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漢堡王在美國市場推出了最新廣告,雖然只有15秒,但卻引發了不少關注。在廣告中一位漢堡王男性員工說:「接下來你將會看到15秒的漢堡王廣告,很遺憾,時間有限,我們無法將漢堡三明治的新鮮佐料一一解釋清楚。不過我有一個想法。OK Google,什麼是 Whopper burger(皇堡)?」
聽到「Google」一詞,屏幕外的Google Home就會響應,然後讀出維基百科中第一條關於「Whopper」 的解釋。如此一來,一個原本只有15秒的廣告生生被拉長到30秒,效果非常顯著。面對這樣的「調戲」,Google並不願意接招,在廣告推出后不久,Google Home就停止了響應。
這種形式的廣告可被稱作「調侃式廣告」或「比較式廣告」,即通過對其他企業的調侃或隱晦的攻擊,突出自己的品牌價值並獲得更多關注,多出現於競爭對手或同類企業之間。在商業史中,企業間藉助比較式廣告「互撕」的例子不在少數,其中不乏各個領域的國際品牌。
在國內外的相關法規中,競爭廣告的模式是不被允許的,但仍有許多企業打「擦邊球」,是什麼吸引他們這樣做?如今許多企業手撕友商的手段比起歷史上的經典案例,實在有些上不得檯面,難道企業做比較式廣告就真的只能單純的「互撕」嗎?還是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
一、商業史上不乏比較式廣告,企業「互撕」情節精彩技巧高超
實際上,「調戲」谷歌並不是漢堡王第一次打出這種類型的廣告。此前,漢堡王曾在世界和平日放話要與麥當勞「握手言和」,引發了眾多快餐品牌的跟風及社交網路中的熱議,連麥當勞愛搭不理的態度也被網友們拿來調侃。
從視頻截圖裡可看到Google Home的指示燈亮起來了
從屏幕內調侃到屏幕外的招數,已經被脫口秀主持人吉米·法倫在節目中玩過了,只不過被調戲的是Google Home的競爭對手Amazon Echo。
屏幕內外的Amazon Echo同時亮了起來
比較廣告(競爭廣告)一直為各領域中的企業所鍾愛,看似在感性面上爭的你死我活,但實質上卻能夠起到拓寬整體市場的作用。在國外,官方對比較廣告的態度比較寬容,例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就曾表示,比較廣告在鼓勵競爭的同時能夠提供給消費者更多信息,因而鼓勵企業使用比較式廣告。
也就致使整個商業史中,各企業尤其是大品牌之間通過比較廣告「互撕」的案例比比皆是。從幾個經典案例中,就能夠感受到比較式廣告散發的魅力。
- 百事VS可口可樂:只有給我墊腳的份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幾乎佔據了可樂市場的整個江山,一個是市場領導者,另一個是市場挑戰者,兩家百年企業的爭鋒從未間斷。作為挑戰者的百事,一直喜歡採用比較廣告的策略。
百事的主要定位是年輕人,其廣告設計在主打「年輕、活潑、時代」風格的同時,也在暗示可口可樂「過時、落伍、老邁」。在眾多的百事廣告中,小男孩腳踩可口可樂買百事可樂的暗貶意味最濃,是典型的挑釁式廣告。
廣告開始,小男孩從自動販售機中買了兩瓶可口可樂,然後放在地上踩在上面,按下位置較高的百事可樂,最後心滿意足地喝著百事離開。百事對可口可樂的暗諷就是「你們的品牌只能給我們墊腳」。
- 肯德基VS麥當勞:麥當勞也吃KFC
肯德基與麥當勞兩大快餐巨頭髮展到今天,已然跳出低層次的價格戰,而側重於開發新品拓展市場,戰略差異化日益顯著。然而在創立伊始,其相近特性註定了互為對手的命運,不論行銷手段如何翻新,也難免因交集明爭暗鬥。
2003年,創意廣告公司BBDO為新加坡KFC設計了一款平面海報。
代表麥當勞的大叔坐在長椅上,旁邊放著KFC,盒子上還印有「It's Finger lickin' good(肯德基如此美味)」的字樣,KFC藉此表明了對於競爭對手的壓倒性優勢。
- 蘋果VS三星:iPhone已成「老人機」
iPhone在江湖中的地位自不必多言,三星也憑藉Android成為了可與蘋果抗衡的巨頭。兩巨頭的戰線從技術和法律一直拉到廣告營銷。
在Galaxy S4推出之時,三星發布了一則將iPhone 5塑造為「老人機」的廣告。廣告中一位高中生舉辦畢業聚會,年輕人炫出了Galaxy S4的各種新潮功能,父母使用的iPhone相形見絀。
在iPhone 5發布之後,三星平面廣告中以左右欄方式對比了三星Galaxy S3和iPhone 5的功能參數,三星的列表遠長於蘋果。該廣告以「It doesn't take a genius(無需天才,即刻擁有)」為主題,廣告下方是三星此前用過的廣告語「The Next Big Things Is Already Here!(下一個偉大的產品已經在這裡了)」。
由此可見,在商業世界中,使用比較式廣告的風氣已然蔓延至各行各業。蘋果與微軟,耐克與阿迪,賓士、寶馬和奧迪,美國租車界巨頭Hertz與Avis之間都曾發生過類似的競爭,就連杜蕾斯也在廣告中祝競爭對手「父親節快樂」。
