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醫名家成才的規律(年輕醫生必讀)

「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古人之語,誠可為今日鑒。古之良醫甚多,乃至今日,亦時時間出。但之於百萬中醫,仍可謂鳳毛麟角。

「名中醫」之間常被冠以「老」字,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醫的成長特點及人們對名醫的認識。

中醫是臨床醫學,我們常能看到耄耋之年仍在撫脈臨症者,而而立之年卻仍脈診不佔者。

年輕的中醫太多在不被信任與自我不信任中度過,中醫學習需要很長時間,如何縮短中醫成才之路,找到中醫學習的方法,至關重要。

吾與同道中人曾歷經三年之久,親訪名家51位,彙編《浙江中醫藥名家之路》一書,整理了名老中醫成才的幾個特點,以冀自勉及有惠於年輕學者。現簡述於下。

一、有習醫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潛心求學需先樂學,即平素所說興趣。興趣可先天而成,大多則通過環境改變或職業誘導而來。

51位名家中,14位有家傳史,佔總數27.5%;經科班培訓40人,佔總數78.4%。開始接觸中醫的時間從總角之年至而立之年不等。

余瀛鰲在論中醫成才要素中首先提出中醫成才需要有濃厚的專業興趣和專業責任感。

此次整理亦發現習醫興趣至關重要,如徐錫山兒時便喜歡收集和識別藥材,14歲開始學習中藥,終身不倦。

馬大正曾自學中醫9年,28歲正式入大學科班學習,他曾說:沒有對事業的鐘愛,便不會成功,有時對事業的鐘愛比聰明和才智更重要。

洪善貽也曾說:熱愛中醫,才能學好中醫,而興趣是靠培養出來的。

裘氏婦科創始人裘笑梅自幼多病,由此她從小熱愛醫學,一生都在專研醫術,沙孟海曾言其:「一息尚存要讀書」。

科班出身的胡斌,曾跟師葉熙春、魏長春、朱承漢、朱惜明等前輩,因看到療效而喜歡中醫,他曾說:我就希望做個好醫生。做一名人民滿意的好醫生,是我畢生的追求。

又如何任、詹起蓀、陸芷青、鍾一堂、何子淮、施延慶、阮少南等,均為幼承庭訓,父輩及兄長均是當時耳熟能詳的名醫大家,由父輩或兄長傳承醫術,常年跟診習醫,勤讀苦學,最終譽滿杏林。

二、讀經典、跟名家

幼承庭訓的14位大家,幾乎都熟讀、背誦《內經》《傷寒》《金匱要略》《藥性賦》《湯頭歌訣》等經典書籍,從小耳濡目染,更是對自身習醫的一種督促。

《醫宗金鑒·凡例》指出:「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症游移,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

李益生等對南京中醫藥大學位老一輩中醫學家的治學經驗進行研究總結,發現深入研習古醫籍是中醫成才必經之路。

劉松林等對全國第一批名老中醫藥專家成才經驗分析顯示,名醫推崇經典者比例很高,也說明了中醫經典在中醫人才成長過程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性。

除了讀經典,大多名家還曾跟師名醫。叢林對《名老中醫之路》收錄的96位名家成才之路概括,發現名師引渡,是中醫成才的捷徑。

本研究亦發現,除上述幼承庭訓的醫家外,另有25位曾師承當時諸大名醫。

洪善貽師從鍾一堂;盛玉鳳師從裘笑梅;連建偉跟師岳美中、王綿之、趙紹琴、劉渡舟等。

「師傅帶進門,修行靠個人」,各位大家在跟師之餘,均潛心好學,大多以「讀書臨證再讀書」的模式治學診病。

如李學銘22歲開始自費拜師學習中醫,后師從史沛堂、葉熙春,白天跟葉老抄方,晚上聽史老授課,下午則自學不輟。

李老曾說「作為一個醫師,必然是心有所惦,意有所承。心有所惦,惦記著的是病人的疾患;意有所承,承載著的是治病的方法。

到了臨床,幾年工作下來,便會愈發覺得所有欠缺,要提高療效,只能從提高自已的業務水平著手,就要不斷的學習。

『三人行必有吾師』,向書本學,向老師學,還要向同事學,向群眾學,甚至向學生學習,有些有效的治療方葯流傳於民間,書本沒有記載,老師也不一定了解,要注意收集,廣收博採,為我所用。」

