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活在節氣里 品在立夏時

一堂自然課,孩子們通過看、聽、動手、品嘗四種方式,多方位了解了節氣的真實模樣。

二十四節氣是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它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其中蘊含著深厚的科學道理。節氣於殷商時期就已出現,形成於秦漢,到了西漢,二十四節氣便已完備。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的第五大發明」。人一直活在二十四節氣里,身在其中,從未遠離,它早已融入我們衣食住行的各個生活細節里。自2016年末「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非遺名錄以來,古老的節氣愈加青春煥發,而人也更加頻繁地「溫習」起每一個節氣,細心體味著它的神奇魅力。

又是一年立夏時,告別草長鶯飛的春,迎來似錦繁花的夏,萬物至此皆長大。隨著立夏之日到來,節氣話題再次升溫,引發多方熱議。2016年11月30日,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初,二十四節氣已是網路熱搜詞,人們對它的推崇也已達成默契,對二十四節氣的重溫、學習、傳播、運用已成為很多人參與的行動。

繪本中的「節氣」世界

作為文津圖書獎獲獎繪本,《這就是二十四節氣》上市一年來,始終保持著童書暢銷榜首的地位,這足以證明該書的品質以及孩子、家長對其的濃厚興趣。該書共4冊,由300多幅手繪圖案組成,以小女孩牙牙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和二十四節氣的親歷者,把她在農村的所見所聞所感用圖畫和故事的形式記錄下來。這套繪本由該書的策劃人齊德利及其創作團隊的6個人歷時兩年完成。

作為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員,齊德利主要負責地理所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及其產業化,其中地理科普是一項重要內容。「『創新地理知識、共享地理價值』是我們創作的理念;讓孩子讀懂祖國、讓世界了解,是我們策劃、創作這套『可愛』系列原創地理科學繪本的初衷。」齊德利介紹,《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是第一套寫給兒童的節氣科普讀本。

「節氣科學本身是一門大數據科學,二十四節氣就是博物學。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齊德利坦言,與其說是他們創作了這套作品,不如說他們繼承和傳播了這門科學。「我們每個人都是節氣的記錄者和續寫者。不管你觀察或無視,節氣就在你我身邊,它誕生幾千年來至今仍在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實踐,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齊德利把該繪本的成功歸結於當下家庭、學校教育對自然教育的呼喚和對傳統文化的自省。「當虛擬現實和泛文化沖蝕成長中的青少年時,人們終於想到了回歸自然,向人類最好的導師——大自然學習。」在齊德利看來,把大自然的規律與人們的活動緊密聯繫,孩子就會明白「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多重含義,也更容易理解「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科學道理。這種從閱讀到觀察,從提問到思索的過程以及從自然吸取營養的漸進和頓悟,是讓青少年理解節氣文化的最佳實踐之路。

節氣元素與設計接軌

螻蛄鳴,蚯蚓出,田埂野菜日日長……立夏已至,曾因設計34個城市名稱字體走紅的貴州設計師石昌鴻,因其對傳統文化的情有獨鍾,他和團隊歷時一年、修改無數次、死磕各種細節,終於做出驚艷微信朋友圈的最新作品——最美風·二十四節氣圖。可貴的是,他們將二十四節氣特徵進行動態創作,寓情於景、融畫於字,讓二十四節氣「動」了起來。

在石昌鴻設計的二十四節氣字體動態視頻中,記者看到每一個節氣字體就是一幅生動的節氣畫面,如「立夏」兩字展現了夏蟲鳴叫、新苗拔節茁壯生長、大地煥發生機的景象,「夏至」兩字展現了蟬鳴嘒嘒、荷花下魚兒遊動、鹿在喬木下乘涼的畫面。

談及創作初衷,石昌鴻希望能通過一種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表現手法讓民眾了解二十四節氣。「現在很多人連二十四節氣的順序都搞不清楚,也不知其自然規律與文化內涵。」石昌鴻坦言,如今有不少人在做二十四節氣的相關設計,但往往很多設計都只注重字體的形式感,傳播的文化內涵還不夠。

