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棲霞視角丨今天是世界禁毒日 如何用佛法來除「毒」?

今日話題

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即國際反毒品日。

從佛教角度來說,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與一些「毒」,例如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 還有哪些毒是我們平時需要注意的?如何用佛法除去這些「毒」?

世人聞毒色變,以為毒品可以徹底毀人,而吸煙只是損害健康。但根據佛典的記載,煙草和毒品共同來源於魔女的惡願,對人體的毒害雖然有輕重之別,但對修行證道的障礙都是絕對的。

據《龍樹菩薩札記》記載,釋迦牟尼佛曾在龍宮入定,有兩位魔女來到佛前,大獻媚術。佛從定中起來,作一彈指,魔女即陷入昏沉,待覺醒時見自己已變為龍鍾老嫗,大生慚恚,遁逃他方。但她們並不甘心,共同商議:「我二人不能壞佛戒體,何不發一反願,於其隨順眾生中,安一惡種子?」於是,其中一位魔女便取胎血(經血),拋向印度國,另一位取便溺,拋向中華國。胎血種子生長成煙草,而便溺種子生長成大蒜。此二種物,一旦入口,便成地獄種子。這是因為,二位魔女是在佛前發願,故惡願之力,反較平常更為巨大。

佛教的三藏中還有其他的記載,很久以前,魔王波旬無論如何也死不了,他三個女兒中的大女兒說:「我殺害一千眾生。」當時波旬也不能死去。二女說:「我殺死一億個眾生。」他仍然無法死去,最後小女說:「我將胎血灑在地里,百般發邪願:願以胎血為因生出毒葉,男女俗人尤其是入佛門的僧人吸煙,以此過失七世中三代人天眷屬不得解脫,千劫中必定不能從漆黑煙館解脫出來,毒葉產生的煙草遍及之處的所有天龍地神八部都被制伏,彼人耗盡所有的壽命、福德,眷屬百姓受用衰減,彼人短命多病、畏懼怨敵,出現各種不幸,後世淪落於十八層地獄中。」

民國楊仁山居士著《鴉片說》一文指出吸食鴉片者必墮餓鬼道中:

「鴉片者,黑業之所感也。何以言之?不觀夫『雲棲施食儀』乎?作滅罪法時,觀餓鬼身中所有罪業,猶如墨汁。以神咒之力,令其墨汁從足心流出,下入金剛際。今時黑業強盛,汲引此汁從地湧出,化作罌粟花,鮮妍可愛。及其漿滿,剖而出之,初見灰白,俄而變色,煮之熬之,則純黑矣。豈非餓鬼足下流出之墨汁乎?」

「或問吸鴉片人應得何報,答曰:『觀現在形狀便可知矣。』口鼻之間,臭煙出入,面目焦枯,殆無生氣,命終以後,必墮餓鬼道中。《焰口經》中所救餓鬼,即此類也。待其墨汁從足流出,又為後人所吸,展轉相引,無有已時。非遇佛法教導,往生凈土,其能脫此苦海乎?」

「益信業力招感,非凡心所能思議者矣。大凡世間毒物,人皆畏而遠之。鴉片之毒,甚於他物,生者為土,熟者為膏,少許入口,即時斃命,而嗜之者一見此物,喜形於色,誠不解其何故也。忽憶經中以世人貪嗔痴為三毒,始知內心之毒與外物之毒,同類相攝,其力最大,斷無他力足以勝之。雖父母撻楚,妻孥詬厲,至死不改。」

印光大師:肉食有毒!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設法救護,尚恐不及。何可為悅我口腹,以殺彼身軀乎。

須知水陸飛潛諸物,同吾靈明覺知之心。但以宿業深重,致使形體殊異,口不能言。觀其求食避死情狀,自可悟其與人無異矣。

吾人承宿福力,幸生人道,心有智慮。正宜敦天父地母,民胞物與之誼。以期不負人與天地併名三才,以參贊天地之化育。俾民物各得其所,以同受覆載,同樂天年而後已。倘其不體天地好生之德,恣縱自己饕餮之念。以我之強,陵彼之弱。食彼之肉,充我之腹。必至一旦宿福已盡,殺業現前,欲不改頭換面,受彼展轉殺食,其可得乎。

