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形勢下,地產成本管控的8大致命錯誤。你家房企犯3個錯就可能破產!

地產行業近2年正遭遇史無前例的變化。地產成本管控的邏輯,也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如果你家房企還在沿用之前的成本管控思路,那可就危險了。

畢竟,「花錢」是最原始的驅動,所有的開發經營活動都要從「花錢」開始,給員工經濟激勵也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

那麼,地產行業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房企的成本管控思路又應該有怎樣的變化?

明源君認為,新形勢下,地產成本管控可能出現以下8大致命錯誤,每一個都會對房企經營造成重大影響。如果某家房企同時犯了其中的3個錯,就有可能破產或者被收購。

房企管理費用里,比較大的一塊就是工資。

在幾年之前,控制工資支出,是合理的。為什麼呢?有2個原因:

當時大部分房企還在靠天吃飯,市場周期相對固定,全國一盤棋,競爭也沒現在這麼激烈。只要員工的能力達到合格值,企業就沒問題。

當時千億都還是個夢想,大部分房企規模還在200億以下。而在這個規模下,能力特彆強的總裁或董事長個人就可以參與所有項目的關鍵決策,企業完全在控制中。

而現在,時代完全不一樣了:

地產行業每年變化都很大,不同地區分化的也很厲害,競爭激烈。明源君認為,現在不管是區域負責人還是一線地產人,都需要很強的個人能力,來隨機應變作出判斷,和對手拼刺刀。有很強個人能力的人,當然要給高工資。

200億規模是個人管理的極限。200億以上,總裁就無法靠個人精力進行管控了。也就是說,城市公司老總和其他員工都需要有更強的自我驅動,而有自我驅動的都是高級人才,當然需要發高工資。

比如中梁和旭輝都放話,要幫助高層管理者收入過億,中高層收入千萬,中層收入過百萬……

在一個資本過剩的時代,人才成為稀缺資源。地產行業大合併大洗牌過程中,各種挖角大戰到處上演。一個人才三四年薪水就漲十幾倍並不鮮見。不給高薪你的人才分分鐘會被挖走。

所以,在現階段,要捨得給下屬發錢。工資之外,跟投、收益共享、節點獎金都要跟上。

這是一種投資,可能比拿地更重要的投資。只有在人才身上的投資到位了,才不會拿錯地做錯產品,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捨不得在人才身上投入的房企,一定會被對手擊潰。

過去,房企作為甲方拖欠乙方工程款、材料款,甚至剋扣乙方費用,並不罕見。有的房企甚至利用比較長的賬期,做特殊的「供應鏈金融」,以欠款作為貸款的擔保,來賺錢。

但是,現在持續這樣做,就會有一些問題,為什麼呢?有2個原因:

以前許多房企項目以剛需為主,是房子基本都能賣出去,客戶不會太挑剔,所以也不太挑合作方,一般都可以。而現在,改善成為主流產品,競爭空前激烈,必須要選最好的乙方合作,而最好的乙方其實就那幾個。一次合作不愉快,以後合作的時間成本等等都會提高。

拖欠工程款,會讓乙方沒有以後繼續合作的願望,那麼他們對於工程質量的終極標準,將只是驗收合格。而驗收合格之後,後續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將嚴重影響房企的口碑和品牌,也就不可能有老帶新了。

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及時給工程款,甚至讓利給乙方,則將產生極好的後果,形成良性循環,最終反而可以降低成本。

以成都保利為例。保利現金流充足,能及時支付乙方費用,乙方就願意讓利。比如給別的公司服務,每平方11塊,給保利服務,每平方就只要7塊。每家乙方都讓利,加起來還是很可觀的,大幅降低了項目的成本。

而寧夏中房則創造了根據客戶投訴率發獎金的辦法:客戶入住一年後,投訴少、報修率低的項目評為優秀工程,並給施工單位每平米8-25塊錢的獎金,高的可以拿到上百萬獎金。所以中房項目的質量,在寧夏有口皆碑,節省下大筆營銷費用,還可以溢價。

按照單個項目來算賬

想賺高利潤

會喪失發展機會

內地房企的許多方面,最開始都是向港資房企學習而來的的。

直到2016年,港資房企的產品、成本、運營能力都還是很強的。這一點,從其凈利潤率是內地房企近4倍就可以看出。如下圖所示:

