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回報或有40%,這筆套利值不值得博?

最近一兩年,我時不時的會寫些合併方面的研究,但實際做過的合併套利卻只有一單,算是門外漢。今個提到的案例RAD,是周五才留意到,包括翻教材的時間、只研究了十數小時,還未甚作投資筆記,才有興緻拿來寫文章。

合併套利至今只做過一單,主要是因為拿捏不住研究的深度。平常做股票投資,雖然研究耗時費力,回報卻是以倍計算,又因持有時間較長、一勞久逸。以普通股票投資的付出和回報比例做標尺,合併套利3-6個月持有期里、不到10%的點差下,全套研究就顯得吃力不討好了。若換成簡化研究,卻總得有個框架。對此,我的觀點是不應簡單複製前人的成功經驗。前周《無題》中對沖基金風格指數所示的全行業業績長期趴著,即可能是外部環境下的周期性事件,也可能是因為投資者扎堆造成的方法失效。我因對此現象耿耿於懷,之後做了不少閱讀了解,雖然未發現明確的答案,至少看到對沖基金界從業人員的評估里「扎堆」現象是主因。總之,因為無法拿捏尺度,我至今細究過的合併套利,皆是對相關問題有現成的知識儲備。但由於研究過程中產生的許多問題我無法回答,就少見諸於行動。

去年12月《反競爭的無影手》結尾處,我寫道「讀完后(FTC合併審核標準)並沒有什麼收穫」「只是明白了有壟斷嫌疑的企業不適合一般的套利」。但當看到RAD目前的股價和WBA的收購價差時,我還是忍不住去做了了解,推翻了以上兩點結論。

說推翻或許言過其實:4個月前讀了合併審核標準后,我一直未有閑暇碰合併套利,故而直到這會兒才發現讀起近期合併案中的反壟斷事宜、並不覺生澀,想來終歸是有些收穫了。至於「有壟斷嫌疑的企業不適合套利」的理念,起初是從教科書中得來,結合FTC在反競爭判定上定義之細、取證之難,也就跟著覺得這一判定不失邏輯。但它的一點問題是,反競爭調查的結果常是以企業自願剝離部分資產為條件准許合併。這個比例,長期維持在60-70%間,最近4年的數據算來則為68%。這種有條件的合併雖能順利收官,卻給合併套利者帶來風險,其主要體現為時間上的拖延和收購價調低的可能。WBA與RAD案就將這兩大風險暴露無遺。

WBA和RAD是美國第二和第三大藥店連鎖。WBA於2015年10月簽署合併(收購)協議,對RAD的報價是每股9$。 兩月後FTC展開反壟斷調查,至今未下結論。事情拖了一年未成,到2017年1月合同到期,RAD本可追究違約要求賠償,卻因為生意不太好做加之負債纍纍而未予追究,且還同意將合併售價降至6.5-7$一股。目前RAD的股價已跌到4.6$附近,對比早期套利者的成本7-8$。這般程度的虧損,要再做3-20單成功的套利才能補回來,此是風險。在風險暴露后,風險回報是否失衡,則需另議。

合併套利的回報取決於成敗的概率、收官的時間、和成敗帶來的利潤或損失。

說利潤和虧損。目前定價下WBA和RAD合併若通過,收益的數值是確定的,即1.9-2.4$每股,或40-50%的回報率。(期權或債券會提供迥異的回報曲線,暫且不說。)合併被否決的損失則很難說。從現金流上看,RAD每年2-3個億的自由現金流終究難以償清近70億的長期債務。這一糟糕的景況自2000年起,至少維持到2012年,甚至說維持至今。2012年至今,利潤轉正,卻仍離同業競爭對手差一大截。在這般的歷史和負債下,從傳統價值投資、財務分析的角度說,公司的股票一錢不值。但現實中,或許是因為公司的名氣,支撐了一波又一波的債務、股權融資,讓其勉強存活至今,期間股價在1-4$間徘徊。考慮到RAD目前的經營狀況並沒有前些年這麼差,此外也另有財團D多次接觸管理層欲與其合併,1-2$的股價大約太過悲觀。

套利收網的時間,主要看FTC的判決(初步判決后還要等最終判決、股東投票,但股價基本會在初步判決后一步漲完/跌完)。由於前兩天WBA已經啟動compliance certification,逼迫FTC在30天內做出初步判斷,上段中提到的大盈利、或大虧損基本會在一個月內見分曉。當然,FTC也可以用一些手法推遲判決,但它並無此動機。

