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是一場磚雕上的《中國有嘻哈》

山西省,古時地處金國腹地,素有「戲劇搖籃」之稱。上世紀50年代以來,各地發現的宋金元戲曲文物,無論數量與價值均以山西所出者為冠。8月20日,「生死同樂——山西金代戲曲磚雕藝術展」已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精品館開幕。此次展覽共展出山西省出土的金代磚雕文物78件(組),全方位、多視角生動再現了山西戲曲藝術的繁華時代,引領觀眾夢回金朝。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1115——1234年),是12、13世紀北方一個強大的政權。在亡大遼滅北宋,入主中原后,金統治者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投戈息馬,治化休明」,至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進入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發展時期,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北宋以來流行的市井文化在金代得到長足發展,其中尤以戲曲最為突出。

山西地處金國腹地,戲曲藝術發達,大量出土的金代戲曲磚雕,向世人展示了那個時代的繁華。晉南地區出土的戲曲磚雕最具代表性,生動再現了金代戲曲的面貌。金代戲曲(金院本)是在遼代教坊散樂和北宋雜劇的基礎上,結合北方民間的民俗演藝傳統發展起來的藝術,是金代市井文化的典型表現形式。

世俗生活 ,昇平富足

金滅掉遼與北宋后,對漢人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進行了全面的學習和吸收。在原遼宋統治區域內,封建經濟發達,女真人進入漢人聚居區后,統治者順應當地發展潮流,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與發達的農業經濟。特別是在大定、明昌(1190-1195)年間,金與南宋曾一度媾和,民族矛盾趨於緩和,金統治區內的經濟文化得以穩定發展,「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派昇平富足的景象。

山西省稷山縣化肥廠南壁戲俑磚雕

散樂百戲 祀天娛人

散樂百戲,是古代由民間音樂、技藝發展而成的多種藝術和娛樂表演品種的泛稱,先秦以來綿延不斷,正史、詩賦、筆記等記載甚多。大體包括歌舞、器樂、角抵、武術、雜技、魔術以及雜劇等,範圍因時而略異。散樂百戲的表演場所,先秦時代以宮廷為中心,南北朝時始擴展至寺廟,宋代進一步滲透到城市與鄉村。

宋金時期,市民文藝興起,城市瓦肆中的百戲品種更為繁多,而社火等表演形式在農村日益興起,久盛不衰。宋雜劇、金院本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許多散樂百戲技藝元素。在音樂上,從唐代散樂經宋金雜劇院本到元雜劇(尤其在北方地區),具有淵源繼承關係。

散樂:一種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藝術表演形式。宋金墓葬磚雕中多有表現音樂舞蹈的「伎樂俑」。伎為舞伎,樂為樂工。從文獻記載可知,唐代參軍戲已有鼓及弦管樂器伴奏。宋金雜劇的伴奏樂器史無明載,金代墓葬磚雕中伴奏樂隊的出現,為研究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重要材料。

從金墓磚雕中可見,根據樂器組合的不同,散樂可以分為兩種不同形式。一種以男子為之,有大鼓1、腰鼓1或2、笛1、篳篥1、拍板1及舞者2人,其聲激越,稱為大樂。樂器組合形式與當時流行的雜劇伴奏樂隊完全相同,演奏者的衣冠服飾一模一樣,皆服寬袖長袍,襆頭上插「高簇花枝」。是既可伴奏雜劇,亦可單獨演出、以適應士庶俗家吉凶之禮及宴會需求的民間散樂組織。另一種以笙、排簫、篳篥、嵇琴和方響為伍,其音清美,稱為細樂,演奏者與舞蹈者皆為妙齡少女,其頭飾及衣著均較秀美。

從左上到右下依次為大鼓、腰鼓、拍板、篳篥、笛子、舞伎磚雕

金代民間樂舞百戲極為繁盛,晉南地區經濟發達,文化藝術繁榮,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金墓中樂舞文物的大量出土證明了這一歷史事實。

