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面對美國霸權訛詐,中國何不談談印度的現實威脅?

摘 要

朝鮮半島的問題是冷戰之後霸權聯盟對主權國家的霸凌(令其崩潰)。該聯盟為自身利益誘詐中方,中方為自身利益何不與之談談印度問題?全球都忌憚美國,因其是資本主義世界老大,唯有朝鮮古巴例外。應當端正自己位置。

1、公眾認識多源自媒體

公眾對事物的認識主要是直接認識與間接認識。其中間接認識所佔比例遠多於直接認識。現實中大量的認識就來源於間接認識。隨著傳媒業的高度發達和高度幅蓋,帶來獲取認識信息的豐富性多樣性直觀性便捷性,成為人們認識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今天,關於國際新聞的報導大都是西方媒體傳播的,全世界每天轉播的國際新聞中有80%來自四家國際通訊社:

A、美國的美聯社,

B、國際合眾社,

C、英國的路透社,

D、法國的法新社。

此外還有如:APTV以及CNN、Sky、BBC、韓聯社、朝日社等。這實際實現了以歐美為主體的媒體控制世界的新聞傳播。其他國家的媒體報道還總是以引用來自上述渠道的報道作為權威消息源;以與這些主要國際媒體簽署協議顯示其消息權威性為榮。

1.1、媒體上的朝韓印象

自1992年中韓建交(中朝關係隨之走入低谷),媒體上關於朝鮮半島的報道逐漸轉向源自於歐美與韓國媒體的消息,如美聯社、韓聯社、路透社等。20多年來通過上述渠道的消息來源為(乃至世界)塑造了一個公眾今日心目中的朝鮮半島及朝鮮與韓國的方方面面的認識和印象(世界對的認識及印象即是如此)。從敵視朝鮮的媒體傳來的消息成了公眾認識朝鮮的來源,荒謬。

大家不妨回味下長期的媒體報道給人各自心目中印下的朝鮮與韓國「印象」,歸納起來可得到一組辭彙:

一一關於朝鮮的「印象」: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落後、貧困、獨裁、弱小、餓飯、物資極度貧乏、個人崇拜、愚昧、大鍋飯、缺衣缺食、面黃肌瘦、洗腦、頭腦簡單、國家機器、全民皆兵、嚴酷、專制、造核武器、威脅安全...

一一關於韓國的「印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民主、進步、發達、繁榮、強大、選舉、美容、化妝品、科技產品、旅遊、購物、大富翁、油光滿面、偶像男女、韓流、國會、青瓦台、韓資企業、文化申遺、大學、韓聯社...

必須指出,人們心目中已經固化了的關於朝韓的認識,都是媒體長期報道「塑化」的結果,儘管報道「有圖有真相」,然取不同的角度則會傳達迥異的效果。「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成語背後無不都是曾經的一幕幕歷史活劇。

1.2、媒體是逐利的

為什麼媒體會選擇性地呈現部分事實?是由他們的立場所決定的。立場的基礎,可以有很多種來源:政治原因、利益趨使、資本意志;有些是固化信念觀點所呈現出的偏見,它們左右了公眾認識與觀念。

新聞消息在本質上屬於商品。新聞消息與所有的商品一樣,都有滿足人們需求的價值,也有其生產和交換形式。傳媒業是生產新聞消息的經營者,它有著自己的成本投入和利益產出形態。傳媒業是經營者,消費者是社會公眾,重要的資助者則是廣告商。既使大型媒體、互聯網空間中傳媒的商業運作也遵循這一基本範式。傳媒的新聞消息內容、形式、受眾選擇乃至內部組織結構、規章制度都可以為資本驅使。過度市場化,對利潤和利益的追求必然產生違反職業倫理、違法、犯罪。有償新聞、有償不聞,在傳媒業中普遍存在,一些官方通訊社、日報社亦是如此。傳媒業市場化使其在新聞專業主義的口號下更加獨立,也成就了其巨大的社會「權力」,在製造話題、設置議程、左右輿論、炒作事件等方面握有「權柄」。

馬克思說:「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世間的所有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能犯一切罪行而甘冒絞首的危險。」

1.3、媒體的提及與迴避

眾所周知朝韓是兩個是在社會制度上相反的國家,在冷戰時期雙方分屬兩大陣營,冷戰結束後世界變成由一個超級陣營對峙單個的國家。強弱分明且危機四伏。由超級陣營主導縱控的全球傳媒業發出的消息報道更是形成了一種聲音,形成話語的壟斷獨裁。就是在這種聲音長期塑造下,為公眾塑化了虛擬的觀念。這是否就是傳說中的洗腦呢。如上面提到的那些在公眾腦海中的關於韓鮮與韓國的標誌性辭彙,是誰將它們悄悄印在大家大腦里的?如果朝鮮真如媒體告訴公眾的那樣不堪,為何美軍在韓一駐就是幾十年,又為何要發動全球的國家制裁封鎖朝鮮;按照媒體的描述朝鮮形將崩潰,為何美日韓還要會兵一處加緊備戰,要知道美日韓聯盟的實力抵得上「北約」阿。朝鮮被封鎖60多年被制裁20多年,迄今仍巍然屹立;假如換成韓國被封鎖制裁只需1年便會轟然倒塌了。雖然如此,朝鮮綜合國力在全球195個國家中竟排在89名(並且是經過極力貶低后給出的結果),這些媒體是迴避的。

