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劉兵 | 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與面向科學家的科學傳播

作者 劉兵(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教授)

責編 許嘉芩 劉愈

◆ ◆ ◆ ◆ ◆

1 從《關於科學理念的宣言》談起

2007 年,科學院和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正式向社會發布了《關於科學理念的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在這份宣言的「科學的社會責任」這部分,有如下一些重要的說法。

「當代科學技術滲透並影響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人們對科學寄予更大期望時,也就意味著科學家承擔著更大的社會責任。」 「鑒於當代科學技術的試驗場所和應用對象牽涉到整個自然與社會系統,新發現和新技術的社會化結果又往往存在著不確定性,而且可能正在把人類和自然帶入一個不可逆的發展過程,直接影響人類自身以及社會和生態倫理,要求科學工作者必須更加自覺地遵守人類社會和生態的基本倫理,珍惜與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同時為構建和發展適應時代特徵的科學倫理做出貢獻。」 「鑒於現代科學的發展引領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要求科學工作者必須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避免科學知識的不恰當運用……。要求科學工作者應當從社會、倫理和法律的層面規範科學行為 。」

顯然,這些說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以往我們單純強調發展科學和技術,甚至把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置於不可動搖、不可置疑的地位,而並不考慮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對科學技術有意識的應用,以及在某些無意識的應用中,可能會帶來的風險。過去,雖然有時人們也會提到像科學技術的雙刃劍效應這樣的說法,但卻往往也只是一種理論性的討論,而且一旦涉及科研實際,便會以「科學研究無禁區」之類的理由來堅持進行那些可能會帶來風險的研究,甚至有時連雙刃劍這樣的說法也會遭到一些人的質疑和反對。但在這份與國際科研倫理理念相接軌的《宣言》中,上述那些說法恰恰包含了科學研究可以有禁區的觀念。這種把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的基本倫理的遵守,對於自然、生命、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尊重放在高於科學發展的位置的要求,顯然與過去傳統中的科學理念和對於科學家們的要求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之一,就在於要正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帶來的風險。為了規避這樣的風險,就要求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保持一種警惕,帶有一種倫理意識。而要能夠做到這點,就需要科學家們具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否則,一切就只可能是空談。如果我們看看科學史,也會發現,實際上許多大科學家們,像愛因斯坦等人,恰恰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2 面向科學家的科學傳播與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

但是,科學家們怎樣才能具備這樣的社會責任感呢?

