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鄭建明:原始瓷的起源

瓷器起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先後經歷了先秦時期原始瓷的起源與發展以及漢六朝時期成熟青瓷的起源與發展兩個過程。制瓷史上的兩個里程碑式技術躍進:原始瓷的起源與成熟青瓷的出現均發生在浙江,浙江不僅在夏商時期發明了原始瓷,而且在東漢時期成功燒造出了成熟青瓷,同時這一偉大的技術成果造就了先秦與漢六朝時期浙江作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制瓷中心的地位。

東苕溪流域的瓢山、北家山、南山三個夏商時期的窯址,從目前的考古材料來看,無論是胎、釉、器型、成型、裝燒等工藝上看,可能構成了一個連續的發展脈絡,其中瓢山最早,南山早期最晚,北家山介於兩者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

產品器類上,瓢山窯址原始瓷與印紋硬陶比較基本相似,兩者兼燒,比例基本相等,原始瓷長頸罐、缽與豆等為主,豆基本為圈柄,細柄豆之柄壁亦較細薄,偶見雲雷紋裝飾,雲雷紋轉角較為圓轉;印紋硬陶則主要是長頸與束頸曲折紋罐,偶見雲雷紋,紋飾粗大豪放。北家山窯址雖然印紋硬陶與原始瓷兼燒,但原始瓷佔據了主導地位,原始瓷粗柄豆不見,細柄豆則胎壁較厚,足端偶見帶有三個半圓形小缺口,缽仍為一定數量;印紋硬陶除胎質胎色與北家山類似的深色胎外,出現少量的與原始瓷淺灰胎接近的胎色,紋飾中雲雷紋的比例增加,粗大豪放而較為雜亂,器型主要是長徑侈口罐。南山窯址早期原始瓷占絕對主流,少量的印紋硬陶;原始瓷器型仍主要是豆與缽兩種,其中又以豆占絕大多數,器型與北家山的細柄厚胎豆基本一致,但足端帶缺口的裝飾則成為了最具特色和最普遍的裝飾,幾乎每器物必有;缽的器型種類較北家山有所增加,但僅存在細微處的變化,其中器型不變,即斂口,深弧腹斜收,平底;印紋硬陶不見深色胎,淺色原始瓷從北家山窯址出現后成了主流,紋飾亦由北家山即憶出現的淺胎硬陶上的雲雷紋成為主體,偶見其它的紋飾如方格紋等,而此種紋飾在瓢山時期即已出現,瓢山窯址帶方格紋拍的出現即是明證,器型仍主要是長頸侈口罐與翻折沿束頸罐。



圖1 瓢山類型產品胎質



圖2 北家山類型產品胎質



圖3 南山早期產品胎質

產品器胎上,瓢山窯址原始瓷與印紡硬陶基本一致,無論是胎質還是胎色兩者均十分相似,似乎原始瓷與印紋硬陶在胎質上尚未分化;以灰黑色胎為主,胎色不純,通常胎心呈灰黑色,內外表呈淺灰色或灰白色,少量的紫紅色胎;胎質較細,但普遍疏鬆,常見大量的氣孔。北家山窯址仍保留了少量瓢山的此類胎質,但新出現淺灰或灰白色胎,胎質較細,氣孔明顯較灰黑色胎為少而緻密,此類胎質迅速取代瓢山類型的黑灰色胎與為主流,但胎中仍普遍見有黑色的斑點;說明此明原始瓷與印紋陶在胎質上開始分野,逐漸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瓷胎。南山窯址早期,瓢山窯址作為主體,北家山窯址仍有少量保留灰黑色胎幾乎完全不見,而為淺色的灰白與淺灰色胎所取代,胎質更細膩堅緻,胎色較純白而穩定,雖與北家山類似,仍有相當比較的器物夾雜有黑色斑點,但斑點的個體明顯較北家山為小而少。這種胎色的從早到晚由深變淺、胎質由粗變細、由多氣孔變緻密的過程,一方面與胎土的選擇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可能與火候的提高有關:瓢山時期雖然絕大多數胎色灰黑,但許多器物胎心灰黑,而內外表皮呈較淺灰白色,胎表的氣溫當較胎心為高,是否可證明此類器物在火候提高的情況下,亦可呈現較淺的顏色呢?(圖1-圖3))