說到成敗概率,自個判斷太過困難,我目前只是覺得市場的判斷可能過於偏頗。所謂市場判斷,是指股價反推出的賠率。我前面說,財務分析看,股價跌到1-2$都無可厚非。但大多數套利者並不嘗試給企業估值,而僅是以近期歷史股價作為合併失敗的基準。目前RAD的股價已經跌至4年低點,合併前的股價早已失去參考價值。從這個角度看,市場主流情緒認定合併失敗的概率較大。這裡,我沒有假設股價在與FTC談崩會跌到1-2$,不僅是因為套利者多半不去估值,也是因為RAD的債券價格仍在面值以上徘徊,不似認定公司有破產可能。此外,3個月期的期權價格反推過來看,期權市場認為成敗的概率也是1:2或1:3。為什麼市場判定失敗可能更大,則令人玩味。

RAD股價的暴跌發生於1月19日至2月2日間,跌幅為40%。1月30日WBA與RAD簽新合併協議、調價格后,股價穩定了一月,之後又略有下滑。1月底發生了什麼事?我能找到的只是彭博發了篇新聞,說「未具名人士」透露FTC對WBA籌備的自願資產剝離計劃中的資產購買方Fred』s不甚滿意。這句話,原文只是一筆帶過,之後卻被各大媒體、分析人士轉發、解讀,好似真有熟人親口透露了詳細資料一般。於是,就有了各種詳細的版本,比如說Fred』s本來只經營了700餘家店,如今要賣給它近900家店(或更多)此事堪憂。一來它沒有這般規模對等的經驗,二來需要大舉債務,三來Fred』s的盈利也並不很好。這分析並無謬誤,卻有扯虎皮的嫌疑。我這麼說,是因同樣的分析,在新聞爆出之前既有了。何況資產購買者資質這類問題,WBA在尋找買家時就已然考慮,並勢必與FTC溝通了。根據1月31日公告的背景介紹, WBA尋找了20個備選買家,並向18家提供了盡職調查的資料,最終選定三家欲呈給FTC。而後由於判斷FTC偏向由一家公司買入所有資產,而非分散給幾個買家,而選定Fred』s。這裡,公司並未透露與FTC溝通的程度,但是按照一般流程,FTC會有相當程度的參與。FTC若不滿意,也不會等到木已成舟時再說。

我對彭博的「未具名人士」信息的可靠性是頗懷疑的。在同一篇新聞中,「該人士」還說到「不確定FTC相關人員是否提出正式建議(formal recommendation)」,這說明此人並不是負責該項目的FTC人士。考慮到同一篇新聞中提到合併合同即將到期,又提到違約金的問題,而事實上雙方早已在年前開始談判續約、定價等問題,足見彭博的「未具名人士」也不是兩家公司或其顧問公司的相關人員。

在1月的大跌后,股價於3月又有不小的跌幅。這次沒有什麼新聞,下跌可能是奉了『拖久必有妖』的邏輯。我在SA上看了一圈,發現人們的「常識」真箇多種多樣。有人認為拖的越久成功概率越大。他的邏輯是,若是FTC反對,早就發出禁令。另有人則認為拖得越久成功率越小,其邏輯是,相持不下才會曠日持久。我這般將相反邏輯並排列出,便不難看出兩者都有漏洞。為做個決斷,我將過往四年所有記錄在案的74個FTC案例做了統計(這不包括FTC正式發布禁令前就撤銷的案子,佔比23%,也不包括DoJ的案例)發現被FTC否決要平均用時210天,而資產剝離的提案被初步接納用時平均222天。這裡,由於我偷懶,記錄時間時只寫了月份,而未寫具體日期,天數的不確定性就有15天,故此210天和222天並無本質差別。從另一個指標衡量-調查時間用時超過1年的14個案例里,有4個被否決,佔比28%。這個比例雖然略高於平均(平均應為3例),卻並不明顯。

再換另一個側面去看,倘若WBA的提案在30天後被FTC否決,它將會成為最近4年裡類似情況的第二家公司。有相當一部分提出資產剝離的合併案,因為溝通過程中被FTC非正式否決而被放棄,而未記錄在案。但他們顯然不認為走下去有成功可能,與WBA逼迫FTC做決策很是不同。將資產剝離提案走到最後一步,卻被FTC起訴的,只有Sysco這一家。Sysco和USF兩家如若合併,將佔領相應市場75%的份額,而對應的第二大和第三大競爭對手的份額只有11%和5%,其會成為唯一一家網路覆蓋全國的食品供應鏈企業,會成為連鎖餐飲企業不得不使用的供應商。它提出的資產剝離,則只相當於市場6%的份額,且其選定的買家是其第三大競爭對手。故此,FTC否定其資產剝離計劃,是很可以理解的。Sysco之所以堅持走到最後一步,是認為自己站理,欲和FTC在法庭上鬥爭到底。此事並非沒有前例,過往四年便有四例,佔到FTC提出初步禁令的33%。可見,要細究,還是很複雜の。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