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艾滋病的來源,你知道多少?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目前全球有4000萬人受艾滋病病毒感染,每年有500萬人發病。僅去年一年全世界有300萬人因艾滋病而死亡。它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然而,迄今人們對艾滋病的了解還不是很多,雖然科學家在上世紀50年代末就發現了艾滋病毒,但直到現在連對它從何而來都還一直沒有定論。

有關艾滋病毒來源的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它最初源於位於民主剛果基桑加尼附近的一種黑猩猩。這種黑猩猩體內有艾滋病毒,而人們在製造小兒麻痹症疫苗時,曾用到過這種黑猩猩的器官,從而使艾滋病毒通過疫苗傳染給了人體。

雖然只是一種假說,但它卻引發了人們對小兒麻痹症疫苗的恐慌,並使世界衛生組織推廣小兒麻痹症疫苗更加困難。在奈及利亞,有幾個小兒麻痹症最多的省竟然因此禁用小兒麻痹症疫苗。

而《自然》雜誌上的這篇文章則認為,雖然在民主剛果基桑加尼附近的黑猩猩中確實流行著一種猴免疫缺陷病毒,而那種病毒和所有形式的艾滋病病毒都相差甚遠,從而直接證明了艾滋病病毒不可能是基桑加尼附近黑猩猩體內的猴免疫缺陷病毒通過小兒麻痹症疫苗傳染給人類的。

雖然從內容上來看,這篇由多國科學家完成的關於人類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艾滋病問題的文章,並沒有突破性的理論進展,但能發表在全球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自然》雜誌上,還是證明它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不過這裡介紹的,主要的還不是這篇文章的學術價值,而是這篇文章的結論是怎樣得來的。在這篇文章的背後,有一個科學家為追求真理而不怕困難、勇於獻身的故事,看了這個故事,人們也許會更加理解,「追求真理的過程有時比真理本身還要珍貴」這句名言的真正含義。

藍色蝴蝶分隔線

事情還要從1997年說起。當時,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沃羅貝博士獲得了英國羅德學者獎,進入了牛津大學進修。在這裡他遇到了60歲的高級進化生物學家漢密爾頓博士,二人都對艾滋病病毒的起源感興趣,於是就決定到非洲進行實地考察,來研究艾滋病病毒是否真正來自基桑加尼附近的黑猩猩。

為了壯大力量,沃羅貝博士還邀請了他的朋友,同樣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喬伊加入他們的隊伍。經過一番準備,2000年,三人來到了民主剛果。他們的計劃是通過採集基桑加尼附近的黑猩猩的糞便和尿樣,來確定這種黑猩猩攜帶的是哪種病毒。

當時的民主剛果正處在戰亂之中,但混亂的局面並沒有嚇退三位科學家。他們從當地雇傭了幾位嚮導和獵人,就向基桑加尼附近的叢林出發了。

不久他們就發現,自然的挑戰比戰亂更可怕。

考察剛開始不久,一天,沃羅貝博士在叢林里穿行時,手掌突然被棕櫚掌上的刺扎了一下,當時還沒有在意,但不久傷口開始化膿,感染逐漸加重,沃羅貝不得不在一名嚮導的陪同下撤退,並找醫院接受治療。他們在叢林里整整走了一天,才找到一條路。終於到達一個診所,當時,沃羅貝已經高燒40多攝氏度,經檢查得上了血毒症,不得不留在醫院進行觀察治療。

就在沃羅貝留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漢密爾頓和喬伊也在叢林里陷入了困境,他們陷入了蚊子和軍蟻的包圍之中。身長2.5厘米的軍蟻令人望而生畏,而當它們成群結隊的過來時更令人膽戰心驚。有一次成千上萬隻軍蟻侵入了他們的宿營之地,他們只能靠在周圍燒上一圈火才得以擊退它們的進攻。

軍蟻雖然可怕,而蚊子更令他們防不勝防。更嚴重的是,這些蚊子身上還帶著瘧原蟲。漢密爾頓和喬伊都沒有逃過這一劫。63歲的漢密爾頓考察還沒有結束就已經瘧疾發作,回到英國后不久就因為併發症而去世。而相對來說年輕的喬伊要幸運一些,幾個月後他因為瘧疾發起了高燒,但時間不長就康復了。

