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金元浦談消費美麗: 我們時代的一種文化癥候(2002)

這是2002年金老師的一個講演稿,現整理出來,做一次「網紅經濟」、「顏值時代」、「美麗產業」和「小鮮肉」潮流的理論回溯。所有的今天的文化現象都不是從天而降,而是有著深長的淵源和變革的過程。當初談消費美麗,還是遭到不少人批評的。現在拿出來,回味一下也是蠻有意思的。

很高興和年輕的、美麗的朋友們一起,談論「消費美麗:我們時代的一種文化癥候」這麼一個話題。先說說這個題目:「消費美麗」,簡直—個危險的片語。有同學或許會問:這個老師是做什麼的,居然給我們談這樣的話題!確實,「消費美麗」是一個無聊而又非常真實的命題,一個過去的時代里登不得大雅之堂而今天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漫漶著的現實,你只要看看蜂擁而去韓國修理身體的醜女/靚女潮,看看每一座大型商場的高檔美容專櫃,你再看看全世界女性的瘦身的焦慮,看看遍及高樓大廈和大街小巷的美容院,你就明白它是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美學有密切聯繫的一個全球現象。

但關於美麗消費的學術探討今天卻十分稀少。其實無論是從美學、從經濟學、從產業,從社會學,還是從日常生活意識形態上來看,消費美麗都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課題。作為消費時代的美麗,它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有什麼特點,如何對它進行學科歸類,其中確有一些值得討論的很有意思的內容。很多學者力圖對相關問題做一些研究,我和陶東風主編的《文化研究》(2)上,也有專門的討論;汪民安先生還編纂了一個文集,叫《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我主編的www.culstudies.com文化研究網上,也登錄了不少文章,各位可以參考。我今天的講演,從七個方面與朋友們交流。

1. 消費美麗——一個危險的片語

消費美麗(顏)——一個危險的片語,一個無聊而真實的命題,一個登不得大雅之堂卻又漫漶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的現實。

無庸諱言,對於身體的呵護與管理是今天的消費社會的一個突出特徵,也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現象。政治、經濟與文化今天已在人們身體(尤其是女性身體)的管理與呵護/消費方式上刻下了自己深刻的印記,成為它們共同書寫的對象。而福科等後現代批判理論家則十分注意在身體的管理中尋找現代社會的權力印記。

當代世界消費社會的基本形態對今天的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當代世界,消費主義漫漶於全球,商品的價值已不再是商品本身是否能滿足人的基本需要或具有交換價值,而在於人們對個體慾望的滿足。消費成了一切社會歸類的基礎,也成了一切文化藝術活動的基礎。作為市場社會的「經濟人」,人們不但消費物質產品,更多地是消費廣告,消費類像,消費品牌,消費慾望,也消費符號。文化商品化了,文化進入了消費。這是一個由模擬與幻象架構的「超級實在」比真實還真實的文化世界。消費模糊了物質和精神的界限,也模糊了享樂與藝術的界限。正是這種消費文化無所不在的漫漶,改變了人類數千年來對精神、藝術以及自身生存意義的固有認識和界定,也選擇著、創造著、生成著新的文化觀藝術觀。美國後現代理論家傑姆遜曾經這樣描述道:西方消費社會包括:「新的消費類型;人為的商品廢棄;時尚和風格的急速變化;廣告、電視和媒體迄今為止無與倫比的方式對社會的全面滲透;城市與鄉村、中央與地方的舊有的緊張關係被市郊和普遍的標準化所取代;超級公路龐大網路的發展和駕駛文化的來臨……」,依照這一說法,當代許多都市已進入一個準消費時代。藝術活動日益深入地市場化、商業化與產業化;藝術產品的生產無不受制於消費社會的無形的手操控和撥弄。美麗與政治、美麗與經濟、美麗與文化都有無法解開的關係,美麗成了產業。

西方美學家艾迪拉多··弗恩特在題為《社會學與美學》 的一篇文獻綜述中曾指出:西方的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審美化(aestheticization)過程,以至於當代社會的形式越來越像一件藝術品,審美化正在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組織原則。

國際美學學會前主席阿萊斯·艾爾雅維茨說:「審美泛化(aestheticization)無處不在。所謂"審美泛化"是指對日常環境、器物也包括人對自己的裝飾和美化。進一步說,美學也因此淡化了其形而上學意味,我們知道,即使"形而上學"本身也不像它在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初那樣舉足輕重。」

