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們為什麼要讀王小波?

我們為什麼要讀文學?這似乎是一個不言自明的話題。作家龍應台曾把文學比作湖面上白楊樹的倒影,這個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樹榦,但微風吹起時、夜裡月光浮動時,倒影會呈現出意想不到的美感。這種不同的觀感,也像是文學帶給人們的美妙體驗。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對微博、微信的過度依賴,使得人們獲取的信息越發碎片、同質,文學似乎在慢慢被遺忘。

美國著名批評家J.希利斯·米勒在他的小書《文學死了嗎》中,談到在數字化、快餐化時代里,文學消失的危機感,快速更迭的新聞媒體傳播慢慢擠佔了原本文學的空間,使得文學越發邊緣化。

於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靜靜坐下,讀一本書,已經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讀書是個孤獨的行為,它可以培養與自己獨處的能力。閱讀好的作品,是一次與自己、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也是一個洞悉自我、觀察世界的方式。卡爾維諾在我們《為什麼讀經典》中說:「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麼自己以遺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象力打下印記,要麼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

不管以何種方式,文學可以喚起一代人的記憶。在過去的90年代里,王小波作為一個時代里特立獨行的存在,通過直白坦蕩的文字,極端舒展的生命,讓我們看見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

在即將到來的王小波逝世20周年紀念日里,《三聯生活周刊》旗下新媒體品牌「松果生活」以「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為主題舉辦「LIFE+生活家演講」,邀請王小波的妻子、社會學家李銀河,作家梁鴻、文學研究學者楊早以及劇作者李靜,在他離開20年之後,一起回顧那個匆匆而逝的90年代,談談文學之於生活、之於生命的意義。魯豫作為活動主持人,將帶領觀眾與演講嘉賓一起共同重溫王小波的熱度。

王小波與逝去的90年代

李銀河

社會學家、性學者

為什麼要讀文學

我現在每天的生活就是三段論,上午寫作,下午讀書,晚上看電影,把時間分成三段。最近有在看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書上都畫滿了,我一般來說有點感觸的會畫一道做做記號,這本書上我簡直都畫滿了。

我也不是中文系畢業的,國中只上了一年就文化大革命了,那時候賦閑在家,全憑自己的喜好看書。就按照世界文學史所有的能找到的世界名著挨個看,從古希臘神話開始,特愛看。那個時候也就20歲左右,也沒有太深刻的理解力,但是你看了很多名著以後,對美的感知在慢慢發生變化了。

讀文學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基本的審美,知道什麼樣的東西是美的,什麼樣的東西是丑的;第二個是得到一種人生觀,你怎麼看待生活和世界,怎麼看社會和人性,都可以在讀世界名著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學到了。

王小波和90年代

我跟小波1988年以前都是在國外,回來就是90年代,在此之前很多文學不是純文學,帶有意識形態特徵,80年代的傷痕文學,是把意識形態反過來,後來王朔的東西也有點像把意識形態拆解了。從90年代開始,尤其王小波開始,有點純文學了。不在意識形態上說話,寫了一些永恆的主題,開始真正寫愛和人性的東西。

梁鴻

作家、學者

為什麼要讀文學

文學可能是人類心靈中最柔軟的部分,但也恰恰是這樣,這些柔軟的部分使得我們能夠去抵抗那些堅硬和殘酷的東西。文學通過對世界的描述,對於世界的內在反應,也賦予了生命某種意義,哪怕是最微小、最卑微的生命,讓我們意識到個體的重要。

另一方面,文學也是在建構一個世界,依靠情感、人性來建構,恰恰能與政治或者某些更大的東西形成某種張力。

人一生中總會讀很多書,總有一些好書讓你念念不忘。我記得十四五歲時,讀托爾斯泰的《戰爭和和平》,是在一個春天,當看到主人公躺在地上看藍天和白雲的描繪,突然在一剎那,我有一種永恆的感覺,對生命的珍惜,世界的美好、殘酷,特別清晰地感受到,好像整個世界流入到自己的心裏面。那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感覺。

王小波和90年代

90年代文學其實從整個來說是非常活躍的,從大的文學氛圍而言,體制剛剛開始鬆動,文學創作的樣態, 包括敘事、語言、世界觀,都是在晃動的,在這樣的晃動中可能會出現新的美學。像王小波,後來也是辭職變成了一個自由創作者,這種身份的變化在某種意義上具有某種象徵性,有一種獨立的思考的可能和空間。

楊早

文化學

為什麼要讀文學

文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與生俱來的一個東西,跟人的本能有關。一個人看到美麗的東西會讚歎,在悲傷的時候會咆哮,在哀慟的時候會哭泣,任何時候都會有表達的需要,這種表達的需要,如果一個人表達就無所謂,但是當人類組成社會以後,表達這個東西就會顯示出它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層次性。這個時候文學就這麼產生了。在人本能的表達中,文學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為什麼一般的人都覺得文學無用?像今年很火的詩詞大會,好多人突然聽到一些詞句,覺得特別美,就像隋煬帝說的,「雖不識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語」,天生的好言語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你可能自己說不出來。像這樣一個東西如果被表達出來了,你會馬上感覺到說,這個人替我表達了心中所想。本來我內心的感受是比較粗糙的,被語言給精緻化了,這種時候會感覺到極大的愉悅。

王小波和90年代

90年代其實是文學的一曲輓歌,可以稱為輓歌時代。我覺得王小波和汪曾祺的去世挺有輓歌意義的。基本上90年代之後,我們需要重新面對不一樣的文學,需要重建、發明文學,我們需要面對一個同樣叫文學,但是內涵可能已經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雖然很多作家還在寫作,但人們的閱讀,整個文學的生活,社會生活里的文學元素已經不一樣了。

李靜

劇作者、文學批評家

為什麼要讀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狄德羅有一句話說的是,悲傷使人更像人,那麼我套用這個句式,覺得文學會使人更像人。

沒有文學的話我們就只生活在當下,會被自我所局限,因為閱讀了文學,尤其是經典的、好的、偉大的、傑出的文學,它會使我們更超越當下,超越自我,會獲得更廣泛的視角去看待世界。文學使人獲得更多地同情他人,理解和愛,文學最重要的性質就是,它能感人、動人,它的情感性,它沒有什麼功利的功能。

王小波有一句話說,他說我總覺得文學應該制止這個社會更加無趣,它是一個有趣的、開放的空間,它制止人類變得無趣。

王小波和90年代

90年代文學是從80年代的理想主義高潮跌落下來的一個年代。和2000年之後相比,它是一個鏈接點,文學從80年代注重形式探索,轉向了更加世俗化、通俗化的過程。現在回看90年代文學,有一些個別的作家、作品是非常突出的,比如王小波是90年代文學名副其實的另類,他的文學創作風格、思想都是在當時主流文學之外的。

因為王小波的存在,使得90年代文學有非常值得留戀、輝煌的時刻。他的確在當時,屬於文壇外高手,這個稱呼也是喜歡王小波的文壇外的人給的一個命名,也說明了當時文壇的狀況。

演講場地: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

活動憑票入場

購票事宜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進入「松果生活」查詢

另外

把你對王小波的解讀發給我們

就有機會獲得贈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