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比賺錢更重要的是你的金錢觀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有人說「態度決定命運」,然而在真實的人生里,無論是性格還是態度,可能背後的力量都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的認知模型。因此,在錢這個問題上,真正決定你命運的可能是你的金錢觀,而非你賺錢的能力。

一、錢就只是錢

在閱讀《30年後,你拿什麼養活自己3》時,「心理會計」一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於「心理會計」的概念,書中是這麼描述的:「心理會計」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泰勒最先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人們通常按照幾個不現實的名目來制定心理賬戶,從而把自己的錢範疇化;由於心理賬戶的存在,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演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的理論。

說人話就是,我們常常喜歡給錢貼標籤,如「工資」、「獎金」、「紅包」、「賭博贏的」、「撿來的」等。因為有了不同的標籤,自然在使用上也會有不同的認知,那些被我們列為不怎麼費力就得來的,甚至認為不該屬於自己的錢,就更容易被我們花掉。

對此,我有過深刻的體驗(教訓)。不知道你是否有過工資待遇飛躍式上漲的經歷,而我卻幸運的經歷過。是那種直接從兩千多一躍就變成了9千多的飛躍,當時的興奮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這樣的幸運在我看來就像是天上掉的餡餅——是的,我把所漲的工資標籤為「天上掉的餡餅」。於是,從那時候起,我花起錢來很是不眨眼。和朋友出去聚餐,我想自己現在工資高了這麼多,於是每次都搶著給錢,甚至讓有些人後來都覺得由我付錢是理所當然的。幫親朋好友代購些什麼,我想自己現在工資這麼高,那點錢就算了,就當做個人情吧……就這樣,我過了一年多的「高薪」日子,卻依然月光。倒是後來換了一份離家近的工作,雖然工資降了一半,但是因為開始接觸理財,有了自己的年度目標和月度預算,才開始慢慢把錢攢下來了。

儘管如此,在我後來開始理財后也曾對自己長達5、6年的月光生涯做過反思,但一直以來我也只不過認為是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理財意識,沒有攢錢的認知和目標,所以才一直對錢沒有概念,一直沒有主動去攢錢。直到今年,已經進入理財的第4個年頭,我卻意外地遭受了「滑鐵盧」。前面三年都執行得還算不錯,雖然買房和買車都是計劃外的「意外」,一直讓存款無法達到15w的關卡,但也說明了我到底是攢到了一些錢才能完成這兩件事。然而,自從去年換了工作之後,之前的「高薪魔咒」似乎再次出現。其實,細想之後發現,事實上並不是到手的工資比上一份工作上漲了多少,只是看上去漲了而已。因為現在的工資構成是這樣的:基本工資+油費補貼(公司名義開的油卡,每月由公司存入固定金額的錢)+額外補貼(固定金額,但每個月必須用餐費發票沖抵)。就這樣,油費補貼和額外補貼就被我貼上了「額外收入」的標籤,於是自己開起車來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省油,而且還慷慨地把妹妹家的車也給養上了,甚至有時候看到朋友們供房子、養孩子壓力比較大,也會偶爾讓他們直接拿去加。而餐費的補貼,更是從來就沒有真正到過手,有時候還得為了去吃而去吃,而且還容易超支。所以,看上去好像待遇漲了不少,但其實真正到手的並沒有多多少,反倒因此增加了不少的花費。

上個周末,我仔細盤查了一下記賬本,雖然說因為現在的工作比較忙,以往的工作以外的開源都全沒了,但是,從1月到現在,年會的抽獎獎金、春節過節費、年終獎,還有後來的開工紅包等, 一一加起來其實金額也相對可觀。只是,卻因為都一一被我貼上了「意外之財」的標籤而被快速消耗掉,導致今年至今居然只攢了不到五千塊。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心理會計」 的存在和可怕。

我想,很多時候我們都太高估了自己,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可能只是因為我們給錢在心理上劃分了賬戶,貼上了標籤,然後就不知不覺中在行動上產生了化學反應,讓錢更容易離我們而去。從前,收到公司的活動紅包,我都覺得這是意外之財,往往會很快就花出去,甚至覺得就應該花出去。但是,當我意識到「錢就只是錢」,沒有那麼多行頭和標籤的時候,我似乎能夠更冷靜和客觀地看待「錢」這一事物了。當我這個月再次收到紅包的時候,我就按照自己往常的原則,保證錢包里有300-500的現金,然後其他全部存入銀行,然後再分配到各理財賬戶,我不再興高采烈地尋思著該怎樣吃掉或者花掉它。

當我意識到「錢就只是錢」的時候,同時我也更深刻地認識到預算和理財目標的重要性。那些額外的、意外的收入的下場不該是變成額外的支出,而理應幫助我們早日實現理財的目標。

二、談錢庸俗嗎?

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無法遠離所有人而孤立地存在,同樣我們也無法遠離錢而孤立地存在。錢,於我們的生活,乃至生命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因為「重農輕商」的歷史背景,由於「安貧樂道」的文化傳統,即使我們已經推翻了舊的社會制度,但我們很多人仍然活在舊的金錢觀的桎梏中。主要表現在羞於談錢,甚至覺得談錢特庸俗。

當別人削尖了頭,努力擠進一家大公司,拿著高薪同時承擔著大壓力的時候。你安慰自己說,真庸俗,人幹嘛要活得那麼虛榮、那麼累。

當別人利用自身優勢,整合資源,更上一層樓,開口創投、閉口風控的時候,你安慰自己說,真庸俗,凈知道錢錢錢,不就是命好嗎,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