德國美學家藝術理論家維爾什也認為: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著一種美學的膨脹。它從個體的風格化、城市的設計與組織,擴展到理論領域。我們今天的審美活動已經超出所謂純藝術/文學的範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

一些後現代主義的研究者也把後現代主義與審美化過程聯繫起來加以分析。 博德里亞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強調「符號與商品的交融」、「實在與類像之間的界限的消弭」、「審美的內爆」等,意在突出符號在現代社會中的建構作用。博得里亞提出了「超美學」的概念,所謂「超美學」,指的是「美學已經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當中,因而喪失了其自主性與特殊性。藝術形式已經擴散滲透到了一切商品和客體之中,以至於從現在起所有的東西都成了一種美學符號。所有的美學符號共存於一個互不相干的情境中,審美判斷已不再可能。」在博德里亞看來,正是現代社會中影像生產能力的逐步加強、影像密度的加大,它的緻密程度,它所涉及到的無所不在的廣泛領域,把我們推向了一個全新的社會。Kern指出:"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迷戀青春、健康以及身體之美的時代,電視與電影這兩個統治性的媒體反覆地暗示柔軟優雅的身體、極具魅力的臉上帶酒窩的笑,是通向幸福的鑰匙,或許甚至是幸福的本質。"

較之於傳統文化,身體的凸顯尤其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當代視覺文化對身體和構形性的關註:當代人對身體的關注,尤其是身體外觀的重視超越了以往任何時代。所謂身體的美學化,是指當代生活中人們對自己身體外觀形態的專註,強調身體符合當代時尚標準的過程,其中關鍵詞是健康與美。當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溫飽問題解決后,形體外觀的美化和健康便提上了議事日程。

在消費文化中,軀體被認為是快樂的載體。現實中的軀體越是接近青春、健康、苗條與美麗的理想軀體意像,那麼它的交換價值就越高。服飾的設計是被用來讚美軀體的,不像十九世紀那樣,服飾的設計是用於遮掩身體的。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們並不認為床上的裸體是美的,一切關於性的活動都應該發生在黑暗中。那時的性手冊(Stall的《年輕男性應知》)警告性行為只能一周一次,男女雙方不能赤裸地相互面對;而在消費文化中,軀體不再是原罪的容器,世俗化的軀體有越來越多的展示場景------在卧室內、也在卧室外。戶外生活方式的流行以及中央控制的空調,使得休閑的服裝越來越被接受,這種服裝使得人類的軀體形式變得清晰可見。 當然,身體的保養不是消費文化的新發明。在傳統社會,宗教社團如修道院要求禁慾,強調鍛煉與飲食的控制。但是,禁慾通常意味著身體臣服於"更高的" 精神目的。支配性的基督教倫理貶低並壓制軀體,基督教的傳統頌揚靈魂的美學,而不是軀體的美學。禁慾的養生法克制軀體的性方面而釋放靈魂。在消費文化中卻相反,性學專家宣稱:飲食的控制與鍛煉將強化性的威力,鍛煉與性的關係現在通過"性鍛煉" (sexercise)"鍛煉性"(exersex) 等新術語而混合為一。對於裸體的羞恥感在專家與消費利益的批判之下越來越減弱甚至消失。為了享受高強度的快感與滿足感,人們甚至使用藥劑與各種其他方法,來保持外表的亮麗和生命的強度,並通過攝影攝像(DVD、寫真集、美人照)等技術,保存和記錄軀體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

2. 軀體美作為一種時尚追求走向日常生活

身體美觀念的形成和和對身體美的追求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在西方,富於貴族精神的希臘文化曾對進食制定過科學規範,以期藉此達到自製與適度。在中世紀,為了獲得靈魂的凈化並控制情慾,齋戒是所有基督教常規中最重要的一種。很明顯,這些「節食」的形式都可以看作是「自我」完善的一種手段——不論是對基督徒那樣的「內在」自我還是對希臘人的那個公共自我——這些形式被建構成一個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趨向於人的完美的諸種可能性被努力去實現。當然,禁食程序和禁慾儀式是專為少數貴族或神職人員準備的,因為在那個時代據說只有他們能夠達到靈魂的完善。

