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給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我看央視播放的紀錄片《港珠澳大橋》,倍感親切和激動。我頓時想起1975年,我參與拍攝的《武漢長江大橋》紀錄電影的往事。那時,我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編導;那時,人們用膠片記錄歷史。

如今,我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我在熒屏銀幕上看到從長江上建橋到海上建橋的大變化,看到現代在世界地位上的大變化,看到人民命運的大變化,看到橋史與國史,橋運與國運興衰相連的大變化;尤其興奮地看到有情懷、有膽識、有創新行動力的導演閆東和他的團隊已經用數字化和高科技的手段,真實地記錄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港珠澳首次合作的世界級跨海交通工程的力作。歲月證明,的紀錄片人,為了用鏡頭留下國家記憶,為了留下人有歡樂也有苦難的生存狀態,為了留下共和國實現夢想的履印,為了留下不能忘卻的艱辛而曲折的歷史,不忘初心,前仆後繼,砥礪前行。

《港珠澳大橋》的精心製作,充分體現了主創團隊的文化自信。他們以理性、真實的藝術呈現,精準而生動地找到了外國人想知道,我們要說的題材落腳點和契合點,讓作品像大橋一樣聯絡貫通世界之心,給世界講述港珠澳大橋的故事。

我們在畫面上看到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最長的海底隧道、最長的鋼結構橋樑,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於建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創作者捨棄了輝煌篇的單純驛動擺好宣傳模式和慣性思維,跳出工程大事記或超高級施工圖解式的總結,用人的勞動和生活真實反映海上工程的複雜性、艱苦性和風險性,走出專業性和技術性的衚衕,調動綜合性藝術與技術的手段。既尊重科學又尊重藝術,增加了作品的知識性、趣味性和觀賞性。

創作者有意識地把工程的施工過程同中華民族的歷史夢想,同我們悠長的「橋」文化的智慧與哲理,藝術地鏈接,把技術含量轉化為人文含量。作品的成功,在藝術上不僅是目中有人,更是心中有人。海上建橋過程始終賦予人性化、情感化的血肉相連。讓我們感受到用鋼筋水泥和高科技建造的海上大橋是有呼吸感和生命溫度的。這種剛柔並濟的人文關懷,帶出了《港珠澳大橋》的紀實性的藝術風格和充盈著底氣、志氣、大氣和銳氣的獨特文化氣質。在被橫空出世的偉大海上工程震撼心靈的同時,我們看到眾多建橋中的著名、不知名或無名的各類工種的勞動者。他們的創造性勞動,體現出中華民族的骨與魂,百折不撓的民族脊樑,高昂著民族尊嚴的頭顱,暢流著的民族血脈。

作品成功地把新聞報道的傳播價值提升到講好故事的直抵人心的影響力價值,把記錄文獻的價值提升到藝術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乃至精神的輻射力。給世界講好故事,是一種責任,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文化自信也是一種人文修養。我看到了《港珠澳大橋》藝術實踐的任性和執著。講故事不是就事論事,而是事中有人、事中有理、事中有情、事中有神。用事實說話的《港珠澳大橋》的故事,讓觀眾真實地感受到智慧、創造、精神、奇迹和故事。作品跳出了對外傳播的急功近利的單純針對性,而是藝術地融入人情味的適應性、服務性和互動性。

《港珠澳大橋》像一首凝固的詩,像一曲美的旋律,像一幅又新又美的圖畫;給我們帶來實現夢想的自豪、精神的振奮、情感的同頻共振、哲理的思考和時代審美的愉悅。

(作者:陳光忠 系資源紀錄片導演)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