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深圳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前一陣子時間略忙,N久不更新,表示非常抱歉。

這個標題這麼起,其實也是一種體例,因為之前網路上流傳各種說法,例如「為什麼深圳不是國家中心城市?」「深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城市~」「深圳算不算一線城市?」「深圳是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嗎?」這回要質疑深圳是不是一個「城市」?你什麼意思啊?深圳如果都不算城市,那什麼算城市?你是要否定改開三十多年的偉大成果嗎?

這話不是我說的,也是借題發揮。之前聽了一位同濟教授的講座,關於城市空間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內容比較枯燥。但是問答環節有一位哥們兒,對深圳似乎力頂,對上海有些微詞,說什麼深圳年輕人多、有活力、創新企業多;上海老齡化、國企多、創新不足了,認為深圳未來很有希望超過上海云云,問教授怎麼看。

教授表示有點「呵呵」。他說,深圳很modernity,很年輕、有活力,但他覺得深圳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根據他自己的感受,他在市區轉悠幾乎總是快速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中間自然是機動車啦。他認為深圳沒有什麼文化底蘊,不只是什麼傳統和近代文化的流傳之類的,像上海永康路這樣的故事深圳也很難講出來。

深圳到底有沒有文化底蘊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口水戰也一直沒消停過。不過「深圳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這一吐槽,讓我腦袋突炸鍋,媽的,怎麼概括的這麼犀利到位?記得易中天曾說過上海是最像城市的城市(現在還是不是不好說了),對深圳的評價居然連城市都不夠格了,真是相映成趣。

之所以腦袋炸鍋,是因為我也感同身受,有一件小事給我巨大的刺激。當年香港鬧佔中,我借道深圳也去湊熱鬧,順便在深圳胡亂閑逛,膜一下小平同志。找的住處在崗廈捷運站北邊,彩田路左側的彩福大廈。那麼問題來了,這裡到蓮花山公園大概1.5公里,是個比較尷尬的距離。坐捷運的話要三站,還要在會展中心換乘,而且到站后還得走幾百米才能找到入口。既然如此折騰,我何不沿著彩田路一直往北走,直接就可以到公園東南口了。

來過深圳的人都知道,無論坐捷運還是步行,這周邊區位都是不得了的地方,是深圳的核心地段之一。深圳市政府(市民中心),市民廣場,會展中心,600米高的平安金融大廈為首,與扎堆的摩天大樓組成的CBD。小平同志在蓮花山頂闊步前行,遙望著這片現代化的成果,心裡一定很亦可賽艇。

扯遠了。我本以為步行去膜小平同志會很輕鬆,但是往北走路卻越走越不對勁。過了星河世紀大廈,道路開始上坡,看來是想不和深南大道平面交叉,方便機動車穿越。但除了雙向六車道之外,啥也沒有了。是的,除了機動車道外,沒-有-人-行-道。

這是什麼鬼設計?說實話,我是第一次遇到在市中心的道路居然沒有人行道。你哪怕弄個一米多寬的走道意思意思啊。不好意思,除了機動車道,真的啥也沒有,留給我的空間估計連半米都沒有,我就逆行著大搖大擺走在機動車道上。

不得不說深圳天氣和綠化真是不錯,深南大道比帝都的長安街還氣派,高樓也很有質感,很modernity,但是這些有什麼卵用呢?為什麼在這種非常現代化的場景下卻沒有人行道?我用白岩松體再問一遍: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人行道在這裡消失了?這城怎?我陷思……

我們能想到的一個簡單粗暴的回答就是,深圳絕大多數地方的城市設計,本來就不是讓你用來步行或騎車的。步行怎麼體現現代化?怎麼來面對鄧公在高處的觀望?整個城市充滿了一種控訴:你為什麼不坐車?你為什麼不開車?你為什麼不own一輛車?之前在討論(fa)共享腳踏車的時候,我還說,深圳和北京是為數不多的敢在市中心範圍猛搞所謂「公路式大馬路」的城市,讓整座城市為小汽車開的爽服務。而像深南大道這樣的高速公路式大馬路,用俞孔堅的話說,正是「粗暴地劃破了原有城市有機體的交流網路和纖細的節理,從而使城市發生結構性破壞,造成功能性的混亂」的典型代表。

這也難怪,看深圳的城市格局,因為深圳河、深圳灣和山地水體的包夾,關內的中心區非常狹長,從東邊的蓮塘到西邊的前海,大概三十公里。三十公里什麼概念?是從深圳市政府到香港中環的距離,是上海外高橋到虹橋機場的距離,是北京大學到通州區的距離。三十公里在城際之間根本不算啥,但放在特大城市內,都幾乎是輻射範圍的極限了。

我不知道深圳當初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樣子的,但我猜想,也許是當時的官僚們認為對面的香港才是心目中的完美城市,於是瘋狂造高樓。造完高樓怎麼辦呢?從東到西三十公里呢,從南到北也一樣,趕快用快速道路連接城市各個角落——「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恰好八十年代高速公路的概念也進入(內地第一條高速公路是滬嘉高速公路,1984年興建,1988年通車),深圳作為改開的最前沿實驗場,這一切都是這樣順理成章。於是到今天,我們在衛星圖上看到,一條條大馬路橫七豎八地划拉在深圳的土地上。

