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必須知道的紀錄片|《回家過年》:每一次回家就是一次別離

文/周二

微博@是周二啊

2016年的國產電視劇里,黃磊和海清主演的《小別離》是公認難得的精品之一,起碼和其它一言不合就修仙打怪撩總裁的畫風迥然不同。

黃佟佟黃小姐說,它講述的是中產階級的集體焦慮。「小別離也好,大團圓也罷,沒有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

也有人評論這劇:什麼都好,除了太真實。以及,像個紀錄片。

嗯,如果從「只敘述,不解答」的角度,確實是跟紀錄片做的一樣。

黃磊在劇中如是解釋「小別離」的意思:

人這一輩子,從生到死,就是一次跟世界的別離。不過為了讓你在死之前沒那麼害怕,它前面還會來幾次小別離,讓你先預習準備一下。

兒女長大要走了,你要跟他別離。父母漸漸衰老,也在跟你別離。你自己也不年輕了,要和自己的青春別離。

總之,你總得跟自己熟悉的,適應的,習慣的,喜歡的生活,通通都要別離一次。

在看CCTV9紀錄頻道的新片《回家過年》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要想起這段話。

《回家過年》

出品:CCTV9紀錄頻道

時長:25分鐘*10集

總導演:張旭

首播:CCTV9,2017年2月11日

十集紀錄片,講了十個不同的「回家過年」的形態,有機車隊返鄉的,有快遞員的故事,有和奶奶過年的溫柔,有等待二胎誕生的忙亂,等等。

明明每個故事裡都在講團圓,然而我看到的卻都是一個個的小別離。

最貼合這種心情的是第三集《沙縣一家人》。

順便說,這部紀錄片其實根本也是一部過年版的《舌尖上的》啊,從第一集開始,灌臘腸,烤豬蹄,蒸板鴨,荔枝肉,每晚十點準時上線「放毒」。(友情提示,看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準備點零食在手邊。)

當然這很寫實,畢竟回家,吃就是最重要的部分。雖然人們最初離開家,是為了去遠方,但最終去遠方卻是為了再次回家,回到餐桌前。

父母很少會主動開口說「我想你」,他們大多隻會說「吃了嗎?」更不會說什麼「我愛你」,他們還是只會說「多吃點」。

《沙縣一家人》這集的故事是,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十來年的沙縣一家四口,為著正在上國中的大女兒以後聯考方便,決定讓大女兒轉回老家上學,媽媽也會帶著小女兒一起回去照顧她,過完年就只有爸爸一個人還會回北京繼續工作。

所以,他們這一次回去就是和北京的告別,團圓的同時也意味著別離。

十來歲的女孩對這個決定基本很平靜,班上的同學大多跟她情況相似,之前也陸續有不少人已經轉走了。

她平靜地跟爸爸去買年貨,練習古箏,陪妹妹玩,討論回去要住哪個房間,給同學送鹿晗的海報,以及給自己喜歡的同學一一寫信告別——不喜歡的那些就不寫了,反正他們不記得自己了也無所謂。

然後就是繁雜地打包過程,只帶最急需的,用不上的東西最好就都丟了,最麻煩的是那個古箏。箏很大個,又容易碰壞。

爸爸於是跟她商量,過年要帶的東西多,要不就不拿箏了?

女孩忽然淚崩。

連周二這樣鐵石心腸的摩羯座,此處不免同悲。

(一邊因為看沙縣小吃看餓了啃著鴨脖子,一邊滿手滿嘴油地哽咽抽泣,場面也是尷尬。)

淚點猝不及防,又是毫無違和地感同身受。

我們都知道,片子里的女孩哭的不只是一張不能帶走的古箏,而是她不能帶走的朋友,必須離開的城市,即將改變的生活,不得不結束的童年。

也許她還不知道,但是我們已經知道,成長不可阻擋,別離不可阻擋,哭倒長城都不行。就像遺忘也不可阻擋,那些她此刻寫信告別的朋友們,很快就會有新朋友;寫在日記上隱晦的不舍和眼淚也終會忘記究竟是為了誰。