▲圖片出自明源《叢林法則下的房企戰略突圍》研究報告

但是2016年,內地的地產銷售百強排行榜前50名中,已經很難找到港資房企。

從 2014---2016年,在內地房企銷售規模出現了幾倍乃至十幾倍增長的情況下,港資房企成長緩慢,許多增長不到50%,有的只有10%左右。

港資房企的大本營—香港,也正在變成內地房企的主場。

港資房企的問題就出在戰略上。總的來說:

內地開發商是全國一盤棋、10年一盤棋來看問題的,有些港資房企卻只看到現在,糾結於一個個地塊的得失。港資房企拿地,是一塊地一塊地的計算,而且要求很高,往往要算到項目利潤超過30%的時候,才會拿。所以他們總體利潤才會超過40%。

而要求這麼高的地,就必須有高溢價。這種地一般都在一二線城市。而拿的地全是一二線城市的,遇到調控就沒有騰挪空間,會失去發展的機會。

而內地開發商不這麼想問題,舉例來說,有以下一些思維:

螞蚱也是肉,即使利潤只有5%,只要有一定把握,也要拿。

新進入一個城市,只要認為這個城市有前途,第一塊地虧本也要拿。這個等於灘頭陣地,以後再向內陸發展壯大。

這塊地今年不賺錢,可過3年有可能賺錢,也要拿。

這塊地虧本,可拿了之後,前面5個同城的項目能漲價多賺錢,也要拿。

100個地塊都在同一個系統里算帳,彼此支持,一二三線通盤考慮。

做產品時一味「省錢」

產品口碑差只能做剛需

而敢投入、敢讓利的房企

後期反而能獲得高回報實現雙贏

有思想的房企都知道,每個項目都是房企歷史的一部分。

所以,做一個項目的時候,不能光考慮項目本身能否賣出去,能省多少錢賺多少錢,還要考慮這個項目到底能為房企的未來帶來什麼。

如果每個項目,能進行一些額外投入,就可以帶給客戶驚喜,不斷提升房企口碑。

對於做區域深耕的房企來說更需要這樣的投入。

而房企進入每個區域的頭幾個項目,更是要重點投入,樹立良好的形象。

在地價不斷上升、客群變化,改善、再改漸成主流的今天,口碑積累非常重要。

因為,核心不在於你能否做改善、豪宅,而在於客戶是否認可你的品牌可以做改善、豪宅。

如果你一直不願意加大投入,產品口碑必然很差,你就只能一直做剛需。

而敢投入的房企,後續反而能獲得高回報。

比如華鴻嘉信的項目,捨得用好材料。有個項目,承諾基座上做部分干掛石材。後來,有客戶提出雖然一圈都是石材幹掛,但腰線是混凝土的,華鴻二話不說,砸掉重做。

中央城項目,一期所用的石材是巴西進口的,價格達到每平方1500多,而周邊競品同樣部位造價只有1000多。二期項目,在完全沒有用石材做任何宣傳承諾的情況下,還是用了進口石材。

