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夏日炎炎 就來說一說中國的扇子

在傳統社會,扇子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烈日炎炎似火燒,熱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誠能納涼降暑。每當夏日,無論王公,黎庶,必備扇子。又因古代人極具審美情思,即令對普通器物亦加意營造,這就使扇子具有審美色彩,顯出藝術特質。所以,除了實用,扇子又有禮儀、審美、身份認同、文化表徵等多重功能。

帝王出行的儀仗扇,諸葛亮的羽扇,撲流螢的輕羅小扇,《西遊記》里的芭蕉扇,孔尚任的「桃花扇」,文人手持的摺扇,百姓用的蒲葵扇……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扇子,可謂異彩紛呈、淵源深厚。本文選取4種最典型的扇子,談一談它們的文化和美學意蘊。

羽扇:名士之風流,隱者之高操

古時條件簡陋,樹葉、毛羽等物是最易獲得的制扇材料,所以羽扇出現甚早,文獻中有「羽扇之制,起自殷高宗」之說。周王的儀仗中,已有扇翣,用雉雞之羽製成,意在障塵蔽日,增添帝王威嚴。

漢魏六朝時期,羽扇先是流行於江南地區。西晉滅吳,名士陸機等人入洛,將使用羽扇之習帶入中原,時人「翕然貴之」。陸機與傅咸所寫《羽扇賦》,道明了這一器物的流傳過程。

最著名的羽扇用戶,自然是諸葛亮。魏晉時期,以羽扇指揮戰爭的,除了諸葛亮,還有顧榮。西晉末年,陳敏叛亂,佔據江東,顧榮手執白羽扇,麾軍擊敗陳敏。又有東晉道士吳猛,擁有神通,曾用白羽扇畫水渡江,不假舟楫。

用仙鶴等毛羽製成的羽扇,色白質輕,很受文士賞愛。梁簡文帝、文學家庾信,唐宋眾多文士,如張九齡、李白、白居易、蘇軾等人,都有相關詩賦,吟詠白羽扇。在古代文學世界中,羽扇常與綸巾、芒鞋相提並論,象徵著名士之風流、隱者之高操。如「手持白羽扇,腳步青芒履。聞道鶴書征,臨流還洗耳」「綸巾並羽扇,君有古人風」,不勝枚舉。羽扇,可謂建構了文人的隱逸世界與高潔人生。

團扇:深閨之寂寞,淑女之嫵媚

自西漢至明代,在被摺扇取代之前,團扇廣為使用。團扇狀為圓形或橢圓形,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用竹木做架,以優質素紈做成,又稱紈扇。圓、白、輕、凈,是團扇的幾個特點。所以,古人常以明月作比:「手中白團扇,凈如秋宵月。」

團圓的紈扇,以「合歡」名之,本是愛情的象徵。不幸的是,團扇自始就與一個失意的才女關聯在一起,那就是班婕妤。班氏德才美貌兼備,起初深得漢成帝寵愛,後來成帝移情趙飛燕姊妹,班氏失寵,受到貶抑,寂寞深宮,以詩文聊抒孤郁。她最著名的詩作便是《怨歌行》,又名《團扇詩》。詩中,她把自己比作團扇,雖在夏天為君王所用,卻常恐秋季來臨、天氣轉涼,沒了用處,遭到拋棄,「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於是,團扇在後世的文化語境中,近乎成了寂寥女性的表徵。人的審美心理最好傷春悲秋,團扇又與此心理形成契合。我們在唐詩宋詞中聽到的多為類似的腔調:「誰憐團扇妾,獨坐怨秋風」「羅袖傷春晚,紈扇驚秋換」。

除了抒發寥落之情,在實際生活中,團扇還有很多功能,比如手握輕羅小扇,或扑打流螢,顯其活潑靈動;或以扇障面,隙中窺人,欲說還羞,恰如西子捧心,增益嫵媚之態,盡顯女性之美。男性當然也用團扇,不過,團扇的審美屬性及其體現出的文化心理,使其更與女性關聯在一起。