真正追求身體美是在維多利亞時代後期。從那時起,生活富裕的上層貴族為了追求一種身體美的理想便開始有計劃地節食了。 19世紀後期,打理身體開始成為中產階級熱衷的事情,節食的目的也變成了追求理想的體重和體型。節食成了一項身體工程而不是心靈工程;脂肪,而不是食慾和性慾,被宣布為敵人,中產階級開始藉助量度數值來評價他們節食的成效。此後,資產階級的「苗條暴政」便登場了(尤其對婦女們而言),隨之而來的是無數改善體型的技巧的發明與使用——節食、運動以及後來的化學和外科手術的手段。

在當今世界,人類背叛了初民時代對女性「巨腹豪乳」的崇拜與追求,放棄了更符合人性的「以肥為美」的審美標準,而建立了日益趨瘦的人體美標準,轉向了對「苗條」的反常的極端的永無止境的殘酷追逐乃至折磨。何以如此?據說都因為女性的身體能帶給人們特別是男性世界「純潔的愉悅」、「刺激性的快感」或「淫穢」、赤裸裸的「性誘惑」。於是「苗條的焦慮」與「苗條的暴政」一起登場。

英國服裝秀雜誌《20/20》曾做過這樣一個報道,幾個十幾歲的男孩看到一些時裝模特的照片后,發表了一番議論。本來這些模特已經瘦得像筆管一樣,但由於擺出了一種姿勢,臀部受到力的壓迫,身體的一些部位便有點凸起——這本來是最正常不過的任何人身上都有的自然現象:你彎腰,你坐下,肌肉自然會「堆」到一處,除非你骨瘦如柴。可這些年幼的男孩們卻會因此反感地聲稱這些人太胖,原因是沒有「骨感」。看到這些,我們驚駭於男孩子們的反應,驚駭於一種普遍的時尚竟然對年幼的孩子們也產生如此的影響。

這就是消費時代西方對身體理想模式的塑造。這種塑造首先是身體美學標準的確立,它體現為當代強制性的身體美的視覺標準,比如女性的苗條、三維比、皮膚的精緻;或男性的健壯、活力和力量。各種身體偶像,從克勞馥德到施瓦辛格,這些真實的個人已經被媒介不斷打磨塑造為一種「標準的形象」,而身體的生產和傳播實際上正是依照這樣的標準去複製。所以當代身體的生產和傳播帶有明顯的標準化性質。

這種模式是通過各種媒介來展示的:通過模特、演藝明星、體育明星、主持人、青春偶像等種種視覺形象來確立或形成普遍規範的;通過諸如選美、健美比賽、體育運動、廣告形象、演藝節目、畫冊畫報、偶像形象等媒介方式塑造的。於是一些用於女性身體美學化的關鍵詞被生產出來:瘦身、美白、健康食品、節食、健身等;另外一些用於男性身體美學的關鍵詞也頻繁出籠。它們通過文化霸權的形式,藉助媒介,在暗中強制性地推出關於身體的規範,形成公眾認可的標準,吸引青年趨之若鶩,最終形成一個身體消費的「時尚之場」。這個「時尚之場」魅力無窮,任何人一旦進入了這個場,就會身不由己地隨著時尚之潮起起伏伏。

3.美麗作為當代「產業經濟」的重要部類

觀念的建立,帶來了身體的市場運營。今天的美或美麗,不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象或形態,也不僅僅是一種美學理念,而是當代「產業經濟」的重要部類,美麗成了產業。在我們今天的小康社會中,身體已從自然物轉化為商品。在消費社會形態中,身體不只是個人擁有的肉身,而且還是一個生產和流通的符號,更是一個人人「購買」和「使用」的消費品。我們的時代已變為「景象社會」,它已將一切生產、流通和消費行為都轉化為形象。商品的消費已從古典的政治經濟學轉向了當代的符號政治經濟學。商品的交換價值不只取決於它的使用價值,更有賴於其形象(美學)價值。從表面上看,人們在化妝品、服裝、鞋襪、眼鏡、甚至汽車等代步工具上投入了財力和精力,消費的是外在的物質產品,但究其根本,乃是對自身身體的消費,是把自己的身體投入當代巨大的身體工業中去,再生產社會所塑造的身體。由之,一系列的時尚廣告策劃、市場營銷、以及瘦身的技術、藥品和圍繞著它而建立的龐大而多樣的工業企業便構成了我們時代的耀眼的風景。

