制兩種。手動吊杆在使用時需要根據吊杆的負荷重量配置與其相當重量的平衡鐵砣,才能輕鬆上下,使用完畢在舞台弔掛裝置拆除的同時,則必須卸掉與其重量相當的平衡鐵砣以確保安全。電動吊杆利用機械傳動的作用,免除了拆卸式配置平衡的裝置。電動與手動吊杆在演出中各具特點,至今,許多新建劇場中的吊杆還以手動和電動兩種間隔設置。另外,在電視演播廳中也常安裝橫列式吊杆,其中以燈光吊杆為主,故配製數量最大,而美術用吊杆則數量較少。
吊杆繩索 Fiy Man:手動吊杆升降裝置操縱時通過人力向下拉動的滑輪兩側的兩根繩索。其中一側繩索向下拉動時吊杆上升;另一側繩索向下拉動時吊杆動作相反。
平衡砣 Counter Weight :為了平衡舞台弔掛物重量的鐵砣。使用時隨著弔掛物重量的增減,添加或減少其配重的數量,以保證安全。
大幕 House Curtain:觀眾席和舞台之間起分割作用的幕,位於鏡框舞台台口的內側,鏡框舞台與假台口之間。大幕有多種關閉形式,例如:對開式、升降式、單側開閉式等。對其操作控制也分為手動和電動兩種方式。幕布有單色絲絨幕,也有裝飾畫式的織物大幕,日本的鏡框舞台劇場的大幕多以升降方式開閉,大幕以精美紡織掛毯畫作為裝飾。有些劇場的大幕還有對開和升降兩種開閉方式可以選擇。
二道幕 In two:位置在舞台大幕之後,與第二道邊沿幕相近的一道幕,通常是以3倍打摺製成的對開幕,也有採用單開的提升形式的、有的舞台三道幕用的是紗幕。二道幕的作用在於分割舞台的前後空間以便於表演和換景。
邊幕 Tormenter/Legs :邊幕或稱側幕,位於舞台的左右兩側,對舞台表演區域起限制作用,其平行、正「八」字、倒「八」字等吊裝方式可以改變舞台表演區平面的形狀,對舞台後部空間進行遮擋,引導、控制觀眾的視線集中在規定的表演區內。
檐幕 Teaser :位於鏡框舞台台口上方的幕布。檐幕與左右兩側的邊幕相配合,起到控制演出空間的視覺高度、遮擋舞台空間上部內側的布景、燈光等裝置不進入觀眾視線的作用。
天幕 cyclorama:位於鏡框舞台演出空間最後部位,作為表現演出背景環境的幕布。其高度和寬度通常大於台口尺寸,可以根據演出需要,將其設計製成平面幕或弧型寬幕。開幕朝向觀眾席的內側,可用於排燈、幻燈等進行照明或投射各種色彩形象,與整個舞台空間形成一個整體的畫面。
紗幕 Bobbinet :紗幕一般不作為劇場的固定裝置,是以薄質地帶有網狀孔眼的棉布或化纖材料製成的半透明幕布。除本身所具有的輕薄、打褶后可以製作成各種裝飾幕特點以外,還具有一定的透光作用。舞台上常用白紗幕、黑紗幕、紗畫幕表現場景環境,從紗畫幕後面向景物投光可以顯現隱藏在後面的人物和空間環境,從而易於表現夢幻、回憶的虛擬場面;從前面向紗幕投光可以表現渲染紗畫幕上所畫的形象;從紗幕背面向紗幕投光時,紗畫幕前面所畫的形象看起來則不復存在。其他單色紗幕也具備以上特點,只是白色及淺色紗幕反光效果強,深色、黑色紗幕可以更好地吸收舞台上的散射光,更易於表現虛擬、朦朧的幻覺空間效果。紗幕有多種紡織方法,舞台最常使用的是被稱為「象眼紗」的六菱形孔狀的織物。
黑底幕 Black :位於舞台後部天幕之前,適於表現黑暗的場景空間,在日本歌舞伎戲劇中表現室外以及夜晚或者虛無狀態。
防火幕 Fire Curtain/Fire Shutter:在台口與觀眾席之間;主舞台與副台之間;舞台與後台之間建設的捲簾幕或閘門,發生火警時閉合可以切斷火路,防止火災的蔓延,減少損失,因此防火幕的設置是十分必要的。有時劇場的防火幕也可以作為一些演出形式的背景被利用。
面光 Ceiling Light:在觀眾席上方天花板與舞台大幕形成45度左右夾角的的位置投光開口內設置的燈光,對舞台上的表演者起到正面照明的作用,在表現立體效果上較弱。安裝的燈具以2kw平凸聚光燈為主,根據台口、觀眾席大廳的寬度確定設置數量。在日本的有些現代化劇場中,面光投光位置不僅安放聚光燈還有一些成像效果燈具以及數字換色器等器材混合使用,為了適應演出和電視對燈光的要求控制迴路數量多,負荷設計大的特點,有些劇場的面光燈光器材選用聚光、成像、變焦燈具混合使用並配加換色器,使燈光的表現能力得到提高。有些劇場還設計配置第二面光投光室,並且在中間部位設立追光專用投光室,安裝2台~4台追光。在有些國家配置水平較高的劇場中,包括PANI燈作為常備燈具也配備在面光以及其他投光部位中使用。
耳光 Front Side:從劇場觀眾席兩側的耳光投光室射向舞台的燈光,用以加強人物和景物的立體感,形成前側面的照明效果。
觀眾席挑光台 Balcony Spot Light:少數劇場在觀眾席二層挑台的前端設置的投光燈,用聚光燈可以增強舞台正面的整體亮度;用泛光燈可以將舞台以及接近舞台的觀眾席部分照亮,可以為電視轉播以及會議新聞的報導提供方便。
