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歷史上強盛至今八大姓氏, 人數、分佈和佔比, 您在其中嗎

大魚號 06-02 04:40

歷史上強盛至今八大姓氏,人數、分佈和佔比嚇你一跳,您在其中嗎?

歷史上有過很多顯赫一時的大姓,有的堅挺至今,有的卻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八大姓氏。

李姓

第一位,李姓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

《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歷代李姓名人2251名,佔總名人數的4.9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位;李姓的著名文學家占歷代文學家總數的5.3%,排在第二位;李姓的著名醫學家占歷代醫學家總數的4.13%,排在第四位;李姓的著名美術家占歷代美術家總數的4.73%,排在第三位。李姓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表現不凡。在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12個,從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為開始,李姓英才輩出。

李姓的起源還有一種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 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 李姓源於老姓。

從先秦歷史文獻來看,在老子之前,似無「李」姓之人及活動的記載,除傳說中的殷商人物李利貞(原姓理,后改姓李無信史證明)外,到春秋時代只有晉文公的法官李離。不過據專家考證,在《史記·循吏列傳》中記載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直至戰國初期魏文公時才出現的李悝之人,此名姓也有爭議或幾種寫法:「里克」,或訛作「李兌」、「季充」。所以有一種觀點,李姓是因「老子」之後而起、繼而流傳下來的。

古文字學家唐蘭就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迹。」 。郭沫若、馬敘倫等人同意此說。高亨從音韻學的角度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

李姓的名人實在太多,唐太宗李世民,詩仙李白,醫聖李時珍等都是李姓的代表人物。

今天的李姓集中分佈在河北、四川、河南等省份,同時還是世界範圍內的第一大姓,總數早已超過一億人。

王姓

第二位,王姓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2014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1%。東部地區佔了王姓總人口的38.3%,中部佔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佔了王姓人口23.5%,東北佔了王姓人口的12.2%。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

《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王姓歷代名人2360名,佔總名人數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學家占歷代文學家總數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醫學家占歷代醫學家總數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術家占歷代美術家總數的5.89%,排在第一位。

當代王姓的人口已達到9468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1%。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佔王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佈於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陝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而北方區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東部為高密度的王姓地區。西部為低密度的王姓區。王姓分佈很廣,但很不均衡。王姓在人群中分佈在王姓在東北、內蒙古大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海南大部,王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達到16%,其覆蓋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9%,大約54%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長江以北其他地區、青海東部、新疆北部、雲貴川、廣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見的區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佈比例為4.4--8.8%,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6.3%,大約36%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

據資料顯示,目前王姓是第一大姓,但是王姓在分佈不太均衡,東部和中部的王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王姓人口的65%。

王姓始祖王子喬,在歷史上還出過一位皇帝王莽。

張姓

第三位,張姓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王朝。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占人口總數的6.83%。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綳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佔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佈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劉姓

第四位,劉姓

漢朝國姓,北方第二大姓。歷史上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蜀漢劉備都是漢朝有作為的皇帝,也是劉姓的代表人物。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劉姓建立了西漢、後漢、南漢等政權。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劉姓人口由近400萬激增到6456萬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劉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江西、山東、河北五省,人口約佔劉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佈於湖南、遼寧、湖北、黑龍江和安徽,這五省的劉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劉姓總人口的10%,為劉姓並列第一大省,分別占省總人口的5.5%和6%。全國形成了華北、四川、華中、東北四大塊劉姓人口聚集地區。在近600年期間,劉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劉姓人群也大批向東北地區移民。

2013年4月15日,新華社電文公布了姓氏人數排行榜,劉姓人口有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

劉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東北、渤海灣、四川東南,每平方公里的劉姓人口達到14人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25人以上。劉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示:密度最高的(1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4.7%,劉姓人口大約2718萬;10.5—14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l0.5%,劉姓人口大約1143萬;3.5—l0.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5.3%。劉姓人口大約2273萬;不足3.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9.5%,劉姓人口大約322萬。

劉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劉姓在北方和中原地區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劉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遼吉黑大部、內蒙古東部、河北、山東西北、新疆喀什地區,劉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2.1%;在青海以東、浙江以西的大批南北地區,劉姓分佈頻率在4.2%—7%,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8.6%;在浙江、江蘇南部、福建大部、台灣、廣東中部、海南南部、雲南西南、四川西端、青海東部、新疆西地區,劉姓分佈頻率在1.4%—4.2%,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1.5%;在其他地區,劉姓分佈頻率不足1.4%,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7.8%。