今天與美麗相關的產業範圍廣泛,如廣告、電影、電視、服裝、時尚雜誌、首飾、裝飾、選美、模特、化妝品、美容業、健身、瘦身、減肥、保健品、護膚品業、染髮、文身、隆鼻、整形以及會展業等都與美麗經濟息息相關,美麗成了重要的產業部類,成了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去看看哪些巨型商場第一層的最佳層位,大多是首飾與化妝品的天地,試想,如果沒有對美的瘋狂追求和瘋狂消費,沒有巨額的利潤回報,它們將何以佔據如此優越的位置。

美麗產業的發展,甚至影響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厄瓜多在成功舉辦第53屆環球小姐大賽后,滿懷信心地預計,到2007年,該國的旅遊收入會翻上三番。在厄瓜多53屆環球小姐大賽期間,世界上有15億電視觀眾觀看了這場大賽。2003年轟動一時的大型音樂舞劇《探戈女郎》更是在全世界颳起了一陣陣的「探戈風」,為阿根廷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和榮譽。

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是巴西最盛大的民俗節日,同時也是巴西一項重要的文化產業,每年為巴西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據報道,在巴西,使用某一化妝品的女士比軍隊里的男人還要多。在美國,每分鐘就有1484管唇膏、2055瓶護膚品在各個商場里售出。對軀體美的追求是人類實現人性慾望與幻想結合的對象與載體,也是商品世界和市場制度煽動、發掘、培養、設計和製作的利潤機器。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時尚雜誌都以美女俊男作封面的原因。

在,雲南舞蹈家楊麗萍編導的反映雲南原生態民族歌舞《雲南映象》從200388日在昆明公演以來,先後在全國公演200余場,並包攬了第四屆舞蹈「荷花獎」的五項大獎,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強勁的「雲南旋風」,大大推動了雲南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發展。

世界小姐是全球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選美賽事。從宗旨到評選機制,世界小姐大賽充滿了「產業」的色彩。 它由英國娛樂業大亨埃里克·莫利於1951年創辦。這項活動原本只是當年英國新年慶典的一部分,後來被英國新聞界冠名為世界小姐。埃里克·莫利最初只計劃舉辦一屆活動,沒想到一發不可收,再加上受次年開始的環球小姐評選活動的影響,莫利決定將世界小姐也變成一年一度的評選活動。

媒體成就了美麗產業。世界小姐的評選活動與現代媒體的炒作分不開。據統計,從2001年第51世界小姐大賽開始,全球通過衛星電視收看評選活動的觀眾已達20億人。全世界參與網上投票的網友超過1億人。世界各國的報紙雜誌都爭相跟蹤報道長達一個月的總決賽花絮和賽事活動,並以顯著的版面報道評選結果。

2005年,「環球小姐」、「中華小姐」的評選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身體的市場運營依託於現代技術的開掘。當代人發明了古代人無法想象的種種「身體的技術」,用來維護自己關於身體視覺快感的種種規範。所謂身體的技術,包含兩個最基本的層面:一是塑造身體的技術,包括當代身體工業的種種發明,化妝技巧、形象設計是身體技術,美容手術等醫學手段也是身體技術。

規範建立起來了,天生麗質,符合規範,自然難以自棄。不是天生麗質的,那就只能藉助身體技術,這又催生了另一個「美麗產業」——整形美容手術。這些年南美諸國美人輩出,秘訣之一就在於曠日持久的身體改造。在巴西,許多女孩為了參加選美大賽,對自己的全身上下進行改造。2003年巴西小姐桂冠得主弗朗西妮坦承:整形手術是她獲勝的法寶。她不喜歡過去的自己,因為鏡子中的自己缺乏魅力。經過大小整形手術23次之多的塑造和錘鍊,完美的三圍和迷人的臉龐使她技壓群芳,一舉奪魁。如下數據統計也許讓人詫異:去年巴西全國接受整形手術的人數高39萬人,平均每人花在整形手術上的費用更是超過了美國,居世界之冠,這對於一個發展家來說,實在是不可思議。而在韓國,銀幕上許多炙手可熱的大明星,都是人造美女。整形美容業一時間成了時下最熱門的行業。