頂排光/ 頂排聚光 Suspension Spot Light:通常在舞台吊杆中縱深每隔3m左右設置一道燈光專用吊杆,電源從舞台天頂下垂吊杆中部設有容納電纜的線筐,燈具弔掛在吊杆的下邊,這就是頂排光/頂排聚光,現代劇場的燈光吊杆都留有迴路插座,每個迴路可以接插2kw~4kw負荷的照明燈具。為了適合演出編程的需要,新建劇場中頂排燈迴路設置一般為一個燈一個迴路比較常見,常備燈具的基本採用螺紋透鏡聚光燈,有些劇場採用螺紋透鏡與平凸透鏡聚光燈混合配置,其作用是對向舞台縱深延展的表演區空間進行必要的照明,功率以1kw~2kw聚光燈為主,其它種類的燈具也可以根據演出需要配置。燈具的數量與台口以及吊杆的長度有關,頂排燈將增加吊杆的負荷重量,應該考慮吊杆對弔掛燈具的重量和數量的安全性。
頂排泛光 Border Light:在頂排聚光燈專用吊杆的一側設置的一道專用吊杆安裝的條形散光照明器具。可以為四色彩間隔排列組合,具有對舞台空間及弔掛軟景進行色彩渲染;也可以配合聚光燈對舞台演出的情景予以表現。
頂排燈弔橋 Fiy Bridge:有些舞台的台口以及主舞台上方,建設可載人天橋即為弔橋,通道的欄杆可以裝燈,代替頂排光作為舞台演出的頂部照明,可用頂光、頂逆光、頂側光等方式投向前、後方。寬度在0.6~1.0m左右。
燈光渡橋 lighting bridge:與吊杆平行設置的,可升降的,用作安裝、檢修燈具的橋式金屬構架。
渡橋碼頭 portal bridge:由天橋上伸出的,通往燈光渡橋或假台口上片的平台或吊板。
單點吊機 point hoist:設置在舞台或演出場地上空,以單一懸吊點弔掛物體升降的設備。
聲橋 fore stage sound gallery:在台口外,前上方頂部安裝揚聲器的工作橋。
舞台聲反射罩 orchestral shell:設置在主舞台上,用於改善自然聲聲場條件的聲反射裝置。常用於劇場內交響樂等自然聲演出。
燈光吊籠 lighting (cable) basket:設置在舞台兩側上空,用於安裝燈具,可以升降、水平移動的籠狀吊架。
腳光 Foot Light/Strip Light:以低角度近距離投射舞台人物或作為其他造型光的補充的燈光,容易在舞台後部天幕產生光影,設置燈具越多影子也越多。位置一般在舞台大幕前部的地板的腳光燈槽內,也可採用條形泛光燈臨時安裝在舞台前部,但是,易被觀眾看到。另外,根據演出需要,腳光也可以低角度聚光燈作為投射燈具,有意刻畫舞台人物、景物等不常見的誇張的影像效果。
地排光 Loow Horizont Light :以散光投光具由下向上,向舞台天幕的下半部分投光和渲染色彩的燈光,迴路編組通常採用三至四色設置。例如:採用紅色、藍色、綠色等原色和白色的配置,以適應舞台色彩渲染的變換。只開地排燈可以造成舞台畫面下半部分的剪影效果,通常配合天排燈使用,使色彩變換更豐富。燈具採用條形組合燈具。
追光 follow spot:根據光學成像及變焦原理設計的燈具,具有可改變光圈的大小、色彩、明暗、虛實等功能,演出中安裝在特製的支架上追隨演員移動的同時加強對其照明亮度,提高觀眾的注意力,可以設置在演齣劇場空間的多種位置,實現對演員半身、全身、遠距離、小範圍的局部照明效果。有時也可以運用追光表現抽象、虛幻的舞台情節。需要經過訓練的人員對追光進行演出控制,操作要求準確、穩定、自然地融合在演出過程之中。
追光的射程隨著功率的大小而不同,根據演出的需要可在幾十米至上百米射程的多種型號追光燈具中選擇使用。所使用的電光源主要有鹵鎢燈和氣體放電氙燈等。追光的操作應該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參加演出,原則上,在強調人物造型時,追光首先應該保證投射的準確性,要求隨著追光開啟小光圈投射,以被投射人物的眼睛為中心逐漸擴大到頭部,再擴展到頭部至胸部、頭部至上半身、和全身。收光時則反之。根據劇情的發展變化還可以用更多的方法進行變換,其中包括變色、頻閃、交叉投射以及虛擬情景的表現等。
追光室 Follow Room/Center Room:追光的設置位置除了可以放在觀眾席二層正面和兩側外還可以放在舞台表演區的兩側以及後部等造型需要的位置上。在現代化的劇場,追光的操作為了避免影響觀眾觀看演出,通常在觀眾席頂部天花板面光處或觀眾席後部設立專用位置或封閉式投光室,而不是將其臨時放置在觀眾席之中,目的是減少雜訊和對演出的干擾,提高演出質量。追光操作需要與舞台監督、燈光控制、音響控制、舞台機械控制等部門之間始終保持密切的聯繫,這是十分必要的。劇場設計逐漸將追光室投光室作為劇場建築設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進行考慮。
媒體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