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和孩子相處的方式,就是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1

這個話題要從我的「糾結」說起。

很早以前,我就發現,我是一個愛糾結的人,最怕做選擇,總是會在兩個選擇之間搖擺不定,拿不起又放不下,很是痛苦。

我還記得小時候,堂哥總會給我帶一些小玩意,兩個雨花石,兩個小玩具,讓我先挑,我們倆一人一個。

好了,我就開始糾結了。選了A,又覺得B好,拿了B,又惦記著A……怎麼選都不開心。到最後,堂哥讓著我,把A和B都給了我,我才停止糾結,心滿意足。

長大了,還是糾結。還記得上大學時,去食堂吃飯,我常常為吃包子還是米飯糾結不已。

再大一些,為了裝修選哪款瓷磚,我一晚上都沒睡好,做夢都在琢磨哪款更合適……

說實話,我都很煩自己的糾結。

內心戲太多了,很累。

再後來,學習了心理學,我漸漸明白了,之所以會糾結,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喜歡什麼。

再往深究,是因為我對自己的認識很模糊,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說到底,我不自信——不相信自己。

不相信自己的判斷,不清楚自己的喜好,不知道自己是誰,這就像我的一個性格基因,在我人生過往的幾十年裡,滲透到大大小小和選擇相關的事情中。

所以,並不是我總遇到糾結的事,而是,我就是一個愛糾結的人,才會在很多事情上糾結。

我也由此悟到,就像每個人的基因,存在於每一個細胞、每一根頭髮、每一點皮屑中,你是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三觀,也體現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際關係中——甚至你看到的這個世界,都打上了你特有的性格基因烙印。

這幾年,自己有了孩子,也觀察了很多孩子和他們的家長,我發現,從一個人和孩子相處的模式中,更能看出他是怎樣和這個世界相處的。

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是你最親近的人。我們面對親人,總是顯露出性格更本色的一面,摘下面具,更放鬆做自己,這是人的本性。所以才會有一種說法:我們把好脾氣都給了外人,而把不耐煩留給了親人。

因為孩子是弱小的,是依賴你的。

在成人的世界里,無論是和陌生人,還是和父母、愛人、朋友相處,我們不自覺地都會遵守一定的界限和規則,會用理性分析利弊,確定分寸。

而當面對弱小的、全然依賴自己的孩子時,有時候會更「任性」。少了一份理性的控制,多了一份憑情緒做事的衝動。也因此,會暴露出更多內心的真實衝動。

更何況,在孩子最初的眼中,父母就是權威,代表著整個世界。

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朝夕相處,耳濡目染,即使不用刻意教育,孩子也會無形中認同父母的處世方式,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模式。(只不過,這種認同有時候是直接的,有時候是以相反的方式。)

所以,從一個人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中,更能看出他的真實性情,他的三觀,他的潛意識,他和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

有很多人,在工作中表現得很好,盡職盡責;在親密關係中,雖然有小磕小絆,也能將就著過下去;直到有了孩子,在和孩子的碰撞中,才體會到實實在在的挫敗感,才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情緒,就是這個原因。

孩子,是父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放大鏡。

3

我在後台經常會收到這樣的一句話留言:

孩子不好好寫作業,怎麼辦?

孩子總是膽小,我該怎麼辦?

孩子愛搶別人的東西怎麼辦?

起初,我會回復過去一連串的問題:孩子多大了?您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怎樣?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您是怎樣做的?