也是這樣。就在前不久,24歲的北京女孩郝璐璐在經歷了200天、近幾十次手術之後,成為第一人造美女。據說這個人造美女的改造工程花費了30余萬元人民幣,整形前和整形后的郝璐璐判若兩人。不過,不是每例整形手術都能達到女孩的期望值,23歲的女演員劉濱艷同樣在一家整形中心做了整形手術,希望讓自己的下巴更尖一點,臉更瘦一點。但手術后劉濱艷的下巴顯得太瘦,她不得不再次接受多次修復手術。當種種「人體技術」把科學技術理性和發明轉而用於人自身時,當醫學從救死扶傷轉向針對人的身體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時,「野蠻」的一面是不難視見的。

第二個層面是運用身體的技術,亦即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中使用自己的身體來進行社會交往和傳達意義的種種技術,種種身體語言也是身體技術,舞蹈、走貓步、體育運動、演藝動作,甚至日常生活的體態姿勢都是身體技術。毫無疑問,由於當代社會身體越發成為商品,成為消費的對象,新的身體技術就會不斷被發明出來,最終反過來成為控制我們自己身體的外部力量。

4.美麗作為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

身體美學的合法化,不僅僅限於對身體的外部形態的護理改造,更有其複雜的意識形態內涵。這裡,社會的身體被賦予了某種超越身體外觀的意義,標準的、理想的和規範的身體範式的合法化過程,是一個值得分析的文化現象。意識形態問題的研究表明,一定社會的階級的政黨的或集團的意識形態,通常經過一個「自然化」和「普遍化」過程,脫離了局部的、地方的和個別的意義,轉而成為社會公眾的普遍傾向和自然傾向。用吉爾茲的話來說:「人是他自我實現的主體,他從符號模式建構的一般能力中創造出界定自身的特殊能力。或者說,回到我們的主體上來,正是通過意識形態的建構,以及社會秩序的圖式意像的建構,人才使自己無論好歹地成為一個政治動物。」即是說,理想的身體形態具有範式功能,雖然當代文化中的身體工業所創造的標準,最初只是少數人的理想和追求,但在這個標準的廣泛傳播中,這些範式不可避免地被普泛化了,成為絕大多數人甚至普天下人類所共有的身體美的規範。無論是古代或是現代,無論是西方抑或東方,身體美學化的準則似乎是不變的,自然的,普遍的。什麼「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的共同追求」等等表述,意在淡化特定時期特定文化甚至特定人群的人體美準則的局部性,轉而使之成為一種自然的和普遍的美的觀念。這就是身體美學化合法化過程。

身體的標準不但是普遍的美學產物,而且同時也是特定階層和群體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體現。「意識形態就是某種意義,它是由社會的狀況必然產生的,並有助於永久維持這些社會狀況。我們會感到有一種歸屬的需要,一種身處某個社會『階層』的需要,儘管這種需要很難察覺。實際上這種需要也許是想象性地被賦予的。我們所有人都真實地需要一種社會存在,一種共同文化。大眾媒介在某種程度上就提供了這一需要,它能在我們的生活中(潛在地)實現一種肯定的功能。」顯然,從這個意義上說,身體問題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形體外觀問題,而是與社會文化、精神歸屬、政治理念等一系列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相關。

在我們解讀身體美學化的意識形態時,我們看到一系列的兩難:一方面,身體的美學化是依據社會審美的普遍化、共同美的標準去應和時尚潮流而求同於眾,「隨波逐流」的;另一方面,身體的美學化對於每一個體卻要獨領風騷,樹異於眾,極力展示個體的獨特性;一方面,身體的解放標誌了思想的進一步解放,觀念的更新和禁區的突破,另一方面,身體的美學化又帶來了精神的肉體化庸俗化和平面化;一方面,當代社會解放了身體的束縛和遮蔽,給身體的展露和交往帶來了新的自由;另一方面,身體美學化的規範的合法化普遍化,又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對身體的壓制和暴力。正如福柯所說的身體的「監視」和「規訓」:一方面我們不斷地「監視」自己的身體,時刻注意它與美的身體規範——普遍性的差距,但另一方面暗中起著「霸權」作用的乃是一種看不見的文化權力,它迫使你不得不為之,儘管你似乎是自己樂意的;一方面,在「監視」中,我們通過種種技術「規訓」自己的身體,心甘情願地接受一種身體的美學化實踐:隆胸、抽脂、去毛、種毛、拉皮、染髮、節食、運動……另一方面,人發明的這些「虐待」和「戕害」身體的「技術」有充滿了「暴力」色彩。身體在美學化的實踐中走向了它的反面——野蠻的施虐與受虐。有趣的是,在這種普遍美共同美的身體標準之下,暗中實施著的局部策略野蠻的施虐與受虐則強調身體時尚乃是一種關於人自身的理性主義原則的勝利。相傳美國歌星卡彭特為苗條而厭食至死,台灣歌星鄧麗君身體發福后拒見媒體;傑克遜多次手術后,其族性身份已模糊不清……,從時裝模特到封面女郎,從廣告明星到演藝大腕兒,從選美大賽到媒體亮相,風姿綽約的美女們確證著同一個標準和法則:按照一個標準造自己的身體!結果是,人們存在一種虛幻的滿足感,身體美學化的規範也許是一種「恐怖標準」,而把這種標準當作幸福的追求,對於一個社會,對於文化來講是很危險的。所以有專家不無憂慮的指出:身體的美學化的標準合法化,會不會扼殺我們身體形態的無限多樣性呢?其潛在危險絕不亞於一場身體滅絕的戰爭。