社火表演:一種在節慶日舉行的民間娛樂喜慶表演,是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包括在祭祀場合或節日里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表演。「社」可為團聚一起之意,「火」具有紅火、熱鬧之意。形式有舞蹈、跑旱船、舞獅、踩高蹺、背棍、搭架火、扭秧歌等,沒有固定的表演場地。內容主要是慶祝豐收和祈求平安昌盛。

社火敲鑼表演磚雕

竹馬戲:民間紙紮工藝與歌舞相結合的表演形式。民間藝人們用竹條紮成骨架,外蒙彩帛或彩紙,經藝術加工而成馬形。竹馬的腰間留一自上而下的孔,套繫於騎者的腰部。騎者亦步亦舞,同時伴以音樂與歌唱,形成一種饒有情趣的民間歌舞。

這批竹馬磚雕,其畫面皆為兩軍交戰圖。每組有四名童子,胯騎竹馬,翩翩起舞。竹馬精雕細刻,鞍勒俱全,脛系纓穗,項戴串鈴,豎耳扎尾,神態機敏,形象生動逼真。竹馬騎士,皆由兒童所扮,頭部有的裹巾,有的挽髻,個別的戴「瓦楞盔」;身著緊袖衫,盤領打蝶結。竹馬腹下綴圍裙,舞蹈者下身藏於圍裙內。馬肋部雕假肢,著高筒靴。

根植生活,教化人心

金代,戲曲藝術由最初的祀天娛神、祛病消災、宮廷宴享等,逐漸演變成教化民眾和針砭社會的娛樂活動。植根於民間生活的戲曲藝術,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人生百態。宣傳儒家傳統孝道的「二十四孝故事」,是其中的重要題材之一。

二十四孝故事:經歷代儒學者們選擇演繹,到北宋和遼代晚期、以及整個金代和南宋時期極為流行,直至元代,在山西地區仍然綿綿不絕。二十四孝故事圖將孝行故事製作成磚雕、陶塑,帶入冥界,成為金代北方的一種頗為流行的喪葬風俗,並與開芳宴、雜劇表演、仿木結構磚雕及佛教故事圖一起構成了宋金元墓葬裝飾的主要特徵。

王武子妻割股奉親磚雕,金代,1981年山西省新絳縣南范庄出土。唐朝王武子,外出十年未歸,家裡只剩母親和妻子。王母久病不愈,兒媳得知需吃親人之肉方可治病,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為婆婆治病。後來,她的孝行受到朝廷嘉獎。

王祥卧冰求魚磚雕,金代,1981年山西省新絳縣南范庄出土。西晉王祥,生母早喪,繼母多次在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王祥並不在意。父母生病,他衣不解帶伺候。一次,時值天寒地凍,生病的繼母想吃活魚。王祥遂解衣卧在冰上,冰忽然解凍,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病癒。王祥隱居20多年,後來官至太尉。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儒家倫理思想中重要的道德範疇。傳統孝道不僅屬於家庭倫理,更包含了社會、政治和教育的價值。孝道在歷代的演化中,逐漸形成了具有中華特色的儒家孝文化。宋金時期戲曲的繁榮,為孝道的宣傳提供了新的平台。

晉南地區特別是新絳、稷山、襄汾、侯馬一帶,卻是以金元時期的雜劇表演、民間樂舞等作為其特殊的裝飾內容和雕刻題材,這也證明了金代墓葬墓主的生前所好。採用『生死同樂』作為主題,就是向觀眾說明,墓主生前死後都要享受這些百樂雜戲帶來的快樂。金代晉南貴族們崇尚厚葬的風氣,而磚雕就是最直接的表現手法,同樣也促使這一時期的磚雕技藝水平的提高。

此外,金代磚雕墓分佈較廣,山西晉南地區的侯馬、絳縣、聞喜、襄汾等地陸續都有發現,河南焦作、洛陽,甘肅蘭州也有出土。而這批反映百樂雜戲的磚雕不僅充分展示了金代民間雕塑藝術的獨特面貌,也用這種獨特的表現形式為人們還原出了那一時期山西晉南地區的民俗風貌。

展覽信息:生死同樂——山西金代戲曲磚雕藝術展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精品館

時間:8月20日—9月17日

展出文物:78件(組)

編輯:心兒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