圖4 瓢山長頸罐施釉部位:集中於一側



圖5 北家山產品釉:青醬不一



圖6 南山窯址的青釉

原始瓷釉色上,瓢山窯址原始瓷釉色分佈範圍極小,一般僅在罐類器物的肩部與口沿局部範圍內,且施釉線不清晰,釉色多呈醬褐色或黑褐色,僅小範圍內釉層厚,玻璃質感強;器表施深色陶衣者占多數。北家山窯址除一部分器物的釉仍與瓢山接近外,大部分器物主要是豆在青釉上明顯進步:豆盤內腹滿釉,釉層厚,玻璃質感強,釉色青綠,胎釉結合較好;與瓢山窯址接近的深色釉色比例較小,且基本不見深色的陶衣;胎與釉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係,胎色越淺,胎質越緻密,則釉層厚而滿,釉色青翠。南山窯址早期則完全不見了北家山時期的深色釉,青綠色釉的比例大大增加,豆盤內多施滿釉而均勻,釉層厚,少見僅一側局部施釉的現象;一部分釉色較差,呈棕色的薄衣狀,不見玻璃光澤,較瓢山、北家山的薄衣顏色明顯為淺(圖4-圖6)。

成型工藝上,瓢山窯址主要是手制結合輪修、輪制結合手制修整結合等,大型的罐類器物可能是手製成型為主要工藝,結合口沿部位的輪修;小型的缽類器物則以輪製為主,外下腹部與底部結合手工修刮;豆由於柄較粗大,則基本以輪製為主,豆柄與豆盤分段拼接。這種成型技術為北家山窯址與南山窯址早期所沿用,大型罐類器物,無論是原始瓷還是印紋硬陶,均為手制結合輪修,而小型的缽類器則以輪制結合手工修整,唯一變化比較大的是豆的製作,由於從北家山窯址開始,豆柄變粗、胎壁變厚,因此豆盤輪制,外下腹用片狀工具手工縱向修刮,豆柄的外腹亦與此相同,留有片狀修刮痕迹,而內腹則多用片狀工具旋挖而成。

裝燒工藝上,瓢山窯址原始瓷似乎均是單件器物直接置於窯床上燒造,而印紋硬陶可能對口扣置疊燒,這種情況可能延續至北家山窯址,到了瓢山早期,豆亦開始疊燒,這是瓷器燒造史上的一個較大的改變,不僅提高了原始瓷產品的產量,更重要的可能是已經意識到疊燒時釉的粘結性並成功地解決了此一問題。這種不使用間隔具直接疊燒的方式,延續的時間相當久遠,從這一時期確定其出現后,幾乎延續明清時期,雖然間隔具及澀圈的選擇使用可以使釉面更加完整,但在許多晚期的低檔產品中,這種直接疊燒則仍不失是一個增加產量和降低成本的好方法。

紋樣裝飾上,三個類型窯址產品無論是原始瓷還是印紋硬陶面貌接近並有一定的歷時性。原始瓷與印紋硬陶在裝飾上完全分野:原始瓷均以素麵主,偶見少量的刻劃紋飾,幾乎不使用拍印的印紋硬陶技法;紋飾內容亦完全不同,多是一些刻劃的直條紋構成的簡單圖案,如水波紋、葉脈紋、網格紋、直條紋組等。印紋硬陶在瓢山窯址流行曲折紋,北家山窯址出現雲雷紋,南山窯址早期則不見了曲折紋,以拍印的雲雷紋佔據主體,偶見方格紋,後者在瓢山時期即已使用;紋飾的總體風格粗放豪邁,與原始瓷上的細密刻劃圖案風格迥異。

歸納起來,瓢山、北家山、南山三個類型窯址其變化:產品類型原始瓷與印紋硬陶合燒、比例相當逐漸過渡為以原始瓷為主,偶見印紋硬陶;胎從灰黑色較疏鬆為主,逐漸胎色變淺,胎質緻密,最後以淺灰或青灰色細密胎為主;釉以深色局部有釉為主,過渡為以青色滿釉為主,最後為基本不見深色的釉;成型上輪制與手工修整相結合或以手工制結合輪修;裝燒上,早期在印紋硬陶上疊燒以增加產量,而到了南山早期則解決了釉的粘結問題,在原始瓷上亦使用多件疊燒工藝,以提高原始瓷產量;裝飾上原始瓷與印紋硬陶無論是紋飾內容、還是裝飾技法均有本質的區別。

南山窯址的年代,我們作了一系列的C14測試,其中早期的時代約公元前1550年左右。根據類型學的演變及本區域內考古學文化的編年,我們初步判定瓢山窯址的時代當在夏代晚期,而北家山的時代在夏商之際。據此,我們把原始瓷的起源時間,大致定在夏代晚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鄭建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