因從小在貴州少數民族的農村地區長大,石昌鴻對二十四節氣歌耳熟能詳,農村生活的零距離體驗令其在創作時思如泉湧。同時他還做了大量功課,每個節氣的特徵、習俗、現象、規律都曾一一翻閱書籍查看。「設計作品要儘可能掌握更多信息,進而提煉核心元素並進行藝術化的整合。」在石昌鴻眼裡,二十四節氣是一種古老的民族生存智慧與生活哲學,當下節氣與生活緊密聯繫,每當節氣來臨之際,節氣的各種表現手法都會成為「刷屏」的對象,「這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回歸,讓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感受文化的魅力。」

節氣知識滲透學生課堂

一堂自然課,孩子們通過看、聽、動手、品嘗4種方式,多方位了解了穀雨節氣中蘇州特有的元素。這便是蘇州開設的「二十四節氣自然學校」。

「在古代,人根據二十四節氣進行農業耕種,直到今天,我們的農民伯伯在某些時候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進行耕種,比如我們剛剛開展的穀雨課程活動,自古就有穀雨前後垵瓜點豆的說法,就是說穀雨時節雨量增多,很適合播種移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車坊國小教師顧曉光告訴他的學生,古老的二十四節氣青春依舊,青少年有必要理解並掌握它。

據介紹,蘇州開設的「二十四節氣自然學校」是聯合各學校開展的一項與科學教育相結合的校外活動,旨在讓孩子們了解傳統文化,學習、了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係,培養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意識,在提高觀察與動手實踐能力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十四節氣雖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會去關心留意二十四節氣呢?」顧曉光直言,不僅孩子們對於二十四節氣感到陌生,家長們對於二十四節氣也不甚了解,「大家往往知道立春、清明、立秋、冬至等幾個節氣,能背出二十四節氣歌、說出二十四節氣的則不太多,能說出每個節氣時節的特點及耕種情況的就更少了。」

顧曉光認為,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時候應該將其與孩子們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他舉例說,在江南一帶,立夏之時正是自家蠶豆上市之時,蘇州人就有立夏吃蠶豆的習俗。除此之外,孩子們還會在立夏時進行斗蛋遊戲,不破為勝。「我們在進行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教育的時候,可以將這樣的習俗融入課堂之中,寓教於樂,既讓孩子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又能加深孩子對其理解和記憶。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能走進課堂、走進孩子們的生活。」顧曉光說。

傳承發展之路如何走

二十四節氣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市場的視角審視下,它更像是一個富礦、一個大IP,被更多領域的專業人士所不斷發現與創新,於是二十四節氣可以用在器物間、穿在衣裙上、出現在各種影像與視頻中。當然,傳承發展是好事,但過度開發便物極必反。成功申遺后,二十四節氣如何更好地保護、利用、傳承、發展是關鍵。

與很多非遺種類不同,二十四節氣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它與大自然的密切關係。《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原創繪本的作者高春香有一句話恰如其分地表明了這一觀點:「帶領孩子走進自然、聆聽自然、觀察自然、記錄自然,這才是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最大的尊重。」

「其實我們早就把二十四節氣嚴絲合縫地融合到我們的點滴生活中了,不記得、想不起,正是因為它已經是我們的一部分,融得徹底而不自知。」在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研究所講師方雲看來,對二十四節氣的重新重視、關注與加大宣傳力度是必要的,但同時要把握對這一非遺資源開發利用的「度」,而它其中所蘊含的科學性、規律性、文化性、風俗性的元素更要被精準理解與傳播,如此才能傳承與發展一個仍能良性作用於當代社會與自然的二十四節氣體系。

「我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一定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對於二十四節氣這樣龐大的知識體系,也不能一概而論。首先要明白,一切都在運動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氣象萬千,節氣更是極為敏感的自然韻律,前後差異明顯。但如果我們現在不自己觀察、記錄、總結、驗證、修訂、完善,那麼我們便是活在過去而忘了當下,二十四節氣在當下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有限。」

的確,二十四節氣是活的遺產,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便捷的設備,可以採集到全球很多地區同一節氣的多種物候信息。齊德利表示:「正是古人的智慧和堅持才為我們創造了節氣財富,當代人在繼承好的同時要努力使該項非遺『增值』,有新內容新發現,這才是在高科技現代社會當代人對非遺保護所能做的最有價值的貢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