我必須獲得更多的信息才能做出判斷。

然而,很多時候,對方就此再無音信。

我多少能感知到對方的心態:

遇到問題,感到痛苦,想改變,又不願意費力氣,希望找到捷徑,得到靈丹妙藥似的答案,簡單易行,一用就靈。要思考這些提問,太費事了。

這樣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自顧自地講道理——責罵——打一頓。

吼一頓,打一頓,最省事,見效最快,然而也最偷懶。

這種懶是隱形的,頭腦的懶——懶得動腦子,懶得去覺察。

可想而知,這樣的父母,在工作中、生活中、人際關係中,也會採用大同小異的方法:遇到問題,要麼當鴕鳥,假裝視而不見;要麼憑衝動做事,簡單粗暴。

結果呢,問題還在那裡,要麼是慢慢惡化,要麼是迅速惡化。

就像讓他頭疼不已的孩子。

4

還有焦慮。

朋友的孩子讀三年級,還有幾天就期末考試了。看著孩子不著急不著慌的樣子,朋友忍不住說:「我和你一起把之前的錯題再複習一遍吧。」

沒想到孩子說:「不用了,我都會了。」

「會了還做錯?!」

「我就是有些馬虎嘛。」

朋友說,她的火氣騰地就起來了:現在就這麼浮躁,將來怎麼考上重點中學?我們是人口大省,將來聯考有多激烈,不把基礎打牢怎麼行?家裡沒什麼資源,只能靠孩子自己爭氣好好學習,她還這麼弔兒郎當的!

短短几秒鐘,她的內心已經波濤洶湧上演了一場大戲,免不了就是一頓吼:「沒有粗心這回事,就是掌握得不熟練!你看看你,心不在焉的,你就是太浮躁!」

一吼就是半天,以孩子被訓哭告終。

後來,她看到孩子寫的日記:「媽媽說我太浮躁,我看她才浮躁呢。」

朋友說,看到這句話,她心裡的滋味挺複雜。

有沒有發現,我們在面對孩子時,有太多的焦慮了。

從一出生就開始焦慮,焦慮他的生長發育,焦慮學校的選擇,焦慮學習成績,焦慮工作,焦慮婚姻……

其實,很多時候,焦慮是源於我們自己:

有的人,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生了孩子,更是放棄了自我,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就像一個賭徒,輸贏都壓在了一個籌碼上,能不焦慮嗎?

有的人,是因為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投射到孩子身上,就會覺得孩子不夠好,不管孩子怎麼做,都不會滿意,認為還可以更好。

還有的人,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對未來有一種恐慌,不允許孩子出一點差錯,否則就像世界末日來臨。

對孩子的焦慮,反映的正是你自己的內心。

你可能都沒有意識到,你面對這個世界的姿態,也隱含著焦慮。

5

不僅是偷懶和焦慮,細心觀察,你會發現:

對這個世界心懷善意的人,也會用積極正面的眼光看孩子。孩子是好孩子,遇到問題是難免的,一起慢慢解決就好。

對這個世界充滿戒意的人,會覺得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干,專門動心思糊弄大人,要時刻提防他耍花招。

缺乏界限感的人,分不清自己和別人的邊界,把自己和孩子緊緊綁在了一起,大事小事都要管,管出了一個羸弱的孩子。

……

一個人和這個世界的連接方式,會顯現到他的孩子身上。

一個朋友,因為工作忙,平時很少接孩子放學,基本上只在家長會上看到班導。一次,她略帶歉意地對班導說:「平時和您聯繫得比較少,讓您費心了。」

班導說:「沒關係,其實我看到孩子,就知道孩子在家裡的狀況了。孩子是什麼樣,我很清楚。」

這是一句有水平的話。

看到孩子,就看到了家長,就看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

所以,當你覺得孩子出現問題,別急著到處去尋找錦囊妙計,不妨反觀一下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再由此,反觀自己的內心。

體會一下:

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你內心的感覺,是否似曾相識?

是否在其他事情上也有過類似的感覺?

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多想想,也許,你會有新的領悟。

凌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出版人,8歲孩子的媽媽。專註兒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致力於自身成長。

(ID: lingxiang127)

長按指紋

一鍵關注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為什麼你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因為你不懂傾聽

孩子寫作業太磨蹭?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每個哭泣的孩子,都需要一個溫柔的擁抱

媽媽,我需要你的陪伴,而不僅僅是陪著!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