摺扇:斯人之必備,文人之標配

明清時期的讀書人,審美形象往往是頭戴方巾,手搖摺扇。清人李汝珍所著《鏡花緣》,描述了一個情節:主人公林之洋等人途經淑士國,來到一家酒樓,只見酒保儒巾素服,戴著眼鏡,手拿摺扇,一派斯文模樣,招呼起客人,滿嘴酸文假醋,惹得林之洋大發雷霆:「你再『之乎者也』,俺先給你一拳!」酒保嚇得顯出本相,連說「小的不敢」。看來,酒保要扮斯文,摺扇是必備行頭。

學界基本認定,摺扇源自日本,北宋時期經朝鮮傳入。宋元時期,偶見使用摺扇的記載,至明代永樂年間,統治者大行推廣,摺扇流布天下,漸取團扇而代之。小小的摺扇,承載了東亞三國文化交往的史實。

摺扇又稱聚頭扇、撒扇,用竹木與紙張製成,收放自如,攜帶方便,更兼適合寫字作畫,可以彰顯學養才情,因此為讀書人所喜。文人好扇,遂將其美化、雅化,除了扇面上的書畫,還有那附著的扇骨、扇墜、扇囊、扇盒,都極講究,成為文玩古董。民國時期的筆記記載,琉璃廠的古董鋪里,將摺扇與筆墨紙硯一同售賣,其中不乏制扇名家的作品。

17、 18世紀,摺扇遠銷西歐,深受上層社會的歡迎,富麗精工的摺扇成為其標示自我身份和貴族品位的象徵。安格爾畫中的法國貴婦人,就常常手持摺扇。摺扇,又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載體。

蒲扇:日常之所需,民眾之美學

宮廷與豪貴所用扇子,材料、工藝及裝飾皆極考究,常以象牙、玳瑁、烏木、紫檀、紅木、黃楊為扇骨,又經名工巧匠之手精雕細琢,華麗名貴,以彰顯其主人身份地位。普通民眾則只能因陋就簡,向自然取材,製作日常所用的扇子,最常見的便是蒲葵扇。蒲葵為常綠喬木,生長南方,以廣東新會為著,葉子最宜制扇,質輕價廉,便於使用。

東晉時期,蒲扇已廣泛出現於百姓日常生活,有兩個典故最為知名。其一,一位老婦人賣六角竹扇,王羲之見那扇面光潔,便寫上五個字,惹得老婦人很不高興。不想扇價倍增,老婦人再求寫字,羲之就笑而不應了。百姓之扇,實用為先,質樸無華,不事雕飾,此乃民眾的審美旨趣。那買了羲之寫扇的,自然意不在扇,恐非普通百姓了。這一故事雖說的是竹扇,就民眾的美學追求而言,與蒲扇並無二致。

其二,謝安有一同鄉,任職廣東中宿縣,罷職返家,因囊中羞澀,從當地批發五萬把蒲葵扇,不料滯銷在手。此人拜會謝安,說明情況,謝安隨意撿出一把,拿在手中扇動。此舉具有巨大的明星效應,以至扇子營銷效果驚人,京城人氏,無論士人還是百姓,爭相搶購,扇價翻了數倍,很快賣光。這一事件,大大增加了蒲葵扇的知名度,也成為詩文中常用的一個典故,如蘇軾詩云:「百金競買蒲葵扇,不必更求王右軍。」

後世,亦不乏誇讚蒲扇之功者。如清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提及:「蒲葵風最美,勝於他扇。」清末王闓運亦有詩云:「蘇杭細絲京都工,世人爭買誇玲瓏。寧知輕盈滿懷月,不及蒲葵大扇風。」都是從功能上著眼,體現出實用理性。

蒲扇所承載的,還有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記憶。炎炎夏季,找一蔭涼,三五鄉人,圍坐一起,手搖蒲扇,喝點粗茶,談天說地,談古話今。或如白居易:「坐把蒲葵扇,閑吟三兩聲。」那樣的生活,是緩慢而舒適的;那樣的日子,是悠閑而愜意的;那樣的心境,是沉潛而歡暢的。

現代社會,扇子早已不是日常必需,但其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記憶,依然值得我們咀嚼回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