採集樣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黑猩猩晚上一般在樹上睡覺,他們就需要找到黑猩猩晚上睡覺的地方,然後就在那旁邊宿營。等到第二天早上黑猩猩的排泄物從樹上掉落時,他們才能把這些排泄物封存帶回。不過相對於需要應付的其它挑戰,他們覺得採集樣本幾乎是最容易的事情了。

雖然經歷了這麼多困難,而等他們返回並對樣本進行分析后,卻發現樣本數量不太夠,得不出確切的結論。不得已,沃羅貝博士只有重返非洲,不過這一次他卻幸運多了,遠沒有第一次那樣困難。

通過對樣本進行分析,沃羅貝博士和同事後發現那些黑猩猩體內確實存在一種以前不知道的病毒,他們把這種病毒叫做猴免疫缺陷病毒。他們繪製了這種病毒的基因圖譜后發現,這種病毒和艾滋病毒相差甚遠,它只是艾滋病毒的一個遠親,並不能轉化成艾滋病毒。

經過生死的考驗並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沃羅貝博士和同事們終於為小兒麻痹症疫苗平了反。這也許會幫助人們消除對小兒麻痹症的誤解和恐慌,但我們仍對艾滋病毒來自何方不太了解,仍然沒有對付治癒和消除艾滋病的有效方法,我們需要做的事仍然很多。

從1983年發現首例人類艾滋病以來,研究艾滋病的科學家一直有一個不解之謎,這就是人類的艾滋病是如何由猴子傳來的。在此之前,人類並不發生這種人體免疫能力減退的病症,它只是在人類的近親猴子身上出現。據說,最初患上艾滋病的那個人是由於吃了患艾滋病的猴子的肉而染病的。在非洲,猴子肉是食物。一項大規模調查表明,西非國家喀麥隆市場上出售的猴子和類人猿肉中,有相當一部分帶有與人類艾滋病病毒相似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這意味著食用野生靈長動物可能有染上艾滋病的危險。

法國和喀麥隆等國的科學家調查了788隻於1999年至2000年間從熱帶雨林中被獵捕的野生猴子和猿,其中大部分被人當作肉類吃掉,少部分則被當作寵物飼養。血清分析表明,有131隻猴子和猿的血樣與艾滋病病毒抗原產生強烈反應,佔16.6%;另有34隻呈較微弱的反應。這是它們身上帶有SIV的徵兆,而且SIV的種類也多種多樣。研究人員懷疑,這種情況在整個熱帶非洲的野生動物肉類市場上可能非常普遍。許多艾滋病的研究人員認為,在20世紀上半葉某個時候,艾滋病毒從黑猩猩跳到人類身上。他們認為,當類人猿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的猿猴版本)進入在西非或者中非獵獸者的傷口時,人類便首次感染該病毒。

然而,吃猴可能患艾滋病這個理論也不完整,其中一個問題是,既然艾滋病是體液傳染的病,因吃病猴子肉而感染到人似乎不是直接途徑。據《新科學家》周刊的一則文章指出,德國的科學家認為,廄蟄蠅可能要對艾滋病毒入侵人類負責。最近,德國三名教授在德國《自然科學》雜誌著文指出,艾滋病最初由猴子傳到人身上是由一種名叫廄蟄蠅的昆蟲引起的。這種飛蠅先是叮咬了患艾滋病的猴子,吸入有艾滋病病毒的血,然後又叮咬了人,從而使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以致發生艾滋病。這三名教授中的兩名在1992年就提出了這個理論,但是所寫的論文被《自然科學》雜誌拒絕,沒有發表。這兩位教授一位是波恩大學的動物學家維爾納·克羅夫,另一位是弗賴堡大學的病毒專家格爾哈德·布蘭德。這次,他們與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德國科學家曼弗雷德·埃根一起進行實驗,將帶有艾滋病病毒的血給飛蠅吃,然後查看在飛蠅前腸中的血,發現在這裡艾滋病病毒經受住了消化道中酶的作用,絲毫沒有變化,依然有感染能力。同時他們也證明,在叮咬動物中,這種飛蠅總是先要吐出一些在其前腸中的血到受害者的血液中,由此他們得出上述結論。