陳姓

第五位,陳姓

始祖陳胡公,是上古聖王舜帝之後。這個姓氏跟前幾個還不一樣,雖然論人口只能排名第五,但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陳姓的後人甚至在越南、新加坡等地建立過政權,實在讓人佩服!近現代的陳氏名人有革命戰士陳獨秀,新十大將軍之一的陳賡,數學家陳景潤等。

陳氏源於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

在,陳姓是大姓,七千萬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潁川衍派約5000萬;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陳姓是全球華人、韓國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蘇省、香港、澳門以及台灣、新加坡 馬來西亞都是第一大姓。姓氏密度圖冊中,陳姓分佈與閩海民系的分佈範圍極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廣東沿海皆極高密度,呈極深紅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長三角呈次深紅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間,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區極少分佈。南方地區陳姓位居第一大姓,則在北方地區位居第七大姓,超過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大約5.1左右。全球約達9800多萬之眾。

陳氏主要分佈在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灣省和廣東兩省,陳氏約佔當地人口的10%以上。

楊姓

第六位,楊姓

這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說到這個楊國大家可能不熟悉,這裡就是今天的山西洪洞縣,明初大移民的始發站,代表人物有戰國思想家楊朱,東漢文學家楊震。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雲港雲合山),「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當代,楊姓總人口已超過4000萬,為全國6大姓之一,約佔全國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雲南三省,大約佔楊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佈於山東、湖北、湖南、貴州、河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為當代楊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湘、豫冀魯鄂兩塊楊姓聚集區。在人群中,分佈在雲貴、四川大部、重慶南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楊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達13%,佔了國土面積的13.6%,居住了大約23%的楊姓人口。在晉冀豫、京津、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北端、內蒙古中部和東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廣西中部,楊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27.3%,居住了大約34%的楊姓人口。

趙姓

第七位,趙姓

宋朝國姓,《百家姓》第一位,如今也是北方大姓。

縱觀宋朝,除了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也沒有值得讚頌的皇帝了,不過宋朝的經濟文化還是比較發達,唐宋八大家宋朝佔了六位,大儒朱熹等也是來自宋朝。

2008年,趙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7.5人以上,有的地區達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6人以上。趙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6.9%,趙姓人口大約1176萬;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

土面積的13.7%,趙姓人口大約704萬;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6.8%,趙姓人口大約715萬;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2.6%,趙姓人口大約153萬。趙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趙姓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沿黃河流域的省區是趙姓分佈的主要地區。趙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河北、冀魯大部、山西、陝甘寧大部、內蒙古中部,趙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5%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1.8%;在沿魯、蘇、皖、豫、鄂、陝至四川北部一條寬百餘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雲南西南、沿川、青、甘、寧至內蒙古一條寬120公里的地段,東北地區,趙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2.4%—3.2%,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在皖蘇南部、浙江、贛閩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貴州、四川東南、雲南東部、青海東部、甘肅中部、新疆西北,趙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8%—2.4%,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8.4%;在其他地區,趙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8%,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7.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區佔了16%。

黃姓

第八位,黃姓

祝融之子陸終為得姓始祖。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廣東、四川、湖南、廣西、江西、湖北、福建等地,這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國被楚國所滅后,族人就開始南遷了。

黃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吳回(祝融)之子陸終為得姓始祖。

黃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黃姓人口約有2700萬,約佔全國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黃姓排名從第8位升為第7位。

黃姓起源於北方,后遷至中原地區並建立黃國。黃國被楚國所滅后,部分族人開始南遷。兩宋之後,黃姓廣布到湖北、陝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當代,黃姓人口主要分佈於廣東、四川、湖南、廣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蘇等地。

當代,黃姓人口近27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2%,排在第7位。廣東為黃姓人口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19.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四川、湖南三省,大約佔黃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佈於廣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蘇,這五省又集中了28%。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以北少黃姓、以南多黃姓的分佈局面。長江以南,尤以珠江三角洲為黃姓高聚集區。其次,四川東南部,湖南東部和江西南部形成兩大塊次高密度的黃姓區。 在近600年期間,黃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有一定的回遷,向西和南部地區的回遷十分強勁,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當代黃姓人口分布頻率,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廣東東部、福建西部、廣東中部、湖南東部、江西南部、四川東南,每平方公里的黃姓人口達到8.7人以上,占國土面積的5.7%,大約有567萬人;在廣西、廣東、湖南南部、台灣、江西南部、福建南部、貴州東南、新疆喀什地區,黃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4.2%以上,在廣西的桂林和欽州地區、廣東的雷州半島的比例高達8.4%以上,總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11.6%;四川、雲南東部、貴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北、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陝甘寧大部,黃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4.2%,總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22.6%;其他北方和西北廣大地區,黃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以下,總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65.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6%。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