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善本藏富|故宮御花園的奇石,好多都是英德「土特產」

導語

目前,北京故宮御花園裡邊陳列和保存的觀賞石,30%是英石,共有27塊,體大的高2米,最小的僅70厘米,每塊英石依石形和大小配以漢白玉石座,周圍雕刻海浪或盛開的蓮花、蛟龍、雲海等花紋圖案,足見當年皇帝對英石的喜愛和重視。

近十年來,不管是在紐約佳士得,還是在香港蘇富比和內地西泠拍賣等推出的觀賞石拍賣專場,英石和靈璧石等傳統名石,一直是上拍率和成交率最高的品種。

英石

英石又名英德石,是廣東特有的傳統名石。英石屬沉積岩中的石灰岩,主產區位於廣東北江中游的英德市。

這一帶岩溶地貌發育較好,山石較易溶蝕風化,再加上常年日晒雨淋,自然剝落破裂,形成嶙峋褶皺的外觀和結構特徵。英石本色為白色,因為風化及富含雜質(如金屬礦物銅、鐵等)而呈現出豐富的色澤,有黑色、青灰、灰黑、淺綠等色,其中又以黑色、青灰色為最常見,以黝黑如漆為佳,以略帶清潤者為貴。

儘管不少老石友都沒接觸過這類讓英德人頗感自豪的「土特產」,但是,人開採和玩賞英石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

根據史載,早在宋朝,上等的英石就被列為皇家貢品,而史家津津樂道的《雲林石譜》、《廣東新語》和《洞天清錄集》等古籍,均對英石作過重點介紹。蘇東坡、米芾、楊萬里、朱彝尊、查慎行等古代名家更視英石為珍寶,賞玩之餘,紛紛賦詩讚頌。今天,賞石人士在茶餘飯後經常拿出來形容奇石美姿特點的「皺、瘦、漏、透」四個字,其實原本就是古代文人專門用來描述英石的。

正因為外形多姿多彩、變化無窮,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英石在元代被列入「文房四玩」,到了清代,又與靈璧石、太湖石和昆石一起,被推舉為全國四大園林名石。歷代的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都以收藏英石為榮、為樂。

傳說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愛石成癖,玩石如痴如醉。他在英德任職縣尉期間,偶遇一塊英石,欣喜若狂,繞石三天,搭棚觀賞,不忍離去,而後專門總結出「瘦、皺、漏、透」四字相石法,由此獲得「石聖」的美稱,並被歷史學者公認為賞石文化的奠基者之一。為了紀念這樁軼事,英德當地人在他搭棚拜石處專門修建了一座「拜石亭」。

事實上,英石對世人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其作為一種觀賞石和園林石,大量出現在宋朝以來不同階層收藏者的案頭茶几和庭院陽台上,而且還體現在,其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投資品和收藏品,已經帶動了一大批以開採、鑒藏、運輸、裝飾、展覽、批發、銷售英石為主業的參與者進入這個行業。

在廣東英德市,市區至望埠鎮境內有條長達30多公里的奇石展銷長廊,聚集著各類石檔百餘家,從業人員達數萬人。那裡每年吸引來大量來自日本、美國、新加坡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據不完全統計,該市與英石相關的產業收入一年高達60多億元。

自宋代以來,英石在近千年的奇石收藏歷史當中,一直是收藏家們熱捧的主流品種,而在近十年來的國內外拍賣會上,英石始終是場內的主角。

對收藏界人士來說,英石的名貴在於它的質樸簡約、整體氣勢和細節的奇巧,以及正大而獨特的文化品格。所以收藏它,欣賞它,宣傳它,不僅可以糾正時下賞石趣味的弱化,也是維護和清正石文化精髓的一種責任。與當前出現在行內其它一些浮躁的賞石風氣相比,英石的身上似乎總有一些更能體現文化思想深度的東西。

善本藏富

文字|馮善書

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黃敘浩

校對|梁永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