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契丹親戚——奚人發明我國拉弦樂器二胡

東晉建元二年(344),鮮卑慕容部北攻宇文部,宇文部部族四散,宇文部有一旁支後來在南北朝時期發展成庫莫奚族,該族於隋朝以後被稱為奚族。宇文部還有一旁支也在南北朝時發展成一個在後世頗具影響力的部族,即契丹民族。

奚與契丹語言相通、文化和生活習俗相近,是同族異部的兄弟關係。「契丹與奚言語相通,實一國也」

遼國有兩大國族,一為契丹,一為奚,奚族多散布中京地區。契丹與奚族通婚,阿保機對奚王和貴族賜蕭姓,世代結盟聯姻,守望相助。

「二胡」在國人心中的分量,就如同小提琴在歐洲人心中的地位一樣。但是,「二胡」卻不是中原文化的產物,它出自北方古老少數民族庫莫奚。「二胡」在隋唐時期被稱作「奚琴」,也叫胡琴,是最早出現的拉弦樂器。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是北方的民間樂器。一般認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凄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唐朝便出現胡琴一詞,當時將西方、北方各民族稱為胡人,胡琴為西方、北方民族傳入樂器的通稱。至元朝之後,明清時期,胡琴成為擦弦樂器的通稱。

早在秦時就有一種叫「弦鞀(讀táo)」的樂器出現。它的形狀是:直柄,圓形音箱上兩面蒙皮,用手彈。到唐朝時,奚族開始崛起,並對原有的「弦鞀」樂器進行了改良,這就是「奚琴」的出現。但是,在唐朝時這種樂器只是作為一種民間樂器存在,在正規的樂隊演奏中沒有見到被使用。北宋陳暘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而非夏變夷之意也。」瀋陽師範大學戲劇藝術學院副教授潘曉紅說,根據《樂書》所繪圖看,「奚琴」琴筒成扁圓形,跟鞀鼓形狀很像,有竹桿、二弦、無千斤,琴軸的設置與現代的琴軸設置相反。在唐朝,胡琴一名並沒有出現在官方文獻記載中,卻屢屢出現在詩詞雜文之中。胡琴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人岑參的詩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可見,胡琴與琵琶、羌笛並列為當時的三種樂器,這裡的胡琴是琵琶之外的胡人樂器。劉禹錫《和楊師皋給事傷小姬英英》中寫道:「見學胡琴見成藝,今朝追思幾傷情;捻弦花下呈新曲,放撥燈火謝改名。」這裡對胡琴的演奏方式進行了描述,用「捻弦」、「放撥」的技法,「這也顯示出胡琴是一種彈弦樂器。」潘曉紅說。金代以後,再不見歷史上有奚人活動的記載。 「奚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胡琴聲」。宋代歐陽修在詩中記載了「奚琴」的這段歷史:「奚琴本出奚人樂,奚虜彈之雙淚落。」在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也有相關記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宋代音樂理論書籍《樂書》也有關於「奚琴」的記載:「奚琴,本胡樂也;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而非夏變夷之意也。」進入元代,胡琴又進行了改進,琴筒用蟒皮蒙面,蟒皮因特殊的組織構成,具有強度大、受氣候影響小、色澤鮮明等特點。到了明代,胡琴又有所發展,在《麟堂秋宴圖》中,琴弦上已出現了「千斤」。明代以來,胡琴類的樂器種類繁多,隨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的蓬勃發展,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在1000多年的演變進程中,胡琴已由單一樂器種類分化為幾十種,常見的有二胡、京胡、板胡、高胡、墜胡等。胡琴這種具有東方神韻的樂器,深深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吟誦著每個歷史時代的旋律。在長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原來弓弦中的竹片換成了馬尾,使琴聲更加悠揚,但馬尾的保留,還能隱約可見原來北方游牧民族的烙印。

作者蒼穹雪歌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