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交叉點薦 |《耶路撒冷三千年》: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從地理層面上,這個問題似乎無解。但若是從文化與宗教層面來看,這個世界中心,就是耶路撒冷。

16世紀晚期的一幅展示耶路撒冷是世界中心的德國地圖

許多人或許會對這個答案心存質疑。筆者在剛抵達耶路撒冷時,也曾心懷疑慮。滿眼望去都是同一種黃灰色調。這裡遠離地中海岸,缺水乾燥,陽光曝晒,並非人類宜居之地。

然而,「聖城」這個詞,卻經常被用來形容此地。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為什麼偏偏選擇耶路撒冷作為聖殿之城?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西蒙·蒙蒂菲奧里所著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封面上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這寥寥數語讓人遐想聯翩。這本著作,使這個遙遠城市的前世今生,在讀者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

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屬於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於每個人的想象當中,這是這座城市的悲劇,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就像作者所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從古至今,每一個到過耶路撒冷的人,都懷著對耶路撒冷的美好想象來到這裡。然而呈現在你眼前的耶路撒冷,往往使人大失所望,因為你看到的這同一種顏色,代表著一個興旺過、萎縮過、被重建、被摧毀過許多次的城市。

耶路撒冷卻擁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讓世界上三大重要宗教都對它著迷不已。基督教的《聖經》中,耶穌在這裡走向那條十字架苦路;伊斯蘭教穆哈穆德,在這裡夜行登霄;猶太教徒們,在這裡獲得神啟。世界上或許再沒有任何其他城市像耶路撒冷這樣,讓眾多不同民族、信仰、政治主張的群體所魂牽夢繞。

十年前的國際新聞編輯,從來避不開巴以問題,巴以衝突三天兩頭佔據國際頭條。曾經有多少編輯,努力研究過這片土地上的歷史糾葛,然後仍一知半解地邊看新華社通稿邊碼字。

如果你是新聞從業人員,那麼《耶路撒冷三千年》這本書,將會是你徹底捋清巴以問題的鑰匙。如果你是將來想去耶路撒冷的遊客,那麼這本書將會比任何攻略都重要。如果你只是一般的讀者,那麼讀完這本近700頁的著作,你也會明白耶路撒冷何以成為耶路撒冷,明白耶路撒冷為何如此特殊,為何如此讓全世界魂牽夢繞。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 猶太教(公元前1000年-公元70年)

第二部分 異教(公元70年-公元312年)

第三部分 基督教(公元312年-公元630年)

第四部分 伊斯蘭教(公元630年-公元1099年)

第五部分 十字軍東征(公元1099年-公元1250年)

第六部分 馬木魯克(公元1250年-公元1517年)

第七部分 奧斯曼(公元1517年-公元1799年)

第八部分 帝國(公元1799年-公元1898年)

第九部分 猶太復國主義(公元1898年-公元1967年)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歷史跨度從古至今,可以看出西蒙先生的「野心」很大,他想要重建的聖城歷史,不是部分的,而是所有的。因此英文原書名為《Jerusalem:The Biography》,直譯就是《耶路撒冷傳》,簡潔到帶點霸氣。

大多數人乍一聽書名,可能會興趣減半,認為它不過是一本關於耶路撒冷平淡無奇的編年史。但是作者將整部書分為九部分,每一部分側重一個不同點來展開創作,又能保證部分與部分之間完美銜接。讀完以後,你對耶路撒冷的認知會有所改變,甚至是徹底的顛覆。

在這個面積只有126平方公里的地方,歷史上37次被攻陷,8次被屠城。作者按實際控制耶路撒冷者來分章節,刻意避免宗教的神話敘事和文學的誇張演繹,理性而中立。

《新聞周刊》評論作者蒙蒂菲奧里說,他能將龐大的歷史書籍寫成極為好看的驚悚作品,他知道怎樣才能讓歷史變得淺顯易懂。的確,隨著作者的講述,數千年的歷史大幕緩緩拉開,又慢慢落下。

從亞伯拉罕的抵達開始,這裡便發生了無數重大轉折。大衛王的登基,巴比倫人的侵略,羅馬人的摧毀,基督教徒們的爭奪,奧斯曼的統治,猶太人的重返……這一系列的節點,都改變了我們生活著的這顆星球的發展進程,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義大利畫家弗朗西斯科·海斯的《耶路撒冷聖殿的毀滅》

本書並不裁定三大宗教的神跡和經典是否「真實」。事實上,任何研究《聖經》或耶路撒冷的人都必須承認,真相有許多層。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似乎很陌生,對有些人來說,甚至是不可思議的荒謬。但宗教對耶路撒冷歷史的影響,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對於我這個無神論者來說,行走在耶路撒冷,經常會在神話和現實之間迷失。

在這裡,筆者走了一公里長的「苦路」。這14個站點,記錄了耶穌被判處死刑后,背著沉重的十字架,艱難走到刑場的全部路徑。「苦路」的終點,是聖墓大教堂。一進大門,就看到一塊淡紅色的大理石板,根據《聖經》記載,把耶穌從十字架上放下來時,就放在這個石板上。所以,參觀聖墓大教堂的人都能看到,基督教徒們跪在地上,依次親吻著這塊石板。