況肉食有毒,以殺時恨心所結故。故凡瘟疫流行,蔬食者絕少傳染。又肉乃穢濁之物,食之則血濁而神昏,發速而衰早,最易肇疾病之端。蔬系清潔之品,食之則氣清而智朗,長健而難老,以富有滋補之力。此雖衛生之常談,實為盡性之至論。因俗習以相沿,致積迷而不返。

須知仁民者必能愛物,殘物者決難仁民,以習性使然。是以聖王治世,鳥獸魚鱉咸若。明道教民,粘竿彈弓盡廢。試思從古至今,凡殘忍饕餮者,家門多絕。仁愛慈濟者,子孫必昌。始作俑者,孔子斷其無後。恣食肉者,如來記其必償。祈勿徒雲遠庖,此系隨俗權說。固宜永斷葷腥,方為稱理實義。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

學誠法師:心也會中毒

我們在這部電影里所有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財色名食,不過如夢幻泡影,在生命結束的那一天,所有這一切都帶不走。可為了這幾十年後必定要還歸大地,化為塵埃的軀體,多少人不惜身命,為之處心積慮。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看一場電影時因為太投入而跟著劇情,或哭或笑,或恨或愛。其實,人生也是這樣一場電影,只不過時間單位變了,一個是幾十分鐘,一個是幾十年。如果站在更廣闊的視角看,在浩瀚的宇宙里,幾十分鐘和幾十年並無太大區別,都如滄海一粟。我們在這部電影里所有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財色名食,不過如夢幻泡影,在生命結束的那一天,所有這一切都帶不走。可為了這幾十年後必定要還歸大地,化為塵埃的軀體,多少人不惜身命,為之處心積慮。

就像是昨晚的夢,在夢境中,我們覺得那一切都是真實的。但醒來后發現原來那一切都是虛幻的。其實,我們睜開眼后看到的這個世界和夢裡又有什麼區別呢,只是在時間上一個短一點,一個長一點罷了,就像是從一個夢又切換到了另一個夢,其實都是鏡花水月。孰真孰假,《金剛經》里有一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但是太多的人都太當真了,乃至把財色名食當成了生命的全部。為了得到丁點的「幸福」,卻失去了太多的「幸福」。幸福,是「心」的一種感受。心,就像大海。一顆平靜、安詳的心才是幸福的心,才是可以承載一切的心。而一顆裝滿了「財色名食」慾望的心是一顆中毒的心,是一顆生病的心,因為慾望的本質就是「苦」。

其實外在的這些物質,我們需要的很少,只是想要的太多。當我們把內心當中熏染的財色名食的慾望不斷的淡化、放下,而去提升內在的修養時,我們的幸福感自然能得到增強。幸福是來自內在修養的提高,心靈的提升,格局的開闊,慈悲與智慧的增長。

宣化上人:慈悲喜舍對治三毒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人之毒心是由身口意三業而造成的,就是因為沒有慈悲心和喜舍心,所以一生比一生墮落,廣造惡業,集少成多,因之,身體之毒,一天比一天深。這種毒無葯可治,久而久之,就變成蚖蛇蜈蚣蠍子等。這些動物有的口有毒,有的尾有毒,有的腿有毒,有的身有毒,總之,這種毒輕者令人昏迷,重者令人命喪,十分可怕。


人要有慈悲心,對人對事,且和平相處,以誠相待,一切替人著想,不能用毒辣手段來壓迫人。學佛法的人,不可撥無因果,要對因果報應之事,特別注意!假如有人對你無理的攻擊,或用言論來毀謗,或用行動來迫害,要處之泰然,不可還擊,應以慈悲心,感化之。所謂『以德報怨',令他回心轉意,知道懺悔。要學習彌勒菩薩的思想,忍!忍!忍!自然化干戈為玉帛,雨過天青,風平浪靜,否則,定力不夠,涵養不足,輕者相罵,重者相打,結果兩敗俱傷,甚至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而作為犧牲品。


金山活佛有定力,無論什麼毒也不怕,他用大悲心來感化一切有毒的動物,與他成為老朋友,絕對不會傷害他。在普門品上說:『凡是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者,能感化有毒的動物改惡向善,不會傷害於人。'我們研究佛法,要貫通其義,明白其理,才算是真正學習佛法的人。


