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之所以平庸,是因為懂得太多

你之所以平庸,是因為懂得太多

1

你一定跟我一樣,說過這樣的氣話:

「我都告訴你多少遍了,你怎麼就記不住?」

「這麼簡單的道理,你怎麼一直都不明白?」

「連這個都不懂,讀書讀到狗肚子里去了!」

……

當然,你對自己也不住地失望,罵過自己一次又一次:

「二月不減肥,三月徒傷悲……可我怎麼就是減不下去。」

「說好的要學習,怎麼又去玩手機了?」

「一定要忍,一定要忍,一定要忍……尼瑪XXX」

……

以上這些場景,都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知道了一個道理,但是沒有做到,於是才發生了接下來的事。

如同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道理大家都懂,呵呵呵。

可是做到很難,對不對?

這時,你會不會覺得我是想寫一篇,關於如何行動的文章?NO,NO,NO,那些我已經寫過了。

這一次,當然要寫一篇不一樣的。

2

我們常常認為,懂得越多,對自己人生的見識、閱歷,幫助就越大。

事實上,確實如此。不然的話,大家都讀書、旅行、經歷幹嘛。但其實也不然,當你的大腦里堆了一本又一本書,走過一個又一個景點,你懂得越多時,反而成了一種巨大的傷害。

害從何來?

疑惑的話,你可以參一參。

有一天,雲門大師到了江州,陳尚書請雲門大師吃齋。陳尚書有學問,佛學禪學很通,見到雲門大師就問:「儒家的學問,世間的學問,佛經三藏十二分教我都不問你,那是研究儒家、佛學的大師們的事,讓講經法師去弄。我只問你,參禪的人要明心見性,到處參學,你對這件事怎麼看?」

雲問不回答他,問他:「這個問題,你問過多少人?」

陳尚書說:「我現在請教你。」

雲門說:「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

意思是說,我不回答你的問題,我就是想問你,《大藏經》每個經典都講些什麼?

陳尚書回答說:「黃卷赤軸。」

就是說,裝潢得很漂亮的玩意。

雲門繼續問:「這個是文字語言,作么生是教意?」

陳尚書被問得沒辦法了,把行話說出來了:「口欲談而辭喪,心欲緣而虛忘。」

就是說,佛法沒有語言文字可談,能談的都不是佛法。陳尚書這句話很高明,看上去像開悟的人。

雲門聽完,說:「口欲談而辭喪,為對有言;心欲緣而虛忘,為對妄想,作么生是教意?」

雲門的意思是說,你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問你什麼是教意?佛經究竟講了些什麼?

陳尚書不說話了。

然後雲門就問他是不是研究《法華經》,並把經中的一句「一切治生產生,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找出來,繼續問他:「且道非非想天有幾人退位?」

超過色界有一個非非想天,非非想天的天人有幾個退位?如果一切世法與佛法不相違背,那為什麼又要打坐呢?為什麼還要修戒定慧呢?非非想天有幾個人願意降到人間來呢?

尚書答不上來,雲問訓他說:「尚書且莫草草。三經五論,師僧拋卻,特人叢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書又爭得會?」

意思是,佛法不是這麼簡單滴,你不要認為自己多高明。佛學講得天花亂墜,和尚們都會。他們認為自己沒開悟,因為不研究佛學,把教理拋掉,跑到叢林里去參禪,但是一點影子都參不到。

尚書你覺得自己開悟了,其實還差得遠呢。

被雲門這麼一罵,尚書跪下來,說:「某人罪過罪過。」

3

事實上,我們人也會犯這兩種錯誤。

第一種,就是背書,像尚書這樣的人。認為會背了,就等於知道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心物一元……

講起來頭頭是道,可這些到底是個什麼?誰又能懂呢?

在群里,在朋友圈,在QQ空間,多少背教理的?這種會背就以為懂,會害了你。

第二種,想要成功,於是就去幹了。但對於怎麼干,如何干,能否幹得成……種種原因不去管,反正我去干就對了。成了在天命,不成反正我努力了。

這也是一種「道理上的明白」。就是,我認為我應該如何如何。殊不知,這個「道理上的明白」,也會害了你。

我們讀了那麼多書,做了那麼多事,還不是書是書,我是我?我們做了那麼多事,從事中又明白了多少?

事是事,我是我!

明明喜歡錢,也知道得努力,可是身體懶啊,怎麼辦?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恨鐵不成鋼的罵聲:「這麼簡單的道理,你怎麼一點都不明白?」

當然明白,只是我先舒服了再說。

也知道四大皆空,可是空不掉的啊,老子要吃飯,餓啊!先吃飽再說。

所以,懂得越多,就以為自己知道得越多,凡事講起來頭頭是道,就越容易滋生自以為是,傲慢的毛病。

我偶爾在群里瞄幾天聊天的,沒有一個不傲慢的,都是站在一個高度,俯視眾凡夫的感覺,似乎他要上天。

這不是目光短淺么!