此外,現代社會的人對於操縱別人的感受也極感興趣。非詞語的交流的研究、肢體語言的研究,證明了7000多種面部表情、手勢在演說中的重要性。當然,肢體語言的力量常常是在下意識的層次上起作用的。

總之,當代文化所塑造的身體美學規範,以其時尚的形式,悄悄潛入每個追求現代生活時尚的個體觀念中,成為控制其消費行為和取向的消費觀念和選擇。身體的消費性突出了社會身體的符號意義和意識形態特性。另一方面,身體的消費又反過來強化了對身體的意識和苛求。正如馬克思所說,生產生產出消費,消費又消費著生產。這種辯證的互動關係把人對自己身體外觀的視覺快感合法化了。

5.美麗作為消費時代的歸類方式

什麼原因造就了消費美麗的時代癥候?

當代法國著名思想家波德里亞認為,后工業時代社會主體的構成已發生重大變化,消費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構造著當下社會的主體。所以波德里亞宣稱,如果說當今的消費社會再也沒有過去時代神奇縹緲的神話了,那是因為消費便是它自身獨一無二的神話。

為什麼說消費是消費社會惟一的神話?波德里亞說,所謂消費成了神話,是說消費就是當代社會關於自身的一種言說,是我們當下社會進行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在這裡,消費社會的消費並不是消費什麼物質,在某種意義上說,消費惟一的客觀事實,恰恰是消費思想,或者說消費一種符號體系。物質產品在被消費前已變成一種信息,客體的意義通過信號系統進入符碼秩序才得以建立。消費正是在日常話語和知識話語的狂轟濫炸中,獲得大眾的自省,進而成為一種常識,一種慣例。

無疑,我們的社會正在作為消費社會去思考並言說。假如今天的人們依然像幾百年來那樣囤積、吃、消化,那樣深挖洞、廣積糧,那這個社會就不是消費社會,當然也就不會產生什麼消費的神話了。相反,它的確是社會關於自身所堅持的一種自我預言式的話語,是一種全面闡釋的符號系統,是一面消費社會在其中極力扮演自己的鏡子,一個它在其中提前進行自我反思的烏托邦。

