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這次賠大了。如果在柴油車上「詐騙」成功,大眾能多賺22億到33億美元;可是「埋在土裡的狗屎」還是被挖出來了,大眾柴油車排放作弊事件敗露,僅在美國就要賠進去至少250億美元。
近日,德國大眾集團就柴油車排放事件正式向美國司法部認罪,罪名是「妨礙司法、合謀詐騙和虛假陳述」。
▲大眾深陷柴油車排放「欺詐」醜聞之中
大眾在柴油車上安裝作弊軟體,讓尾氣凈化裝置只在接受檢測時工作,汽車正常行駛時,這個裝置自動「失效」,任由超過標準40倍的污染物隨意排放。從2015年9月「排放門」在美國爆發以來,大眾深陷其中疲於應付,最近在美國低頭認罪,算是暫告一個段落。大眾在美國支付的刑事、民事罰款,加上給環保機構和車主的賠償和回購涉事車輛的費用,加起來已經有250億美元左右。而且,這事兒還遠沒有結束,在美國,還有一些州的官司要打;在歐洲,大批涉事車輛需要修復,相關的司法調查仍在進行。
現在看起來,大眾在「排放門」上賠得挺慘,但你要反過來想想:大眾2009年就把柴油車引入美國,排放造假的醜事6年後才揭開蓋子——萬一這事兒暴露不了呢?大眾不就多賺了二三十億美金嗎?
這就是大眾的算盤,完全不顧美國的環保利益,一心只賺眛心錢。在素以懲戒嚴厲著稱的美國都會這麼干,在其它國家他們還幹了些什麼呢?
參與起訴大眾的紐約州總檢察官史樹德(Eric Schneiderman)表示,大眾有「根深蒂固的公司傲慢文化,而且毫不尊重法律」。
這場醜聞帶給我們的思考是:為什麼一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會為了賺這點「小錢」而置公共利益於不顧?
▲大眾這樣的全球性大公司,為何走上「欺詐」之路?
按去年的銷量,大眾汽車集團排名全球第一,剛剛把豐田從老大位置上拉下來。而豐田在「自動加速門」醜聞之後,現在正在「回到原點」的路上。
從2009年開始,豐田公司在全球一共召回了1200萬輛缺陷汽車。這些汽車存在突然意外加速故障隱患,但豐田公司在2009年最早發現這一隱患后,並沒有召回問題車輛,而且繼續將問題零部件投入生產製造,同時也向監管機構隱瞞相關情況,這也導致了豐田汽車意外加速事件在全球共造成10多人死亡。
美國司法部經過4年的調查,最終確定豐田公司有意向監管部門隱瞞了其安全缺陷達數月之久,並且沒能採取任何措施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2014年3月,美國司法部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達成了延緩起訴的和解協議,豐田公司承認曾經在4年多前隱瞞導致汽車意外加速的安全信息,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並同意支付12億美元罰金,這也創下美國政府對汽車廠商的最高罰單紀錄。
跟大眾這次的罰款比起來,豐田的那12億美金也就是毛毛雨了。
老大老二如此,去年銷量排名第三的通用汽車,2014年陷入「點火開關門」醜聞之中,至今尚未脫身,在這次事件中,通用被控「蓄意向美國監管機構隱瞞致命缺陷」。
汽車業的全球「三大」都選擇了隱匿汽車上的安全缺陷,其中的原因,豐田現在的掌門人豐田章男在「自動加速門」事件中所做的反思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他承認,豐田汽車在過去幾年過度關注利潤,從而偏離了「以客戶為中心」的宗旨。
▲「自動加速門」爆發后,豐田新任掌門人豐田章男曾赴美、中等國向用戶致歉