這些我們都知道,因為我們都面對過不同形式的告別,練習過各種姿勢的斷舍離,遺忘著,也被遺忘著。

坐在回老家的火車上,女孩像每一個離開時的少年一樣,在心裡信誓旦旦:「以後要考回北京來。」

很勵志的期許,很溫暖的願望。

但作為同樣信誓過的曾經少年,大人們也都知道,那有多難。

因為旁觀的我們都知道,儘管知道卻又什麼都不能做,無法改變,所以除了陪哭一場,你也只能再次重複嘟囔著那句話:「挺住意味著一切。」

《回家過年》這部紀錄片的視角最細膩的地方,是能關懷到其中的每一個角色,強勢的,弱勢的,被詬病的,被誤解的。

以往我們容易只從一方的視角去認知和評判一個事件。但家庭其實是由父母長輩和子女幼兒共同組成的,尤其是幼兒的視角,是常常被主流大眾所忽略的。

看日本電影《再見吧幼稚園》,我第一次深切認知到,小孩其實有他們的世界,也充滿恐懼感,怕被拋棄、怕被不需要,需要找自己的存在感。

但是我們大多時候卻總是很篤定:小孩子的悲傷沒有關係,因為他們總會忘記的;小孩子的幻想沒有關係,因為他們總會知道真相;小孩子的恐懼沒有關係,因為他們總會變成大人。

為什麼我們這麼篤定?因為我們已經是大人了。

第六集的主題是《二胎來了》。有點敏感的話題。

前面也說了,紀錄片大多時候的功能就是陳述,不解答,不批判。

片子跟要不要,該不該生二胎的討論沒什麼關係,這一集里就只是真實地還原了一個普通的北京「漂二代」家庭,因為第二個孩子的出世,因此過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春節。

這一集播出的時候,周二和周一被央視的節目組請去做了直播嘉賓,同步邊看片邊聊天。(人生中第一次同時上了央視和B站直播,不造該先為哪個撒花。)

為什麼找我們倆呢?當然因為我們好歹也是一對超大齡二胎,咳,作為過來人,可以分享一些兄弟姐妹如何相愛相殺的共生經驗。(其實是很想我們直接現場撕吧,可惜同學們太熱情,網路卡成鬼畜。)

老實說,作為一個深明大義的老二,我看這集的時候還是頗糾結的。

一時會代入二寶,想幫著他吐槽:喂喂,讓孕婦自己一個人去住院這樣真的好么。喂喂,大家也太平靜了吧,為什麼不期待一下啊,我們也很想被期待的啊。

But,看到父母都不身邊的大寶,一個人在家趴在遊戲墊上,安靜地思考人生的時候,我又忍不住偏向了他。乃至可以一秒代入,當大人們欣喜地向他展示手機里二寶的照片時,他那淡淡的一瞥,隨即默默轉身離開的小背影。

是不是跟我一樣想起了那段流傳甚廣,已經不知道到底是誰說的雞湯:

人會長大三次,第一次就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第二次是在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儘力爭取的時候。

每一個家有二胎的小孩,可能這個長大的第一階段都來得比一般人更早一點。

然而就像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所說,人生是流動的,人是變化的。

如果你20年前問我,有兄弟姐妹是種什麼體驗?

我可能會說:麻煩媽媽能給我生個哥哥嗎?(周一應該更想說這句吧)

如果十年前問我的話,我大概會表示:知道什麼是「別人家的孩子」吧?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24小時都在自己家的感覺。

but現在,務實地說,其實還不錯,過年會多一個人給你發紅包。

做直播的時候,有網友替片中的父母操心,尚未做好一個孩子的父母,能帶好兩個孩子么?甚至這對年輕父母自己對此也頗焦慮。

韓劇《請回答1988》里有一個故事我非常喜歡,裡面有一個父親,他有三個小孩,夾在中間兩邊不討好的二女兒就總是被忽略,連家裡煤氣漏了,逃命的時候,都會忘記把她背出來。

有一天這個懂事的二女兒終於爆發了,哭著問父親:為什麼我這樣努力、努力不讓你們操心,但就得不到你們的關注呢?

父親默默想了會,非常誠懇地回答她:因為我也是第一次做父親啊,我從來沒做過,我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一個好的父親,我也是在你們身上學。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學校教過你怎麼做一個好父親、好母親,也沒有人教過你怎麼做個好子女。很多時候我們說父母子女理所應當怎樣怎樣,不過都是外界硬加的標籤,也未必就是最好的,最適合你的。

做父母,做子女,都是一生的課題。

我問周一,要不你再專業地說一下,這部紀錄片怎麼樣?

周一說:很難得,打動了你,還不讓人煩。沒有過度的煽情,沒有人為的拔高,沒有輕易的站隊。剋制,是一部紀錄片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回家過年》用低調的方式提醒我們:過年,不僅僅是熱鬧;紀錄片,不僅僅是家國天下。

過了初一等十五,過了正月好開工。《回家過年》讓我們的這個春節又延長了10天,它是熱騰騰端上來的,是還沒來得及變成回憶的記憶,像剛剛吃過的那餐年夜飯,回味還在舌尖。這樣的紀錄片考驗攝製的速度,更考驗紀錄者的敏銳。也就是這樣的紀錄片告訴我們:每一個今天,都會成為明天的歷史。所以,且讓我們珍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