李老的這種不斷學習的精神,使其最終成為腎病大家。

三、靜心養性、善於總結

除了醫術高超,諸位大家在國學領域也有很高造詣,如何任、吳良村、連建偉等書法造詣均高,陸芷青還擅長唱京劇、拉二胡,詩詞書畫樣樣精通。

楊繼蓀老先生喜讀古文,他曾說:「不學國學無益於醫學」。

善於學習者多善於總結。鍾一堂常說:「醫生臨床,成敗得失在所難免,糾誤識真,以利提高。」

他把臨床中一些病深不救,或辨證不準、用藥失當的病例均一一摘錄,藉以鞭策而痛改,亦摘錄效驗之例,予以分析、立著以供後來者學習。

諸位醫家在診療之餘,均有著書立作或由其學生整理髮表,據採訪時統計各位醫家均有自己的論文發表及相關經驗整理。

其中何任老先生曾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著作7部;盛燮蓀老先生曾發表論文150餘篇,出版著作8部;現代醫家除了論文及書籍,尚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其中吳良村便有20項。

馬大正未至花甲,便著有論文80餘篇,出版著作6部。這些均值得我們學習。

四、有一顆仁愛之心

唐代孫思邈曾寫過一篇專論醫德的文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臨床上,習醫診病必須有一顆仁愛之心,為患者是親。重醫德修養也是《名老中醫之路》中的96位名醫的共識。

連建偉教授曾說:做人首先要有仁愛,仁愛之心不可或缺。特別我們做醫生的,對病人就要有仁愛之心,把人家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

在臨床上,因為加號,連師只有半天的門診常常變成一日門診,錯過吃飯時間是常有的事,「病人大老遠趕來不容易」是其常說與學生的話語,醫德醫術言傳身教。

何任帶學生無數,但對病人非常專一,從不允學生中途打斷,以病患為中心,一心為患者著想。

楊繼蓀曾任醫院領導,常接觸高官達人,但其診病常是「在朝在野一個樣」,一視同仁。

湯金土畢業工作后,幾乎未出過遠門,一心為患者著想。王暉每次門診均提前一小時看病,崇尚大醫精誠。

唐福安臨診時對病患來者不拒,無論多遲,他都會無限制加號,直到每個患者拿到他的處方。對病患不分親疏貴賤,無論什麼身份、同他什麼關係,病歷卡全部按號子排隊,連自己親妹妹也不許插隊。

在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長眠著一位特魯多醫生,他的墓志銘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行醫人,「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這深刻地概括了為醫治病的特點:並非所有疾病都能醫治,而我們醫生不僅需要治療疾病,更需儘可能幫助、安慰病患。醫乃仁術,古今中外名醫,無不如此。

全國每年畢業中醫藥學生數以萬計,最終在中醫藥行業就業並有所成就者少之又少,除了上訴提到的內在原因,外在因素也不乏其中。

中醫院校擴招,直接導致師資力量及教學資源等嚴重不足,學生時代跟名師成為一紙空談。

因此,作為學生,需主動把握各種機遇,跟師學習,除了課堂知識,可以主動提出課餘時間跟師抄方,暑期進醫院實習、抄方、識葯,積極響應學校的課外學習活動。

作為低年資醫師,業餘時間可跟名師抄方,積極把握醫院提供的學習機會,心繫患者,為學一世。

此外,隨著院校擴招,各個醫學院區招人計劃並未相應增長,西醫院中醫科薄弱,常不需招人,中醫院西化的問題也日漸明顯,造成中醫藥學生處於「進中醫院沒機會,進西醫院沒資格」的尷尬境地。

政府在此方面有相關政策,若誠心習醫,我們亦可先跟師學習,或者讀研、讀博更上一層樓。只要我們卯足了勁,潛心習醫,是金子總會發光。

▍版權聲明:文摘自《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年1月第38卷第1期。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