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美術教程大全|黃金分割,看藝術品構圖

《視覺美術教程大全》黃金分割,看藝術品構圖

目前流傳的「黃金分割騙局」說,來源於幾年前的一篇舊文,原作者John BrownLee,原文英文標題《The Golden Ratio:Design's Biggest Myth》,翻譯過來的漢語標題是《黃金比例:信這玩意兒你就輸了》,其中引用了斯坦福大學的數學教授Keith Devlin以及一些設計師對於黃金分割的看法,認為黃金分割在實踐中並沒有什麼用,它是人們對數學的一種誤讀,因此黃金分割是「延續了150年的古老騙局」,這一說法在幾年後的今天被升格放大為「人類史上最大騙局」。

數學中的黃金分割線

我們來配圖看一看John BrownLee原文的大致觀點描述——

在繪畫,建築和設計圈子裡,黃金比例的概念極負盛譽。歷史上的巨匠們,例如勒·柯布西耶和薩爾瓦多·達利都曾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過這個數字。還有傳言說諸如帕特農神廟、埃及金字塔、米開朗琪羅的畫作、蒙娜麗莎,甚至連蘋果的logo都使用了 「黃金比例」。

帕特農神廟中的黃金分割

《蒙娜麗莎》中的黃金分割

《維納斯》中的黃金分割

《大衛》中的黃金分割

蘋果公司LOGO設計中的黃金分割

人們在審美上對黃金比例趨之若鶩簡直就像都市傳說。然而事實上許多設計師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它,就算用了,也只是輕描淡寫並不會看重。況且從科學角度來講,黃金比例的審美也實在是站不住腳。但是人們深深相信那些美好事物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數學秘密。這所謂的秘密只是個延續了150年的古老騙局。

那麼,誰讓黃金分割審美的說法普及到今天這種程度呢?

▌黃金比例關鍵人物一:歐幾里得

2300年前,歐幾里得在《幾何原本(Elements)》中定義了黃金比例。人家是這麼說的:把長為L的線段分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與全長之比,等於另一部分與該部分之比,這個比值就是黃金比例。這個比例通常取1.6180(也可以是0.618,取倒數即可)。最著名的使用案例是所謂的「黃金矩形(Golden Rectangle)」。將一個黃金矩形切割成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小矩形,小矩形的長寬比和大矩形的長寬比相同,都是1.6180。在數學運算中,如果得到二者之比為1.6180,那麼就可以說兩者呈黃金比例。

對於歐幾里得的數學計算,並沒有人認為有問題,但是,斯坦福大學的數學教授Keith Devlin卻選擇了另外一個角度,他說,嚴格意義上來講,現實世界不可能存在黃金比例分割,因為它是個無理數。你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更多是標準長寬比,例如iPad的顯示比例3:2或者HDTV的顯示比例16:9.這些比例都是在黃金比例數值周圍浮動。他認為,黃金比例跟π很像——你不可能在三次元找到一個完美圓形,也找不到能被完美黃金分割的矩形。我們離黃金比例總是差一丟丟。

這個小數點遊戲有意義嗎?在黃金比例周圍浮動取近似值難道不可以嗎?

問題並不在這裡,因為關鍵之處在於,現在的普遍觀點認為,帕特農神廟和蒙娜麗莎之所以在審美上如此迷人,有一部分是黃金比例構造的功勞。

數學教授最想說的其實是這一點,也就是黃金比例和審美的關係,我們找不到任何科學依據來支持這種觀點。Keith Devlin說,把審美觀跟黃金比例扯上關係的人有兩個。第一個人錯誤引用了概念,而另一個完全就是在忽悠人。

於是關於黃金比例說法的另外兩位重要人物登場。

▌黃金比例關鍵人物二:馬里奧·利維奧

盧卡.帕喬利在1509年寫了一本書叫做《De Divina Proportione》,直譯過來叫「神聖比例」,後來被稱作黃金比例。然而,在書中顯示他並沒有支持或贊成「黃金比例與審美觀掛鉤」的論調,其贊成的是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的觀點:維特魯威系統中的合理比例。問題出現在1799年,一個叫馬里奧·利維奧(Mario Livio)的人寫了一本真正關於「黃金比例」的書,並把觀點錯安在帕喬利身上。重點是,帕喬利和達芬奇是好朋友,達芬奇的作品也正是在19世紀重新受到了大眾歡迎。由於達芬奇為好朋友的作品《De Divina Proportione》畫了插畫,所以有人就「理所應當」認為達芬奇的畫之所以精緻絕倫就是其背後運用了其好朋友「代言」的黃金比例數學原理。

▌黃金比例關鍵人物三:阿道夫•蔡辛

雖然馬里奧·利維奧的說法讓黃金比例和藝術審美掛上了鉤,但這個說法並沒有普及,但總有好事者,比如阿道夫•蔡辛(Adolf Zeising)。

「他就是那個想用黃金比例的名聲搞點大新聞的人。」這傢伙宣稱黃金比例是一條普遍性的法則,無論是在藝術還是自然領域這都是最理想的比例。他聲稱,在人的身體上也能找到黃金比例的影響,人的肚臍到腳趾的長度除以身高就很接近黃金比例。