聖墓大教堂,是屬於基督徒的耶路撒冷。

而哭牆,是屬於猶太教徒的耶路撒冷。

哭牆分為兩部分,中間隔有柵欄,男女要分開祈禱。哭牆前,信徒們念誦經文,有的默默祈禱,有的痛哭出聲。牆壁石縫,塞滿了寫有祈禱字句的紙條。

離哭牆不遠處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又是屬於伊斯蘭教徒的耶路撒冷。

根據伊斯蘭教的說法,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傳教。一天夜裡,他從夢中被喚醒,乘騎由天使送來的馬,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在這裡踩在一塊聖石上,飛上九重天。在受到上天啟示后,當夜又返回麥加城。這就是伊斯蘭教中有名的「夜行登宵」。由於這段神話,耶路撒冷成了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麥地納的第三聖地。

筆者的導遊,是一位猶太人。他帶我們來到了哭牆,卻遠遠止步於圓頂清真寺,甚至沒有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一條小徑,來到這個明信片上具有象徵意義的金色圓頂門口。此後,我們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想,如果導遊是穆斯林,那我們見到的情景又將何其不同。

耶路撒冷被猶太人獨佔了1000年,被基督徒獨佔了大約400年,被伊斯蘭教徒獨佔了1300年。因此,耶路撒冷一直活在一種精神分裂症的焦慮狀態之中,猶太人和穆斯林不敢冒險進入彼此的街區。

三大宗教在至今,仍然保持難解的對立。耶路撒冷的舊城只有一平方公里,分為猶太居民區、穆斯林居民區、亞美尼亞和基督教居民區,但三大宗教的神跡彼此交錯。到了周五安息日,穆斯林在清真寺里朝著麥加方向祈禱;猶太人在哭牆前哭訴和祝福;基督教徒則沿著「苦路」,重演2000年前對他們來說的那慘烈動人的一幕。

當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和平相處時,他們回到了耶路撒冷古老的鴕鳥傳統——把頭埋在沙子中,假裝別人不存在。「沒有人可以獨佔神聖」,聖殿山很難分割。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高聳於希律巨石之上,位於猶太人口中的聖殿山上。猶太人相信,「總有一天上帝可能重建聖殿,但不用人類干涉。」

因此,長久以來,朝聖者為了死在耶路撒冷、葬在聖殿山周圍,而前往耶路撒冷,為末日來臨時的復活作準備。這座城市被墓地包圍,並且建在墓地之上。許多聖跡,甚至許多私人住宅,都建在墳墓周圍。

我手裡的這本《耶路撒冷三千年》,已是第五次印刷,可見這本書的受歡迎程度。

除了耶路撒冷按時間順序被三大宗教佔領的線索,本書還有另一條線索,那就是耶路撒冷的家族史。書中娓娓道來了大衛家族、馬卡比家族和希律家族、倭瑪亞家族、哈立迪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和蒙蒂菲奧里家族的故事。他筆下的人物形象立體,有血有肉,透過他們的人生命運,展示了耶路撒冷作為一座有著混血人群和混合性建築的「有機生活模式」。

本書在「六日戰爭」這個章節,戛然而止。1967年6月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在六天之內打贏戰爭,因此被稱為「六日戰爭」。

「六日戰爭」基本上確定了今天的形勢,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本書並未涉及之後的巴以衝突。或許,這些歷史距離我們太近,還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更客觀全面地進行講述。

一本厚重的書籍,翻過了最後一頁。掩卷之後,留下的是一聲長嘆,幾段沉思。就像一段歷史,當它經歷了輝煌燦爛之後走向夕照殘煙的時候,未必全是結束,往往也是重生。耶路撒冷,一次次淪為廢墟,又一次次地浴火重生。

這座偉大的城市,凝結了幾乎所有人類對於神聖的想象,也註定要承受人類所有的醜陋。未來,耶路撒冷又會走向何方?

筆者曾在採訪對象家裡拍攝到的希伯來語版本

推薦理由

耶路撒冷被視為世界的中心,是三大宗教的聖地,是不同文明衝突的戰略角斗場,是24小時新聞聚焦的耀眼舞台。一旦涉及耶路撒冷問題,學術界的爭議通常都會充滿惡意,有時還會出現暴力,甚至引發騷亂和爭鬥。讀《耶路撒冷三千年》,就會明白世界為何會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關於作者

西蒙·蒙蒂菲奧里,生於1965年,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歷史。他是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研究員,耶路撒冷舊城外第一座猶太住宅區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奧里爵士的曾孫,紀錄片《耶路撒冷:一座聖城的誕生》主持人。他運用新檔案數據、當前的學術成果、自己家族的文件,以及花費一輩子的時間進行研究,完成了《耶路撒冷三千年》這部驚人的歷史巨著。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三十五種語言,暢銷多個國家。《耶路撒冷三千年》也是柯林頓2011年度選書,基辛格視若珍寶的經典巨作。

@交叉點看:國際資訊短視頻,換個姿勢看看新聞

@交叉點評:專家學者銳觀察,獨家解讀說給你聽

@交叉點讀:國際特稿說故事,洞悉天下人情世故

@交叉點薦:好書好片看不停,誠意推薦資源分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