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外國機器人」入侵」 美國工廠

美媒稱,維克斯工程有限公司代表美國製造業的潛力。這家位於密歇根州新特洛伊的機械公司向豐田和大眾汽車提供精密零部件並出口到墨西哥和加拿大。該公司首席執行官馬特·泰勒說,在過去10年,其員工數增加了4倍,平均工資翻了一番。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3月26日報道,日本和德國工廠設備助力維克斯公司成為一個「美國製造」的成功範例,泰勒說,2006年維克斯第一次購買時,只能在歐洲和日本的型號之間做出選擇。「我們沒有任何美國製造的選擇。」

這種先進的生產機械——包括從數碼機床到複雜的包裝系統和機械臂——為新的自動化工廠提供動力。而美國正在輸掉這場提供這種先進生產機械的戰鬥。

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在先進的「靈活性製造」產品上,美國去年與在該行業領先的日本、歐盟和瑞士存在41億美元的貿易逆差,比2003年翻了一番,雖然比2001年的70億美元有了下降,但是這種下降源於外國設備供應商在美國的擴張,而不是美國企業的東山再起。

據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稱,美國公司也在失去國內的市場份額。1995年,它們滿足了81%的國內工廠設備需求。2015年,這個比例下降到了63%。

上述貿易逆差給美國總統川普出了個難題,他希望美國擴大製造並減少出口。他批評汽車、空調和農用設備製造商將生產轉移到國外。於是各公司回應稱要在美國工廠進行投資。然而美國製造業復興將導致從外國公司購買更多的設備,因為各公司別無選擇。

製造商們對於美國缺乏自動化供應商感到煩惱,因為明天的數字化、小型化和定製化產品與用來製造它們的機器的創新越來越密切相關。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科學顧問委員會2012年向他提交的一份有關先進位造業的報告得出的結論是,「殘酷的事實」是,美國在製造業革新方面落後於其他富國。

與此同時,謀求超越僅依賴廉價勞動力展開全球性競爭的模式。它的「」戰略目的是主導先進位造業,其中一個途徑是通過積極的海外併購,例如家電製造商美的集團去年收購了德國庫卡公司,庫卡公司是工業全球領導者。

現在的白宮拒絕就川普是否認為工廠技術差距是個問題置評。

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主導著先進的製造業,那時的優勢主要是機床。

20世紀80年代,美國製造業下滑,據美國蘭德公司1993年的一份研究報告稱,由於需求下降、美元堅挺和戰略失誤,將近70%的美國機床公司關門。

本世紀,隨著美國製造商的外包活動越來越多以及嬰兒潮一代的退休,美國製造業繼續衰落。萎縮的製造商對生產專家的需求減少,加速了工廠技術的衰落。位於英國倫敦的IHS馬基特公司的製造技術分析師亞歷克斯·韋斯特說:「美國在製造業技術方面出現了人才流失。」

泰勒說:「在使製造工藝理想化方面,我們需要追趕德國和日本。」

這是2014年通過的《復興美國製造業與創新法》的內容之一。此後,政府承諾投入超過10億美元來打造「製造業創新網路」,包括政府研究實驗室、大學和企業。其他參與者承諾投入超過20億美元。

這個被稱為「美國造」的網路在今年1月宣布成立第14個研究所,即設在匹茲堡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先進機器人製造創新中心。在五角大樓的領導下,該中心將致力於使自動化技術更易於使用,尤其是對小企業來說。

白宮一位發言人說:「『美國造』的研究所是公私合作的一個很有意義的試驗,擁有一個很有價值的目標,即增強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並推動建設強有力的和可持續的國家製造研發基礎設施。在今後幾個月,政府將評估這一做法的效果。」

據美聯社巴黎1月16日報道,政府應該無條件發錢給所有人——不管是窮是富,不管就業失業,這一激進觀點在歐洲正緩慢而穩步地獲得支持。是的,你沒聽錯:每月固定的生活費,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法國執政黨社會黨總統候選人位置的7名競爭者中有兩人表示,假如當選,將向所有法國成年人定期發放適量津貼。芬蘭已開始了一項有限的試驗,美國等地也在開展其他試驗。

有人把這種政策稱為「全民收入」,也叫「全民基本收入」或者「基本收入」。至少自19世紀中葉起,這種理念就開始以各種形式出現。在理性辯論的邊緣徘徊了幾十年後,它在2016年變得更加主流。瑞士就每月2500美元左右的基本收入舉行了一場公投,結果遭否決。

支持該理念的團體「基本收入地球網路」的創始人菲利普·范帕里伊斯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一年,有關基本收入的討論比之前整個人類歷史上出現的還多。」

隨著自動化系統和機器越來越多地替代人類,法國到2025年將流失300萬個工作崗位。前教育部長伯努瓦·阿蒙說,他也在積極競選法國總統,並承諾將逐步引入無條件的全員津貼。他表示,隨著工作崗位越來越少,適量定期發放且有保障的收入將使人們不再擔心未來,可以把更多時間留給家庭、需要幫助的人以及自己。

這還能鼓勵人們敢於承擔風險,創業並嘗試新的活動,而不用擔心失去福利。

另一位支持該理念的社會黨總統候選人競爭者是讓-呂克·貝納米亞。與阿蒙一樣,這位歐洲議會前議員認為,根本不要指望經濟會重新繁榮,且所有人都有工作。

他在上周的一場電視辯論中說:「西方國家2%到5%的增長:這樣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們必須說出真相。」