Keith Devlin說:「按他那種做法,無論東西再複雜,哪怕是人的身體,要得到一個接近1.6的比例簡直是洒洒水啊。」

德國數學家阿道夫·蔡辛的名言是:「宇宙之萬物,不論花草樹木,還是飛禽走獸,凡是符合黃金律的總是最美的形體。」

管他是不是編的,阿道夫•蔡辛的理論已經流行全世界。

Keith Devlin說「這跟19世紀的莫扎特效應如出一轍。」莫扎特效應就是指人們認為聽古典音樂會提高人的智商。黃金比例理論從此佔領制高點。

到了20世紀,著名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的Modulor系統人體比例成了黃金分割,達利在創作《The Sacrament of the Last Supper(聖禮最後的晚餐)》的時候,其使用的畫布就是一個黃金矩形。同時藝術史學家們開始用黃金比例去研究歷史上有名的設計,例如巨石陣,倫勃朗和修拉的作品,以及沙烏地爾大教堂。黃金比例與美學之間產生聯繫這回事已經形成了長久的誤導。

達利畫作《聖禮最後的晚餐》中的黃金分割

勒·柯布西耶的Modulor系統人體(男人)

今天,關於人體黃金分割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被用黃金分割方式解釋的影星赫本的臉

▌推翻黃金比例審美的實驗

除了釐清黃金比例說法的源流,Keith Devlin現實生活里還進行了相關實驗,證明黃金比例並不是那麼受歡迎。

他在斯坦福做了一項實驗,和學校的心理系合作,連續多年對百名學生做一個調查,看人們到底喜歡什麼樣的矩形。他在實驗里向學生展示一組不同的矩形,然後讓學生挑選最喜歡的一個。如果黃金比例真的跟審美掛鉤,那麼這幫熊孩子挑出來的矩形應該是接近黃金矩形的。然而並不是。這幫人挑選的結果完全是隨機的。如果你讓他們重新挑一次,還是不一樣。

「我覺得對於心理系的新同學來講,這是個展現人類知覺複雜性的絕佳案例。」Devlin說。這個測試也告訴我們,黃金比例並不會對我們的審美產生多大影響。

不僅是Devlin的實驗說明了這一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Haas商學院的研究也發現,消費者最喜歡的矩形比例範圍是在1.414和1.732之間。雖然包括了黃金比例,但顯然1.6180並不是最受歡迎的那個數字。

▌現代設計師觀點:那沒啥用

為了進一步推翻黃金比例與審美的關係,一些現代設計師也接受了採訪,他們的觀點是,在實際工作中黃金比例不是那麼有用。

傳奇建築師Richard Meier說:「在建築領域,有太多因素和規則比那東西重要得多,比如計算最大空間所使用的原理,或是決定建築結構荷重的因素等等。」

設計師Alisa Andrasek認為在她的設計工作中很少專門運用黃金比例,在設計中使用它並不奇怪,但如果把它上升到歷史層次並以偏概全所有的設計,那就把設計想得太簡單了。

義大利設計公司Accurat的Giogia Lupi也認為,黃金比例頂多算一個比較好的創作法則,「我真不知道有多少設計師會故意去用黃金比例,至少我不會。」

工業設計師Yves Béhar:「我有時候會用黃金比例的方法去觀察我們的產品和設計,但只是用於信息獲取而不是遵從什麼教條主義。」他表示,絕不會因為黃金比例而去設計,「黃金比例是個重要的工具,但絕不是法則。」

阿肯色州立大學數學系副教授Edmund Harris是個設計師也是個數學家,他使用過許多數學方法來幫助創作藝術品。他認為,黃金比例頂多只是一個設計師最能夠理解和運用的數學工具,「怎麼看它都是個普通數字出現在該出現的地方……它也絕不是美學背後的金科玉律。」

▌人們為什麼熱衷黃金比例

如果黃金比例審美是如此站不住腳,那人們為何還如此熱衷?

Keith Devlin解釋說,人類天生就有種觀察事物並尋求事物內在意義的慾望。我們如果不從美學這種玄乎的東西里找出點意義,那簡直就是渾身難受。我們往往應用自己有限的數學知識來解讀和支持某些觀點。但事實是我們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數學,也很少有人能把簡單的數學原理應用到更複雜的場景中去,例如黃金比例,所以很難實現自我糾錯,人們發現自己周圍充斥著黃金比例現象卻不能正確解讀。我們習慣性地去解讀事物,但也同樣因為缺乏數學知識而習慣性地被表面現象欺騙。如果你在喜歡的設計中發現了黃金比例,我相信你也能找到點其他同樣重要的東西。

▌俄羅斯設計師的「惡搞」

John BrownLee與Keith Devlin對於黃金比例的攻擊可能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為很快,一位來自俄羅斯的設計師Igor Kochmala根據黃金比例將好萊塢名人們的臉進行了修正。他用一小部分的名人面部照片來做嘗試,通過黃金比例重新配置他們臉上的部件。這個結果不由讓人想到了攝影師Alex John Beck拍攝的照片,揭穿另一個普遍原則——人要完全對稱才完美。Igor Kochmala根據黃金比例重塑的這些人,看上去更像是外星人,而不是更加吸引人的面孔。

莫扎特效應

1993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稱當人們聽一首莫扎特的曲子之後,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甚至可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商家即群起炒作用莫扎特音樂製作胎教音樂,給人誤導。2010年,維也納大學對所謂的「莫扎特效應」給出了相當明確的結果:這些新發現表明沒有證據說明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

了解插畫,漫畫設計,原畫設計,更多諮詢可以加老師QQ800001712 15007122639

加奇天CG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qtch2006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