4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接下來,再參一個故事吧!

南北宋時代,有位叫圓悟勤的禪師。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禪師,學問好、修持好、樣樣好。他家世儒宗,讀四書五經,孔孟為教,世間的學問幾乎無所不知。

小時候,有一次去一個廟裡玩,看到了一本佛經,有一種「三複悵然,如獲舊物」的感覺。他想,自己的前世一定是個和尚,便求家裡允許他出家。

圓悟勤禪師出家后,跟著一個法師學教理,佛學的道理通透極了。這時,他生了一場大病,病得快要死了。那時,他想的是,我還沒有成道,我不能死,所以又蹦回來了。

活過來以後,他覺得學教理沒什麼用,必須要修持。然後便辭了法師,四處拜師。

結果,就遇到了真覺勝禪師,這是一位悟了道的禪師。等圓悟勤去看他時,他正在生病,膀子生了瘡,都潰爛了,很痛苦。

圓悟勤指著流出來的血說:「此曹溪一滴法乳。」意思是,你都了道了,應該了生死,結果還生大瘡,髒兮兮的,很懷疑。

他就問,師父!佛法是這樣的嗎?

真覺勝禪師不理他。圓悟勤找不到道理來,只好走了。

後來,他又遇到了一位老師,叫晦堂禪師。晦堂禪師說他將來一定能悟道,很厲害的人。圓悟勤聽了很高興,結果狂傲起來。

後來到了五祖廟,住持是五祖演,與其他禪師相比很年輕。圓悟勤便把自己生平所學的佛學,用功的境界,與五祖演討論。不過,五祖演卻未許可過他一句。

圓悟勤很生氣,大罵五祖演。五祖演說:你罵也沒用,你還必須得再生一次大病,寒熱交侵,前路黑茫茫的時候,你就知道我說的是對的了。

圓悟勤走了。後來,果然生病了。他把生平所學的佛學、道理都拿出來了,又把平常用功的境界、氣脈都用上了,可還是無法抵抗病痛,更抵抗不了生死。這一下他哭了,發了願:如果我不死,我要立刻回到五祖演那裡去。

後來病好了,才正式用功參禪悟道。

5

遭遇過貧窮,對金錢的理解絕對比他人更深刻;得過大病,對身體的健康比他人更加重視;在人品道德上碰過釘子,才更加註意自己的言行……

如同圓悟勤禪師,非得大病一場,才能真正懂得一個道理,要踏實用功,把佛法,長到骨頭裡,生到肉里。

無論在工作、生活、婚姻、做人等方方面面,都如同修道一步一個腳印往上修的。多少道理,都要落到自己身上,這時你才能上升一個階梯。

你與自己的情緒較勁,慢慢修,情緒就會傷害不到你;你與工作較勁,認真踏實地一步一步去學,慢慢你就能越來越得心應手。

不過有一個問題,我們生活中每一天都極為平淡,不一定要經歷什麼大坎坷,豈不是永遠都不會大徹大悟了嗎?

也不是,還有一種辦法。

就是第一個故事中,雲門用的方法:不告訴你道理,用一個又一個問題啟發你!

為什麼要參話頭?難道像老師講課那樣,讓我們划重點,背知識不是更好嗎?

要知道,背再多,那是老師的。你不開悟,只講道理依然不是你的。圓悟勤多會講道理,陳尚書多會講道理?可是沒用,不開悟,就與你無關。

你只有自己去參去悟,最終才能往上升一級。

禪師們知道,告訴徒弟道理,等於害了他。於是,他們會用各種方式方法,讓徒弟去悟,去想,去思……

所以,你以為明白的道理,其實未必真正的明白。

6

很多人研究《道德經》,背了又背,但道德經依然是老子的,很多人連門兒都沒找到。你即使把《論語》翻上千萬遍,還是成不了聖人。

背是沒有用的。如果不能用經歷去感悟,就要學會去參,然後觀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去判斷與學來的知識到底通不通。

記住,不要輕易給自己一個答案,那離真正的道理相差很遠。

所以,教育子女時,不要告訴他,要好好讀書,要好好學習,要好好地愛護自己……他懂了道理,不會去做的。

你可以像個禪師一樣,去啟發他,讓他自己去參。他悟了,就自己乖乖去讀書了。

這樣一說,可能覺得不得法,好像很難。孩子一玩手機,脾氣上一來,還是一通教育。

當然難,所以才要去參,要一點一點來。

再難,只要去參,總能上一個台階,但是如果不參,可能一生永遠停留在……

你懂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