消費社會的基本形態對當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消費成了一切社會歸類的基礎,也成了一切文化藝術活動的基礎。前面我提到了,作為市場社會的「經濟人」,人們不但消費物質產品,更多地是消費廣告,消費類像,消費品牌,消費慾望,也消費符號。文化商品化了,文化進入了消費。當代都市已進入一個準消費時代。藝術活動日益深入地市場化、商業化與產業化;藝術產品的生產無不受制於消費社會的無形的手操控和撥弄。文化藝術生產機構與傳播機構(如出版社、畫廊、音樂廳、博物館等)在種類與性質上已發生變化,各種具有特色的文化藝術的中介機構出現;與之相應,「新媒介人」階層(比如藝術經紀人、傳媒中介人、製作人、書商、文化公司經理等)出現,這些「後知識分子」處在精英知識分子和大眾之間,他們對藝術家熟悉,又有很強的操作能力,能用消費的方式把藝術推向大眾。總之,文化藝術場域發生了整體轉型,它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文學」和「藝術」了。但當代的藝術從總體上看並沒有對這種文化的轉向作出積極的有實踐意義的回應。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符號繁衍擴展的時代,「模擬」或「擬像」成了當代文化秩序的主導形式。它不同於從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時期作為文化秩序的主導形式,那是一種遵循自然法則的物的製造方式:仿造或仿製;也不同於工業化時代文化秩序的主導形式:那是一種建立在市場法則之上的物的建造與生產。今天,我們的世界正進入一個符號主宰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文化秩序建立在模擬的結構法則上。今日的日常生活是超級的真實,超級的現實主義。這種超現實主義不是更虛幻的超離,而是超級的現實,是比現實更真實的真實。以前被稱作虛構、幻象的東西,今天恰恰是人的構造人的預設的藍本。符號構造著後現代消費的現實,現實反倒成了符號的造物或曰語言的展開物。今天的現實已經在模擬的方式上與超現實合為一體,它已經完全進入自身的遊戲領域,它是由符號和幻象構擬的超級真實世界,今天的日常生活已依據幻象審美化或虛構化了,反過來,它比藝術的虛構更真實,再也沒有任何虛構能與生活本身相匹敵。 消費源於豐盛。但波氏的豐盛和消費並不是指物質財富、產品和服務的豐盛和消費,而是指消費社會這個被今日大眾認同著、使用著、參與著和消費著的形象、符號或意念。恰恰是這種形象、符號和意念,構成了我們時代新部族的新神話。

這神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消費的觀念。

這種全新的消費的觀念已然沉積為我們社會的一種集體意識。如果沒有「集體意識」中對享樂生活的預期和自省式協同增強作用,消費就只會是消費而不會具有社會一體化的力量。它就只能是一種比以往更富有一些,更豐饒一些,分化更細一些的生存模式而已。其實,在過去,那種吃、喝、穿、住的生活或特權階層的奢侈花費,像項鏈、珠寶甚至城堡只不過是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而已,沒有人把它視為集體性價值,也沒有人把它視為一種必欲分享的參照性神話。不管過去吃草根的年代還是傳統上盛大節日的狂歡,都不同於今日消費社會的這種消費。

波德里亞說,我們的時代是第一個將日常食物開銷和「生育」開銷都稱作「消費」的時代。據稱這種消費是面向全體人的。消費神話在20世紀的歷史性浮現,與經濟學勃興時代的經濟發展觀念,以及更早的工業革命和技術時代的技術概念的浮現都是不一樣的。它改變了日常的慣例,改變了曾經是天經地義的術語系統,從而也改變了歷史本身。

「消費」成了新的社會現實的標誌。

確切地說,直到消費成了這個社會的常規慣例,消費才成為我們時代的「領銜主演」。它意味著一次價值意識形態的重構。是這個社會把自己思考為、預設為、籌劃為並實踐為消費社會的。這是我們觀察、分析當下世界的出發點。

我們說這個「豐盛」社會是其自身的神話,是說它以自己的方式,在全局層面上,選擇了、想象了、預設並擬定了一種自我證明式的反覆敘事的巨大程式。比如美國,這個社會就是依據那種預言模式來進行自我表達的。那是一種巨大的集體自戀,「您所夢想的一切,就是您的」,導致整個社會在其為自身提供的影像中自我混淆、自我陶醉和自我寬恕。在消費社會裡,廣告越來越具有了這樣一種功能:消費者在廣告中,就像在神奇的魔鏡中一樣,時刻能讀到自己,讀到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身體、自己的魅力、自己的美麗動人之處——它們是什麼,它們在哪裡。他(她)被那鋪天蓋地的影像、廣告、圖例所規劃、所啟發、所引導或所涵養,也許過去他或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現在恍然大悟了,並且立即去實現它。也許他或她早在與生俱來的廣告中潛移默化地弄熟了程式和規則,實行起來駕輕就熟。所以,從「想」到「做」其間沒有距離,是瓜熟蒂落,是水到渠成。

6.視覺文化影響並造就著消費美麗的時代癥候

什麼原因造就了消費美麗的時代癥候?

