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美媒稱新加坡華人擬重拾「母語」:中國方言是自己的「根」

參考消息網9月4日報道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8月28日刊登題為《新加坡華人重拾祖先的語言》一文稱,家族內部成員之間難以交流,是新加坡政府過去數十年間在語言工程方面做出的大規模努力所結出的苦果。以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系列舉措為起點,這個城邦的領導人有效地禁絕了一些中文方言——那是四分之三新加坡人的母語——為的是提倡人們使用的官方語言:普通話。幾年後,就連普通話的使用範圍也被壓縮,以便給身為全球商務語言的英語讓路。

卓家和張家堪稱新加坡和諧傳統的典範,三代家族成員聚在同一屋檐下彼此陪伴,唯一的問題是:最年輕和最年長的這兩代人幾乎無法交流。7歲的拉韋爾(音)說流利的英語和一點中文普通話,而她的祖母、祖籍為東南部地區的劉娥嬌(音)則喜歡說福建方言。因此,這祖孫倆一起看著地板上的娃娃屋時,除了隻言片語,幾乎無法交談。

「新加坡以前就像一片語言的熱帶雨林——雜草叢生,有點混亂,但非常有活力,欣欣向榮,」新加坡的語言歷史學者陳丹楓說,「而現今經過幾十年的修剪和揚棄,它成了一個以經濟作物為重心的園子,為了力爭上遊而學習英語或普通話,其餘都沒用,因此就將其捨棄。」

文章稱,這種對語言的壓制及其給多代同堂家庭造成的影響引起了新加坡民眾廣泛的憎惡,現在,政府的政策已有所軟化。

最近,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首次有閩南語電視連續劇播出——在70年代,約40%的新加坡人以閩南語為第一語言,很多年輕人也開始自學方言,希望重拾與過往歲月或他們的祖父母的聯繫。此外,今年5月,一個新的多方言電影項目得到政府的背書,新加坡教育部部長親自現身電影首映式,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文章稱,新加坡政府在公眾感到不滿之際放鬆限制,讓新加坡成了某種研究案例,從中可以管窺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對抗隨全球化而來的愈演愈烈的文化趨同情況。「我開始意識到閩南語是我真正的母語,」現年18歲、建了一個致力於保護閩南語的臉譜網頁面的李軒金(音)說,「我想要了解自己真正的母親。」

文章稱,新加坡共和國於1965年成立,政府當初考慮在新加坡這個多語言國家力推哪種語言時,把中文普通話和英語看作了合乎邏輯的選擇。儘管遠在千里之外,卻是大多數新加坡人祖先的家園,而且正在開啟經濟改革,英語則是自從英國人於1819年在這裡建立貿易港口之後,新加坡精英階層一直使用的語言,而且那也是在全球文化和商業領域居於主導地位的語言。但政府於上世紀70年代推出相關政策的時候,無論中文普通話還是英語,都和生活在新加坡的民眾沒有太大關係。當時和現在一樣,約7%的新加坡人來自印度南部,大多說泰米爾語。另有15%說馬來語。和現在一樣,75%的人口是華裔,他們是在多個世紀里主要從南部的幾個省份遷徙過來的,尤其是福建(那裡的人說閩南語)和廣東(說粵語、潮州話和客家話),只有2%的人說普通話。

政策一波接一波地被實施。1979年,政府開啟「說普通話」運動。到1981年,電視和廣播幾乎被禁播所有方言節目,其中包括流行音樂,很多人由此與社會脫節。隨後在1987年,為了促進新加坡三大族裔——華裔、印度裔和馬來裔——之間的團結,英語成為所有學校的主要教學語言。現今,英語幾乎是唯一的教學語言,除非是在學生學習母語的課堂上:印度裔學生學泰米爾語,馬來裔學馬來語,華裔學普通話。

「人們有時會說新加坡人不太擅長表達,」實踐劇場的藝術總監郭踐紅說,「我覺得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母語。」

文章稱,隨著新加坡走向繁榮昌盛,很多人都開始追尋他們的文化根源,有人竭力保護歷史紀念物,也有人質疑官方歷史敘事,或滿懷熱誠地捍衛「新加坡式英語」,一種由英語、中文方言和馬來語構成的當地方言。對一些人來說,這意味著潛心學習祖先的語言。

創辦於1840年,致力於在來自福建的移民當中推廣教育、增進社會福利的社區中心福建會館近幾年推出了閩南方言的課程。「我認為這是在了解我們的根,」現年34歲、在新加坡煉油業工作的伊萬·張說,「要了解我們的根,就必須了解方言。」

說閩南語的卓金舉和他妻子劉娥嬌,看著說英語的孫輩玩耍。(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