藍色蝴蝶分隔線

不過,從科學角度,他們的實驗結果還不能算是直接證據。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黑猩猩為什麼不會患上艾滋病?據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報道,科研人員發現,人類和黑猩猩從遺傳學方面來說幾乎相同,但兩者間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大腦,他們認為這種差異有可能幫助科學家解釋某些疾病只會影響人類,而不會波及到靈長類動物的原因。由德國、荷蘭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科研小組目前正在研究黑猩猩與人類為何在身體和智力方面差別很大,但卻在基因結構上近99%的地方都完全相同。科研人員認為,主要是基因表達和基因數量,而不是基因結構將人類和黑猩猩區別開來。知道了兩個物種間的差異之後,他們就有可能了解更多有關黑猩猩為什麼不會患上艾滋病、阿耳茨海默氏病、癌症和瘧疾等遺傳疾病的原由。加州大學一位科研人員說:「我們發現人類和黑猩猩間的不同遠比人們原先想像的複雜和有意義。許多人都談到了這種不同,但他們將事情過分簡單化了。人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器官,此次研究驗證了這一點。」

那麼,艾滋病的傳染的幾率有多少呢?「艾滋病有3種傳播途徑」現在成了國小生都知道的常識,可說到這3種途徑的傳播幾率有多少,大部分人就搞不懂了。艾滋病主要是通過3種傳播途徑傳染給他人的,即:血液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如果一個正常人輸進了HIV(艾滋病病毒)陽性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其感染的幾率是95%,而一個HIV陽性感染者或已經發病的病人與一個正常人發生性關係的感染幾率和性別有一定關係,男傳給女的幾率是0.2%,女傳給男的幾率是0.1%,男傳男的幾率要比以上兩種方式大得多。

如果母親是一個HIV陽性或艾滋病的病人,其感染給胎兒的幾率是25%,但是如果母親經過AZT的抗病毒治療,其胎兒的感染幾率下降到8%;經過聯合療法(雞尾酒療法)治療,其胎兒的感染幾率可能下降為2%。艾滋病病毒是一種十分脆弱的病毒,它對熱和乾燥十分敏感。在乾燥的環境中,艾滋病毒10分鐘死亡,在攝氏60度的環境中30分鐘失活。如果一支剛接觸病人身體帶有血液的注射器,馬上刺入正常人體內,其感染的幾率小於0.3%。

地壇醫院艾滋病房曾發生過幾次在治療、搶救艾滋病病人的過程中器械損傷醫護人員的事情,其中一次是護士在給艾滋病病人注射后,針頭掉下剛好扎在護士腳背上。經過一個月、三個月的艾滋病病毒抗體(HIV)跟蹤檢測,這些醫護人員均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實驗證明:艾滋病病毒生命力很弱,只能存活於血液中,離開適宜的條件立即死亡。離體病毒,在凝固的血液中不能長期存活。蚊蟲叮咬不會傳染艾滋病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最近,通過基因研究顯示:人更易感染艾滋病!從1997年起通過對8個民族,2318例普通人群的基因檢測的分析,由王福生博士主持的「人類基因組中與HIV-1感染相關的基因多態性及其意義」課題組於近日得出結論:和西方白人相比,人的艾滋病(HIV)易感性更高,通過性傳播的途徑,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現就職於解放軍302醫院傳染病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室的王福生博士在美國學習和工作期間,就注意到黑人比白人更易感染艾滋病,相關研究發現除社會原因外,遺傳因素對艾滋病的易感性有很大影響。由此他想到對於艾滋病,人和外國人相比也應有自己的特點。王博士說,近年來研究表明,有3種基因是抗HIV的主要遺傳因子,其中CCR5是最重要的因素,CCR5突變后能對HIV產生抵抗力。歐洲人CCR5的突變率是10%,而人的突變率只有0.16%,從這個角度講,人更容易被HIV感染。但是,另外兩種基因人就明顯比外國人佔優勢,它們的作用是延緩艾滋病的發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