儘管這些大企業之間的「互撕」不亦樂乎,但並不會給人以嫌惡的感覺,相反,公眾很樂意去討論由這類廣告所引發的話題。其實,在感性層面的競爭背後,比較式廣告是能夠給企業帶去巨大利益併產生有利影響的,這也是企業樂於每年將成百上千萬的廣告費花在「鬥嘴」方面的重要原因。
二、企業間「相愛相殺」不亦樂乎,但比較式廣告保持格調很重要
第一,比較式廣告能夠幫助企業獲得消費者的持續關注。
對於巨頭而言,廣告已跳出陳列功能、表明優勢從而說服消費者購買的基本作用,而主要起到提醒和強化的功效。在這一基礎上,廣告的表現形式和內容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所以我們看到的大品牌的廣告往往都是極具創意甚至天馬行空的。和競爭對手互侃或是在一定程度內的互相攻擊都是無傷大雅的,這種鬥嘴和攻擊的力度雙方都心照不宣,對於為彼此帶來的好處也心知肚明。
在這一層面的比較式廣告中,趣味性是第一要點,但格調也十分重要。比如寶馬從2003年起制定「挑釁」對手的廣告策略,將範圍限定在高端品牌圈子中,被挑戰者也會用保持尊嚴的方式回應,既富有幽默感又不失體面。
在十餘年的你來我往中,有數個高端車品牌憑藉比較式廣告拓寬了整個汽車行業的市場,其中的「挑事三巨頭」寶馬、奧迪、賓士更是長期盤踞高端車市場80%的份額,江湖合稱「ABB」,可見企業之間的良性競爭對整個市場的發展有多麼重要。
第二,比較式廣告能使弱勢的一方獲得更多利益。
此處「弱勢」的概念是指實力處於同一量級的強弱對比。比如漢堡王和麥當勞,在近60年的纏鬥中,漢堡王不斷「招惹」處於漢堡界老大位置的麥當勞,每「招惹」一次就能提升自身關注度,引發熱議,從而謀取更多利益。
再如HTC借iPhone 7發布推出宣傳文案。蘋果在iPhone 7上首次配備了雙攝像頭和立體聲揚聲器,其實HTC是最早擁有這兩項技術的廠商之一,HTC One M8中就配備了雙攝像頭,BoomSound立體聲揚聲器則是HTC手機的標識。
HTC發布了一條謙遜的文案:「走的人多了,路才會更寬廣」,意在歡迎大家共同提升手機水平。雖說有借勢之意,但由於文案設計的巧妙,成功地獲得了關注與讚譽。
此外,三星嘲笑蘋果是「街機」,安德瑪與耐克爭搶代言人,使用的都是這一策略。對於弱者而言,攻擊強者,其實是在借對方之盛勢提升自身實力,有利於品牌的長遠發展。
第三,全民娛樂時代,調侃的調性與極致的產品更相配
通常來說,優秀的營銷策略都與娛樂和調侃搭邊,對於優質的品牌廣告而言,娛樂的氛圍是其最佳伴侶,甚至可以說是標配。
大品牌做廣告基本上不拿產品本身說事,而是更加註重場景設置,營造更強的娛樂氛圍,使消費者受到熱烈氣氛的感染,達到加深印象的目的。而比較式廣告更容易以幽默調侃的方式呈現,有利於營造這種氛圍,因此為許多大企業所青睞。
實際上,各國對比較式廣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但尤甚。在,比較廣告被比作「懸崖邊的舞蹈」,足以說明其危險性。現行《廣告法》於1994年頒布,未曾修改,許多規定尚不明確,但第12條明文規定:「廣告不準貶低其他生產經營者的商品或服務。」
這意味著,廣告中既不能提對手的名字,也不能出現任何暗示讓消費者知道被對比的是某某品牌。這就讓比較廣告陷入了一個狹隘的發揮空間中:不能和競爭者比,如果你的產品真的比對手好,就是在貶低對方,違反了《廣告法》第12條。如果你的產品不如對手,就算是不正當競爭,又會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
導致現在許多品牌在廣告中只能和自己比。儘管如此,比較廣告所帶來的巨大利益還是讓許多企業願意將自己置身於「懸崖邊」。
比如去年釘釘「挑釁」微信。先是釘釘在《深圳晚報》和《深圳早報》上打巨幅廣告影射微信,隨後是馬雲表示歉意卻讓京東無辜「躺槍」,這是因為京東此前在《新京報》上為自家的618狂歡節做宣傳時順帶影射了雙11還有很久,但618近在眼前。
雖說幾大企業是「剪不斷理還亂」,但也不乏趣味性,同時增強了與競爭對手和消費者的互動,出發點是好的。但當下某些企業的比較廣告著實是對競爭對手的惡意詆毀,瞬間就拉低了格調,自以為打擊了對手,實際上只會為外界所看輕。不僅無益於自身進步,甚至會影響到行業的良性發展。
其實,比較式廣告本身沒有好壞,它的性質完全取決於企業的心態。許多大品牌之間雖時常使用競爭廣告「互撕」,但卻是建立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
廣告只是一種互相交流的手段,甚至還帶些惺惺相惜的意味,最終能夠通過競爭廣告拓寬市場,實現雙贏甚至多贏。反觀那種通過惡意打壓抬高自己的競爭廣告則是損人不利己,最後只會兩敗俱傷。
由此可見,企業間使用比較式廣告「交流」的正確模式並非相互詆毀,而是用「相愛相殺」來描述更為準確,良性競爭應該建立在相互欣賞和尊重的基礎之上。與其費盡心機中傷對手,倒不如多花些心思提升自己產品的質量,畢竟任何的宣傳和營銷都只是外在的輔助手段,能為企業帶來收益的終究還是優質的產品。(本文首發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