一般人皆有好高騖遠的思想,什麼奇啦!妙啦!專在這種境界上用功夫,這是錯誤的思想。我們應該在慈悲喜舍上用功夫。怎樣用功夫?首先要在不爭、不求、不貪、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上用功夫,這道理雖淺,可是先從淺處著手,由近及遠,由淺入深。不可談玄說妙,說了一大堆的理論,人家也不懂,則毫無用處。


所謂『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可造天堂,心可造地獄。十法界不出一念心,由此可知,心念一動,業影隨之。古人云:『三點如星布,彎鉤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它。'這是說『心'的形狀,由此可了解我們的心性。若能把心性明白,就什麼脾氣也沒有了。一切爭呀!貪呀!求呀!統統沒有了。這時候,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解脫,才明白做人的真正意義。


佛性,是人人本有,個個具足,可是我們把佛性捨棄,捨近求遠到外邊去攀緣,找些垃圾,把它當作無價寶貝,真是又可笑又可憐!希望大家認真做功夫—清心寡欲,與世無爭。


有人說:『世界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乃至荊棘毒草及土木沙石,都是由心所造。'既然知道由心所造,那麼,為什麼不把心中的垃圾掃乾淨,莊嚴未來的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由往昔為眾生著想,離苦得樂,勤修六度萬行,迴向功德而成就的極樂世界。


我們也要造一個極樂世界,怎樣造呢?首先要沒有七情,何謂七情?就是喜、怒、哀、懼、愛、惡、欲。把這七種感情調伏了,令它不造反。這時,心裡太平無事,什麼痛苦的事也沒有了。為什麼有痛苦?就因為心裡不太平。若是沒有諸苦,但受眾樂,這就是人間的極樂世界。


七情未能降伏,不是太過,就是不及,總不合乎中道,所以顛顛倒倒。我們若是明白七情,可以降伏它,令它不興風作浪,這就是降伏其心。因七情乃是從心生出,心中生歡喜,生惱怒,都是心隨著境界轉。現在把根本找到了,就不迷惑,也把天魔外道都降伏。天魔外道為什麼來擾亂你的心呢?因為你的心情用的太過,向外馳求,心不安靜,故引致魔來你的心中作主人翁。你要聽他的命令,受他的指揮,你就沒有了自主權,而做他的奴隸。

寬運法師:藉助宗教的力量擺脫毒品之害

在現代社會之中,佛教五戒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每個人都能奉行五戒,那麼社會上一切殺、盜、淫、妄、酒的惡行自然不會產生,如此,人心自然向善,社會自然祥和,世界自然太平。


不過,今日的生活環境,距離佛陀年代已很遙遠,因此戒律的內容應有新的社會適應,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免不了要交際應酬,因此五戒中的「飲酒戒」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會有不易受持之感;但若是佛教的五戒弟子,在不飲酒的要求中,應加上不吸煙及不吸毒,這樣持戒才會更清凈。


狹義地說,「戒」,是一種行為的規範,是經由不斷、反覆的行為而形成的習慣;廣義來說,戒是一種倫理道德,戒的作用不只是一種能夠產生防非止惡的力量,更是一種自發性的積極修善的行動力。因此佛教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修行,其中的一念就是「念戒」——即憶持正念不放逸,善護念,依正智,令內心不生貪、瞋、痴,對外境不生任何的染著。而能見微細罪,心生大怖畏,不破壞一切戒,而有善的正行——這也就是「念戒」的主要目的。因此,戒從心生——心所生的對象為戒,戒與心相隨。


「念戒」即以正念、正智為先導,令心憶持正念,精進不放逸,念念增上,不失正念,成就一切善法,能做到這樣的話,就無所謂造惡犯戒了。因此,簡單地說,「戒」的目的,是要我們從內心養成善的、正確的念頭,表現在外自然就是善的行為;而「戒」的作用就是防非止惡,令我們行不逾軌,同時更要我們明白「作業」、「受報」的因果原則。因此,佛教的戒律精神,對於現時社會上防毒、禁毒、掃毒、除毒的工作,應起到輔助或指導性的作用。


所以,我們應遠離亂性的酒、上癮的煙、有害的毒;所謂「少一分毒品,多一分健康」,一個人身心強健,自然能做到百毒不侵。佛教的信仰與教化確實能凈化人心,導迷向覺,指引人生,破除迷茫,解脫煩惱,為人們帶來祥和幸福與希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