是的,你會發現越是沒錢的人,越是忌諱談錢,越是不屑談錢。當我們在認知上如此「厭惡」錢的時候,錢自然而然也會疏遠我們。畢竟,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你不喜歡或假裝不喜歡一件事物的時候,你根本無法全身心地關注它,更遑論從中發現機會了。

說起發現機會,我突然想起了我的一個朋友H。我認識H的時候,她已經是一個年輕有為的小白領了。二十幾歲的她,在遠離家鄉的大城市打拚出了一片天地。不是說她有多麼功成名就,但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有房有車,吃穿無憂,這在打工族中實屬佼佼者,更何況她還只有中專的學歷。因此,一直以來關於她的「奮鬥史」流傳著很多個版本,直到有一天深夜她給我打了個電話,掏心掏肺地聊了4個小時。她打這通電話主要是傾訴她如今對生活毫無激情,似乎失去了重心和目標的苦悶的,只是期間當她「遙想當年」時,我才猛然發現,對於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而言,每一個光鮮的現在背後都有無數別人看不見的心酸過往。

我無法想象如今花起錢來如此瀟洒,對人對己都無比大方的H,居然曾經會為了省2塊錢的公車費而走上好幾公里,為了省下飯錢而常常把會議吃剩的水果拿來充饑,為了每個月多50塊而長期調班去上沒有人願意上的夜班。當然,一味地省錢並不可能這麼快成就她後來的房子和車子,而是當時她比誰都更愛錢,也更渴望錢,所以不管是在做樓面服務生,還是酒店前台,又或者後來去高爾夫球場做接待,最後進入房地產企業做行政,似乎在每個崗位上她都能找到「商機」。據她自己說,那時候反正她的工資從來沒有動過,當工資攢到一個整數就拿去定存,而平時都是靠「開源」來過日子的。做樓面服務生的時候,她通過觀察發現客人在等上菜的時候都比較無聊,那時候的酒樓都還沒流行免費的餐前小菜,於是她向主管提議對客人提供收費的瓜子,這一舉動不僅深受客人歡迎,提升了服務,還為她們部門創收不少,當然,這少不了她的一份提成。而別人都嫌晚上去麻將房送餐或者結賬麻煩,但她卻最喜歡,因為贏錢的客人們有時候會給她一些消小費,而每次結賬的時候她都很是「心機」地把零錢換成硬幣找回給客人,而很多時候客人看到是硬幣也就不要了,這樣一來又變成她的小費了。雖然錢不多,但是她樂此不彼地攢著。當然,一心想著要賺足夠的錢在這個城市立足的她不僅發現了這些賺錢的小門道,她也很會去努力去抓住那些「賺大錢」的大機會。據她說每年中秋賣月餅是她的一大創收,而在酒店前台工作時利用客人提前退房的「空子」,她也和房務也「合作」賺了不少錢,再後來她當上了白領,她甚至利用自己的衣品,以親戚家開的店為由,還給同事們賣過不少衣服,也很是賺了些。

那一晚,她說了很長很長的一個故事,足夠震撼,也足夠感動。我發現其實她從小就對錢很有概念,從國小開始就已經能找到「生財的門道」,並隨時隨地都留意著賺錢的機會,這一點很是讓人佩服。然而,末了她小心翼翼地問「你會看不起我嗎?那時候為了能在這個城市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能在這裡立足,我覺得自己對錢特別的在乎,也活得特別地有衝勁。但我一直害怕別人會看不起這麼在乎錢、這麼卑微的我,所以一直不敢跟別人說……」那一刻,我突然覺得特別的心疼,也覺得我們這些「別人」特別的窩囊——明明活得很苟且,且總是端出一副清高的模樣。

是的,我不知道我有什麼資格去看不起她。但我想曾經的那個我或者真的會對她感到不屑——因為無法正視自己與錢的關係,不願承認自己愛錢的立場,更不願意為了錢而努力和奮鬥,所以把憤憤不平的自卑表現成特別能裝的清高。

現在想來,一個二十幾歲,一無所有的人要耍清高真的是一件挺滑稽的事。就像別人因為成功,因為擁有太多,於是開始聚焦人生的核心,開始探索恆久的幸福,並倡導要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而什麼都不是的你卻天真地跟在後面搖旗吶喊,高呼要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似乎這樣一來你就能跟別人一樣成功似的。

言歸正傳。其實,當我們談賺錢的時候,我們真的就只是在談賺錢嗎?一個有能力進入大企業拿高薪的人,TA必然有過硬的教育背景,有過人的智商、情商和業務能力;一個能創業成功的人,哪怕TA本身就是富二代,也必須要有足夠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足夠靈活的資源整合能力,以及足夠的魄力和毅力;哪怕只是像H這樣的一個普通打工族,她也表現出了比同齡人更善於觀察,更勇敢,也更吃苦耐勞,而事實上,她每份工作也把分內事做得特別好,深受領導們的喜愛——當所有的同學都實習期滿紛紛離開的時候,只有她留下來了,並用1年的時間成為了當時酒樓最年輕的部長。所以,當我們談一個人賺多少錢的時候,其實是在談TA多有能力,多有綜合實力。而當我們在談錢的時候,我們也並不是單純地在談錢,而更多的是在談錢帶給了我們怎樣的選擇權。是的,錢不是萬能,但擁有更多的錢往往意味著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而選擇權,或者更通俗些講—— 「自由」,從來都不是一件庸俗的事。

李笑來老師告訴我們說為了更好地做好時間管理,我們需要和時間做朋友。同樣,為了更好地做好理財管理,我們需要和錢做朋友。只有當我們擺正了對錢的態度,正視自己和錢的關係,做被錢喜歡的事時,我們才可能擁有更多的錢,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從而實現更多的人生自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