造成了美麗消費的首要原因是社會形態的改變或曰文化的轉向:是消費社會的基本形態對當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的大眾化、商業化以及大眾傳播方式的普及,導致大眾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以及相應的審美活動的日常生活化。

文化的轉向中最為搶眼的景觀是視覺圖像的「轉向」。今日的視覺影像鋪天蓋地,無所不在,它已經「帝國主義式」地佔領了文化的大片領地。不管是電視台的「幸運52」,還是電影《十面埋伏》,不管是流行歌曲MTV ,還是電視春節聯歡晚會,不管是城市白領們翻閱的時尚雜誌,還是打工仔喜歡的卡通讀物,不管是觸目皆是的街頭廣告,還是熱浪疊起的居室裝修,我們都離不開影像,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圖像的時代。

現代生活是徹底地經過電子或數字媒體中介的生活,媒介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媒介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影響、改變、形構著我們日常工作、交往、休憩、娛樂以至內在心理世界的活動方式。而消費文化中的軀體知覺是受大量視覺圖像支配的。事實上,消費文化的內在邏輯依賴於對消費者消費圖像慾望的建構和培植。 視覺文化的基本涵義在於形象或影像佔據了我們文化的主導地位。電影、電視、廣告、攝影、形象設計、體育運動的視覺表演、印刷物的插圖化等等,圖像壓倒了文字,成為一種文化的「主因」,圖像崇拜和狂歡成為新一代的文化範式。

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世界,視覺圖像的霸權幾乎無處不在!從主題公園到城市規劃,從美容瘦身,到形象設計,從音樂的圖像化(MTV),到奧運會的視覺狂歡,從廣告圖像美學化,到網路、遊戲或電影中的虛擬影像……圖像成為這個時代最富裕的日常生活資源,成為人們無法逃避的符號情境,成為我們文化的儀式。年年除夕的春節晚會更是把這種圖像文化儀式推向巔峰和極致。

而所有這些視覺圖像幾乎都離不開身體或曰美麗。

7.悅目的盛宴與審美的空洞

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 是不是這樣一種美麗就代表我們真正的對於美的追求?有可能在這樣一種所謂美學和美麗的泛濫中我們反而喪失了美。我們看到到處都是美,但是這種美卻使我們感覺到一種審美的疲勞。在悅目的盛宴的中心也許是審美的空洞。因為審美在這泛濫的過程中失去了它自身的個性和美的特徵,而且在美麗的下面又包含了多少色情、淫穢等等有關美麗的罪惡!在我們當今的時代,當今的,美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美的消費更是不平衡的。這給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困惑。一方面是悅目的盛宴,輝煌,奢華,極度侈靡,一些人去參加一次俱樂部的美容,學學瑜珈,一擲千金乃至萬金。但另一方面,還有多少人掙扎在貧困線之下,還有多少人根本無法談及所謂的美。我們社會中存在的巨大的貧困群體幾乎與「美麗」無緣。我相信在陳家山煤礦下面歷經礦難的礦工們現在不會談什麼「美麗」;那麼多打工族漂流族,他們對城市和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他們可能根本上就沒有獲得美的自主和美的權力。所以,美的權力是不平衡的,因為美的消費是不平等的。就生態方面而言,我們的地球已經被水泥包上了一層殼。我們在看到美麗的玻璃大幕牆的時候,也看到了光的巨大的污染;碧草如茵的人工綠化地灑滿了殺蟲劑,失去了生物最好的自然生長狀態。所以,當我們看到當今消費社會的公共空間中似乎到處都充滿著美艷之極的現象時,我們的文化批評我們的美學批判應當挺身而出,去思考美麗的另一面——醜陋、荒蕪、痛苦和污染。正如德國美學家威爾士所說:「在今天,公共空間中的藝術的真正任務是:挺身而出反對美艷的審美化,而不是去應和它。藝術的衝擊不應像一篇文章面面俱到,而應像流星划落天空。」讓我們面對滿目的美麗睜大雙眼,去思考,去提問,去探索。

在鋪天蓋地的美麗商業構成對我們外在生活和內在心靈的壓迫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對美進行嚴肅的「瘦身」——思考與反省。因為它久已被「代數化」和制度化了,我們看慣了,看得太多了,眼睛被磨出了繭,腦子也被磨出了繭。所以,在今天,在自然環境、精神生態和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的現實中,在貧富差距如此大的情況下,在到處都是美的泛濫中,是否存有美的缺失和美的空洞?從生態的角度講,也許我們應該留給審美一塊休耕地。

那麼,就請留給審美一塊休耕地吧,不要把所有的自然都禍害殆盡吧,留給天地一點,留給後人一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