在傳統中,對於科學家的訓練,一般是沒有專門針對與科學家們自身的科學研究工作相關的倫理方面的教育的。而目前,隨著社會上對於科研倫理越來越重視,一些培養未來科學工作者的高校,開始開設了一些有關科研倫理的課程,這些課程,對於科學家們的倫理意識和相關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顯然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應該說明的是,這裡所講的科研倫理,主要是指那種在從事科學研究時需要考慮到的其研究成果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方面的價值考慮,而像科學家們需要遵循的像誠信之類的規範,暫時不在這裡的討論範圍內。不過我們也應看到,一方面,過去在沒有專門考慮科研倫理和社會責任感教育下成長起來的眾多科學家們,正在一線從事著科研工作,另一方面,雖然目前一些高校已有了相關的課程教育,但還遠不普遍。因此,從過去的歷史和現狀來看,科學家們在有關科研倫理和有關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上,從所受的正規教育來說,是有先天不足的。這就意味著,需要在正規教育之外,大力強調作為社會傳播和普及的科研倫理和社會責任感教育。與此相關地,這就是科學傳播所要做的工作。說起科學傳播,又是一個相對複雜的話題。其一,科學傳播(以及
非常相似但又略有差異地還有科普和公眾理解科學等稱呼),在其發展過中,也經歷了不同的認識階段。一開始,也是過於片面強調科學的正面意義,而科學可能的負面效應是關注不夠的。但隨著這一領域的不斷發展、相關研究的深入,以及傳播理念的變化,從國際上來看,科學傳播也越來越重視要更全面地理解科學,包括理解其在社會影響上,或者說,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上,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只有在有這樣認識的基礎上,說要培養科學家們的社會責任感才有其可能。其二,科學傳播可以包括在不同人群之間,有不同的受眾。例如,以作為非科學家的公眾為主要受眾的科學傳播,和以科學家為主要受眾的科學傳播。在理想的社會體制中,公眾對於科學知識本身和科學的作用的恰當理解,應該會對社會上的科學決策有實際的影響。但由於現實的種種原因,這樣的影響經常會表現不出來,或者表現得很不明顯。即使在理想的情況下,這樣的影響也是間接的。相反,因為科學家本身就是科學研究工作的執行者,所以,如果科學家們能夠接受以他們為主要公眾的特定的、恰當的科學傳播,使之成為對科學有除了知識和技能本身之外的更多方面,特別是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方面的更多認識,並且成為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人,那麼這種科學
傳播的積極影響就會從科學研究工作的一開始,就直接體現出來。因此,我們可以說,在現階段,如果從更直接的實際作用來考慮,面對科學家的科學傳播具有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宣言》中,也曾明確地提及:「鑒於現代科學技術存在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並且具有高度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特點,要求科學工作者更加自覺地規避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承擔起對科學技術後果評估的責任,包括:對自己工作的一切可能後果進行檢驗和評估;一旦發現弊端或危險,應改變甚至中斷自己的工作;如果不能獨自做出抉擇,應暫緩或中止相關研究,及時向社會報警。」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要求,但如果科學家們沒有具備相應的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要求也就只能僅僅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理想而已。3 分析與討論

前面已經談及了面向科學家的科學傳播的突出重要性,但在目前的社會上,雖然對科學傳播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絕大多數的科學傳播仍然主要是指向公眾,而非針對科學家。這也是目前科學傳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之一。這種局面的形成有許多原因,既有科學傳播工作者一方的原因,也有科學家方面的原因。

在科學傳播工作者一方,雖然目前持有對科學和社會的關係的深刻思考,但是對科學的風險有著恰當認識,並可能在其傳播實踐中體現這些立場的人,畢竟所佔比例還不是很高。(這裡說風險,似乎更是直接地與某項科研成果相聯繫,其實風險也只是科學研究可能的負面效應之一,有時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我們還需要關注更多、更複雜的、更長遠的可能的負面效應。)更多的人,把更多的精力還是主要用於對具體科學知識的傳播。而這樣的傳播,自然主要是面向公眾而非面向科學家了。

在科學家一方,坦率地說,經常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拒斥針對他們的科學傳播的。雖然在《宣言》中也還提到的要「避免把科學知識凌駕其他知識之上」,但在許多人的潛意識中,認為科學要比其他知識更優越的認識還是相當根深蒂固的。因為我們這裡所強調的科學傳播,實際上,更主要是關注一種人文立場的科學傳播,也正如前面所說的,是要把人類社會和生態的基本倫理放在更優先的地位上。使人認識到,我們並不是為了發展科學而發展科學,發展科學應是為了人類社會的理想發展,當某些科學研究可能與這個更根本的目標有衝突時,應優先地服從科學之外的人類社會理想發展的更大目標。如果沒有能夠在現有的利益衝突中,能夠真正在自己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中實際地實現這種理想的要求,那我們當然可以說這是一種缺乏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了。

總而言之,這裡最簡單的結論就是:第一,我們社會上的科學傳播工作應該注重對科學家群體傳播,這是現階段最有實際意義和能夠體現出直接效果的科學傳播;第二,在現實並不理想的現狀下,科學家群體自身也應努力以各種可能的方式有意識地接受涉及科研倫理的科學傳播,而不是對之有所抵觸;第三,這樣的科學傳播的首要目標,是培養科學家們的社會責任感,只在具有了社會責任感的前提下,科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才會成為可能。

【本文選自《多視角下的科學傳播研究》,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取授權,並註明出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