敢投入、敢讓利,是因為華鴻相信,這些付出在未來會被客戶感知到,後續產生巨大價值。

在一個區域的第一個項目,每平方可能因為投入多沒溢價,少賺了1000。

但等到以後口碑起來之後,第10個項目每個平方就可能通過溢價,多賺5000。

而對於第10個項目的買房客戶來說,雖然每平方多花了5000,但因為項目本身優秀,隨後2年可能在二手房市場比競品多漲價1萬5。

也就是說,華鴻獲得了新房市場的溢價每平方5000,買房客戶獲得了二手房市場的漲價紅利每平方1萬,實現了雙贏。

照搬標杆房企的成本模型

必然水土不服造成各種問題

有的房企盲目「對標」標杆房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終會出現各種問題。

舉例來說,定利潤的目標,標杆定9%,於是有的房企也跟著定9%。

可是標杆定這樣的目標,是因為它有幾百個項目,只能犧牲利潤率來換規模。而你家就那麼十幾個項目,拿地嚴謹一點管控好一些,利潤完全可以做到20%。

而一般來說,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一旦目標定低了,最後結果註定不好。

再比如,標杆把營銷費用定為4%,於是有的房企也跟著定為4%。

可是標杆定這樣的費用,是因為他今年規模要翻一番,所以要用費用來換,可是你家今年規模只增長20%,2%的營銷費用已經足夠了。

還有,標杆給區域負責人充分放權,幾百上千萬的事情項目負責人也可以定。那是因為標杆家區域太多管不過來。你家一共就3個區域,也要這麼放權,勢必讓風險加大。

總之,房企切忌胡亂對標,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建立自己的成本管控體系和標準。

「短周期」邏輯下

追求貨值最大化

「長周期時代

要重點考慮周期本身

以前地產周期比較短,一般也就是3年。半年、一年之後,市場就會回來。所以,房企考慮定價的時候,一般考慮貨值最大化比較多。

比如,一個項目遇到調控:定價2萬,可能半年後才能被市場接受;而如果定價1萬7,3個月內就能賣完。

這個時候,房企的選擇可能是2萬,因為多出來的貨值會大於在此期間付出的財務費用。

而且,半年之後,如果行情好,也許可以賣到2萬5。

而現在,周期可能已經變成6年了,就要把周期放到第一位來考慮。

你不能再想半年後市場就會變化這件事情,而要考慮2年後才會變化。你要計算,2年裡你增加的資金成本和項目的溢價,到底哪個多。

還有,2年之後,政府是否會批准你賣高價也是問題。比如,項目現在只能賣4萬5,你等了2年,發現市場可以接受6萬的單價了,可政府只讓你賣5萬你又怎麼辦呢?

總之,現在房企在定價的時候,要優先考慮周期和周轉速度,再去想貨值的問題。

操控數字和報表

用虛假數字迎合資本市場

員工心靈被腐蝕后公司可能失控

有的房企喜歡搞數據造假,因為那樣的話,在資本市場比較好看,在各排行榜上也會風光一時。

造假的手段,比如沒有完成的交易寫完成了,沒有回來的款項,寫回款了。這裡的費用計入那裡,應該完成的折舊不完成,等等等等,很多。

不過明源君認為,這樣是得不償失的。

為什麼呢?這樣會腐蝕員工的心靈,造成企業失控。畢竟,再嚴密的控制系統,還是要靠人去執行。一旦大家心裡的標準下降,就會出大問題。

本來,房企的一個個數字背後,都是一次次真實的交易,一筆筆真實的費用。通過看數字,就能發現企業有什麼問題,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可是,一旦總公司能造假,那麼分公司也可以造假;分公司能造假,項目、員工都可以造假。

最後,老闆看到的數據,許多是虛假的,根據這些數據作出的決策,自然也就是錯誤的。

一旦這種風氣形成,再嚴密的系統都沒有用。因為如果最原始的錄入都修飾一點,如果所有審核者心中的弦都松一點,集合起來就會是巨大的問題。

▲本圖片來自網路,向原創作者表示感謝

那麼,底線到底在什麼地方?

明源君認為,根據資本市場的需求,調整企業的節奏是可以的,比如提早開盤、延遲支付都可以。但是最終的數字,和真實的經營情況,一定要完全一致。

只是因為便宜

就買入大量的地

風險非常大

人都有「貪便宜」的心理。早年,很多房企就是因為買到一些便宜的地,而實現了逆襲。

可是現在,如果沒有經過仔細研究,只是因為土地便宜就買入,那土地就會成為陷阱。

為什麼呢?

在強三線房價都以萬為單位,大家都對土地價值有充分認識的今天,撿漏基本不可能了,凡是便宜的地一定有其自身的問題。

即使那土地真的便宜,用6年周期來開發銷售都有得賺,其實你還是虧了。因為便宜的地一旦買入,就勢必佔用你的資金、耗費你的精力,阻礙你上規模。

你買一塊便宜的地,做6年,賺30%的利潤;和陸續買幾塊貴的地,每塊做2年,賺10%的利潤相比,賺到的錢其實沒有區別。而就規模和企業發展而言,當然是買比較貴的地,做快周轉獲得的利益更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