當我無數次把谷歌地球放到深圳的時候,除了感嘆深圳奇特的城市格局外,我似乎還看到了市區里的高爾夫球場?沒錯,還不止一個!還不是什麼練習場,是標準十八洞的,佔地以平方公里計的。深圳高爾夫俱樂部距離市政府只有1.5公里,離小平同志也就兩公里多點,不知道小平同志會不會打高爾夫。

要說在空中俯瞰,這風景還挺不錯的,但這不是公園啊,咱小老百姓消費不起。這麼大的地塊,幾乎全給高爾夫球場填滿了。在市中心出現這種奇特的景觀,我無話可說。我還從來沒有見過在市政府旁邊有極為佔地的高爾夫球場的(哪裡還有這樣的請提醒我~)。這樣用地,旁邊的道路想不搞成快速路讓汽車開的爽都不行了,行人一公里多看不到一個路口,肯定要崩潰。有誰調查過都是什麼人來這打球的嗎?祁同偉們會不會和高小琴們來此切磋呢?

百度百科顯示,原來這塊地早在1984年3月,即小平同志首次視察深圳特區后不到倆月,就由特發集團與香港華聯實業公司合作開工建設了,1985年11月開業。當初建好的時候,深圳市中心還只是羅湖那邊不大的一片,市政府也在羅湖。誰知道深圳建設的如此迅速,之後十年各條快速路一路往西延伸到福田、南口,原來還是郊區的高爾夫球場一下子變成市區了,市政府也順勢搬到福田了。

已經造起來不可能再扒掉,但是土地體育用途年限當初定為30年,2015年應該到期,另做他用。但現在這地方也絲毫沒看出要改造的跡象。深圳不是老是嚷嚷著土地不夠用嗎,當初怎麼就放任這樣的用地規模?深圳的官方現在在幹什麼?就放任這裡一直這麼霸佔著?即使以後能做公園開放給公眾了,地塊內能把道路打通嗎(像紐約中央公園那樣)?

再加上此後南山區瘋狂的填海造陸,土地面積急劇膨脹,都他媽不知道怎麼填塞了。怎麼辦?除了繼續搞樓盤,什麼能迅速把地填滿就造什麼,所以繼續造高爾夫球場,造公園,造主題樂園,造各種會所、商業綜合體。於是在深圳高爾夫俱樂部往西七八公里的地方,我們又看到更大一片高爾夫球場。

兩大高爾夫球會東邊是一群高尚的高層樓盤,再東邊則是白石洲這樣的聞名海內外的城中村,再往東則是兩大深圳引以為豪的人造景點(也是撈錢機器)。如果要編個場景故事,那麼可以這麼說:一群中產以上階級在沙河高爾夫球會瀟洒揮杆,爽完后回到隔壁舒適的高尚小區,這時也有人前往球會,他們見面交流了打球心得;僅僅一街之隔的白石洲里,有許多人還在為找工作和下個月的房租發愁,有人離開這裡回老家,有人又陸續搬到這裡暢想深圳的新生活;那些靠東住的屌絲們,也許還能看見世界之窗和錦繡中華里全世界和全國的微縮景點模型,他們在想什麼時候自己也能賺夠錢在真正的這些地方自拍。

這樣的城市風貌組合我認為是對「深圳還不算是真正的城市」的集中暴露。都說北京摺疊係數高,這個場景讓深圳的摺疊係數在全球都可以名列前茅。

小平同志,這就是你要的現代化嗎?

可以說,深圳帝都化的趨勢在幾十年的快速建設和擴張中越來越明顯。然而帝都還有歷史脈絡和古代城市格局的遺留,深圳則什麼也沒有,它從一開始就被刻意按照一種現代化的想象去打造,是典型的人造城市。如果說北上廣從原來傳統的城市風貌不斷被各種現代性打斷、割裂,變得日趨封閉化(程度有所不同),那深圳則無所謂打斷、割裂、封閉化,它從一開始就是斷裂、封閉式的。

可以用一句極端一點的話來總結,深圳消滅了農村,也消滅了城市。深圳在某些意義上確實不是真正的城市,叫它「非城市」(non-city)更合適,或者偽裝成城市的高樓墓地更為形象。

有人說深圳還年輕,再給它一點時間,五十年後一百年後,它的歷史長到一定程度,不就和後來的上海一樣,有文化積澱和城市文明了嗎?呵呵,你以為時間的堆積就能自動產生這些嗎?這又是另外的一個複雜的問題了,涉及到所謂歷史終結論的問題,就不展開了。

以上就是對那位教授觀點的一點拓展。你可以認為我完全在胡說八道,就像我之前認為「共享XX在加速毀滅城市」一樣,歡迎對我的批判吐槽批判吐槽。

番外篇:小編也在深圳闖蕩多年,剛好也和作者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彩田大廈。所以感同身受,最終逃離了北上廣,去一個氣場契合的「城市」生活。

大連華圖(dlhuatu)轉載發布。

(原作者:肖松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