外部研究也支持他們的觀點。牛津大學2015年的一項研究預計,近一半美國勞動力都面臨著被自動化機器取代的風險。

【延伸閱讀】蓋茨呼籲對徵稅 與人類工人稅額相當

參考消息網2月21日報道 英媒稱,機器人相對人類工人至少有一個不公平的優勢:它們不支付所得稅。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月19日報道,微軟公司創立者之一、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認為,應該改變這種情況。迄今為止,這一思想更多同歐洲社會主義者——而不是技術業領導者——相關聯。這一思想也將蓋茨置於一種不同尋常的立場:他明確支持利用稅收來減緩新技術的採用過程。

蓋茨因個人電腦的普及而賺取了巨額財富。個人電腦出現后,打字員等許多工作崗位逐漸消失了。但在接受美國石英財經網站記者採訪時,蓋茨爭辯說,現在或許應該開始刻意放慢發展導致工作崗位消失的新技術了。

他說:「如果人們更多的是擔心創新的後果而不是對其抱有熱情,這的確很糟糕。這意味著,他們不會因創新有積極的一面而去推動創新。而相比禁止其中的某些元素,稅收肯定是處理問題的更好方式。」

利用稅收來支持因自動化而失業者,這一思想在技術界已經很流行。但蓋茨走得更遠,他希望推動對機器人直接徵稅,與人類工人所付稅額相當。

他說:「現在,如果一名人類工人在一家工廠從事價值5萬美元的工作,這筆收入會被徵稅,你要繳納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稅等等。如果機器人做同樣的工作,你就會想,我們應該對機器人徵收同樣水平的稅。」

蓋茨說,這筆資金應該用於重新培訓被機器人取代的人,遭受機器人巨大影響的群體應該首先得到支持。

一些政界人士也加入到了有關爭論中。今年法國總統大選的社會黨候選人伯努瓦·阿蒙已經呼籲通過對機器人徵稅為全民提供基本收入。

一些技術領導者已經暗示,技術企業的客戶——而非技術業自身——應該支付較高的稅。微軟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最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每當某人削減成本,這意味著創造了盈餘。你總是可以對盈餘徵稅。」

資料圖:2016年10月18日,機器人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焊接車間生產線上工作。

【延伸閱讀】英媒:歐洲反對中企收購德公司 擔心技術外流

參考消息網6月15日報道 英媒稱,一家公司收購德國某機器人製造商的投標正面臨柏林和布魯塞爾日益高漲的政治反對,它們擔心收購交易會把德國某些最重要的工業技術傳到人手中。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6月13日報道,家用電器製造商美的集團上月發起了45億歐元收購庫卡機器人集團的投標。庫卡集團生產汽車製造商——比如奧迪和寶馬汽車——以及美國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使用的機器人。

但是,政治家擔心如果美的集團與庫卡集團的合作繼續進行,那麼被視為德國「第四次工業革命」核心要素的技術最終將落入人手中。

報道稱,庫卡集團是實現工業生產過程數字化和創建全自動網路化工廠的「」運動的一個重要角色。

歐洲議會的德國委員馬庫斯·費貝爾告訴《金融時報》記者:「我們確實需要慎重思考我們究竟是願意把如此重要的一家企業交給人,還是儘力把它留在歐洲手中。我擔心由於這類交易,未來汽車將不再是在斯圖加特和沃爾斯夫堡生產,而是在生產。」

他說庫卡集團應當由諸如瑞士ABB集團這樣的技術公司集團收購,沿用飛機製造商空中客車公司的原則建立一家泛歐實體。

報道稱,上述擔憂因認為與德國商業關係存在固有失衡而更加突出。批評家說北京絕對不會允許外國人投資這類具有戰略意義的公司。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在周末的北京之行期間觸及了這個問題。她呼籲向西方投資開放市場。她說:「我們也希望方面實行互惠原則。」

當局一直試圖阻止美的集團的收購。副總理西格馬爾·加布里爾本月表示正在努力「尋找替代方案」。

加布里爾的經濟部發言人13日說迄今尚未正式提出替代建議,「但如果有,我們會很高興」。

上月在接受某報採訪時,德國駐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京特·厄廷格建議庫卡機器人集團的其他大股東可以發起替代投標,另一家歐洲公司也可以。他說:「歐洲收購可能是更好的方案。」

但是,美的集團副總裁顧炎民說收購建議對庫卡非常有利,它將因此在獲得「巨大成功」。他告訴德國《商報》:「這裡急需機器人,增長潛力巨大。」

《商報》13日晚報道了目前這個僵局的一個可能解決辦法:庫卡僅持股49%,另一家實力強大的德國股東仍留在董事會。報紙說,這樣一種結果是德國政府和庫卡首席執行官蒂爾·羅伊特都能接受的。

報道稱,這場紛爭的背景是:正尋求西方技術,以助其從製造業和重工業向服務和消費業轉型。

為達此目標,投資者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狂熱收購。據迪羅基公司統計,公司今年投標收購25家德國公司,總交易值達91億美元。2014年,這個數字是26億美元。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今年2月的一份報告指出,2015年德國是對歐投資最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公司購併了36家德國公司,2009年只有2家。

報道稱,這類交易的標價也在穩步上升。2015年與德國最大一筆交易是復星集團以2.1億歐元收購了德國私人銀行豪克-奧夫豪澤銀行。

但是,今年化工集團公司以大約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德國機車製造商克勞斯-馬費集團,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出價14.4億歐元購併了德國EEW廢物能源利用公司。當時,這是收購德國公司的最大一筆交易。可是,美的集團收購庫卡或許會更進一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