豐田章男所謂的「回到原點」,「就是要回到祖父豐田佐吉發明自動織機時的人性化初衷:讓織工從艱苦的手工勞動中解脫出來;用一種現代化的方式生產高質量的產品,給社會帶來財富。」
「原點」是「給社會帶來財富」,而當豐田成為全球汽車業的大麥克后,就只顧「給自己帶來財富」,甚至不惜以公共利益和用戶的生命安全為代價。
事實上,在「隱匿」缺陷方面,全球汽車行業是有「劣根」的。福特的「平託事件」就是一個被頻繁引用的「經典」案例。1970年代,福特的「平托(pinto)」轎車由於油箱設計缺陷,在遭遇追尾事故時,可能會引發起火甚至爆炸。這一缺陷也確實導致了幾起平托車駕乘者在遭遇車禍后被燒傷、燒死的慘劇,所以引發廣泛質疑。
▲福特「平托」油箱設計缺陷,至少造成27人因此喪生
後來披露的真相表明,福特管理層早就知道這一缺陷,但福特算了一筆賬:召回要花大約1.4億美金,福特預估這一缺陷可能導致會大約180人燒死、180燒傷,外加車輛損毀的費用,就算全賠,花費也不到5000萬美金。
於是,福特公司就無恥地決定隱瞞缺陷,直到多年後福特內部一份備忘錄流出,真相才被揭開。
這就是汽車公司隱匿汽車缺陷的邏輯:利潤至上,賺錢第一。
亨利·福特創辦了福特汽車公司,並用偉大的T型車拉開了汽車從權貴向平民普及的序幕。對於製造汽車,亨利·福特先生的感悟是:「商業的功能在於為消費生產,而非為暴利或投機……產品服務的是大眾而不僅僅是生產者」。
產品服務的是大眾,而不僅僅是賺錢工具,這就是福特的「原點」。
▲亨利·福特和他製造的偉大的「超級產品」T型車
那些汽車公司的創立者們,也許心懷製造偉大產品和服務民眾的夢想,但隨著公司的擴張,創立者們的情懷也在逐步流失,汽車公司一步步演化為賺錢機器。
現在的汽車公司體量極其龐大、結構複雜無比,要想把如此龐雜的機構有效組織起來,通常的做法是把公司從財務角度切分成一個個利潤單元,對每個單元的考核,主要指標是它們的贏利狀況。
商業的本質就是追求利潤,汽車公司當然也不例外。當一個巨大的汽車公司從利潤角度切分成一個個單元時,會產生一個後果:所有的部門都會以利潤為導向,導致對「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並且不惜操縱所有其它因素去達成目標。
大眾的排放造假,豐田的「自動加速門」,也許最初始於某個技術團隊、某個銷售部門,他們為了自己部門的業績考核,選擇了「欺騙」或「隱瞞」;同樣,出於「業績」的考慮,這種行為漸漸向公司更大範圍、更高層級擴散,從而演變成一個個震驚世界的大丑聞。
▲銷量和利潤至上,正是一些汽車公司曝出醜聞的根源
在醜聞之後,汽車公司會接受嚴厲處罰,會賠償、會道歉,也會信誓旦旦地宣稱要「回到原點」,但追逐利潤的本性,漸漸又會讓公司回到利潤至上的道路上來,為下一次醜聞危機埋下伏筆,如此周而復始,無法自拔。
所以,要靠汽車公司的「自潔」,是不現實的;而即使在嚴厲的監管和處罰之下,汽車公司仍然會為了賺錢而不顧一切地選擇鋌而走險,就像大眾在美國也敢搞尾氣排放「欺詐」一樣。
在美國已然如此,換在其它國家,汽車公司自然也不會變得更「純潔」。比如大眾在的「DSG變速器風波」和「速騰斷軸門」中,不但涉嫌隱匿相關的汽車缺陷,即使在有關部門介入后,這兩種涉及汽車安全的缺陷,也沒有得到最終的有效解決——至少到目前,沒有確切信息表明大眾的DSG的故障風險已經得到徹底解決,也沒有確切信息表明速騰的「補丁」是個最終解決方案。
▲曾在鬧得沸沸揚揚的大眾「DSG風波」和「速騰斷軸門」,直到如今也沒有給出確切的結論
面對此情此景,汽車用戶唯有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