由此,人們應意識到媒體告訴的是媒體讓你知道的,但末必是完整的事實;媒體不告訴的是媒體迴避的,卻末必就不存在。

2、事實是諸事態的存在

世界是事實的總體。發生的事情,即事實,是諸事態的存在。事態是對象(事物)的結合(聯繫)。諸事態的存在構成事實。事是事態的存在,實是事態的存在的客觀反映。

朝韓狀況從傳媒上是得到的反映是否客觀?傳媒報道的通常是某事實的事態,仍不是完整事實,必須經過補充;某事物的結合只是其事態的存在,事實是諸事態的存的客歡反映。除了傳媒傳達的某事態的存在,還得知道該事態的存在的聯繫面。尤其是輿論戰作為一種現實鬥爭方式的今天,真相假相虛虛實實,一個眼見的「事實」,可能是非真相,只有將其與所處之域進行聯繫,真容方顯。事實是見證加佐證的結果。

2.1、朝與韓的狀況事實

不同社會制度有不同的固有特徵,對這些特徵作比較可找出被公眾忽略的另一面:

一一朝鮮是計劃經濟且被封鎖幾十年;韓國是市場經濟且保持著外部援助與對外貿易。

一一朝鮮是公有制,人人平等,就醫就學就業養老國家保證,消除等級差別;韓國是私有制,貧富分化伴隨階級剝削壓迫。

一一朝鮮是社會主義法制,維護公共利益秩序;韓國是資本主義法制,維護私有利益秩序。

一一朝鮮是獨主自主的主權國家;韓國在軍事外交上不完整且有外國駐軍,是半殖民地。

一一朝鮮有自己獨主完整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韓國是以美毆的意識形態價值觀為宗。

一一韓國有黃賭毒娼,有經濟危機,有行賄受賄貪污腐化,有政壇醜聞;朝鮮沒有。

一一韓國有美軍美式武器裝備;朝鮮有自己的國防科技體系和裝備。

一一韓國有不平等條約,有買辦勢力集團,有大富豪,有赤貧階級;朝鮮沒有。

一一韓國有幻紅酒綠的場所,有每年50%以上的食物依靠進口;朝鮮沒有。

一一朝國有美毆日相助發展起來的工業體系;朝鮮完全自力更生髮展自己的工業。

……

2.2、被貼上標籤的朝鮮

朝鮮到底是一個正常國家還是一個被美國定性的「無賴國家」、「流氓國家」、「邪惡國家」?被美國稱為「無賴」、「流氓」、「邪惡」國家的有伊拉克、伊朗、利比亞與朝鮮。美國如此定義有什麼標準嗎?其實也沒有什麼標準。如果以所謂「非法擁核」為標準,那印度、以色列、巴其斯坦也屬其列,美國對印度、以色列卻是大量出口軍備物資和技術(只要印度以色列出錢,美國什麼都給);如果以專制獨裁為標準,伊朗總統由民選產生,卻長期被美國定性為邪惡國家;如果以國家領導人繼任為標準,那麼瑞典、英國、荷蘭、比利時、挪威、盧森堡、日本、泰國、科威特、不丹、阿曼、沙烏地阿拉伯等都是君主世襲,美國與世界可曾有過什麼態度?

朝鮮並沒有過對外侵略擴張的發動戰爭,卻被美國定義為"邪惡國家'';朝鮮近百年的歷史除了成為日本的殖民就是被美國封鎖制裁,卻被稱呼"流氓無賴國家",真應了那句老話:"強權即公理!"

2.3、朝核非朝鮮問題癥結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以衛星照片為據,懷疑朝鮮建核設施,揚言要檢查。朝鮮反覆聲明沒有,並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后朝同意接檢查。從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朝鮮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6次不定期核檢查。1994年:10月21日,朝美兩國在日內瓦簽署關於朝核問題的《框架協議》。2002年:11月14日,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執行理事會在紐約舉行會議,決定中止向朝鮮提供重油。11月2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決議,要求朝鮮放棄核計劃,開放「所有相關設施」接受核查。12月22日,朝鮮宣布已開啟被凍結的核設施。2003年,1月10日,朝鮮常駐聯合國代表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8月27日,中、朝、美、韓、俄、日在北京舉行朝核問題六方會談。

2003年8月27日第一輪六方會談;

2004年2月25日第二輪六方會談;

2004年6月23日第三輪六方會談;

2005年7月26日第四輪六方會談;

2005年至2006年第五輪六方會談;

2007年7月至9月第六輪六方會談。

2009年4月14日,朝鮮外務省在平壤發表聲明,宣布退出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每次會談得到的結果,都在履行中因美韓方故意或掣肘或提出新條件而夭折。朝鮮看透了美韓方的把戲。

朝鮮半島核問題其實不止限於朝鮮,也包括美國在韓國部署的核武器和韓國試圖的核開發。朝鮮核問題在冷戰期間美蘇力量大體均衡的時候美國並沒有提出過,而在雙方力量對比失衡的情況下美國「以壓促變」崔生而出。朝鮮曾經兩度停止核武器開發以換取美國安全存諾,但是美國隨後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導致無果而終,今天既使朝鮮停止核武器開發,美國仍然會找各種借口提新條件。美國對朝鮮的真正目的其實只有一個一一令其崩潰。

3、跳出輿論場擬定思路

欲知朝韓間風雲背後的個中三味,僅從當下的媒體報道是朦朧不清的。今天的是非當從昨日的煙雨里找原由,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

冷戰: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間,美國統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統帥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

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二戰後美國為遏制蘇聯及其共產主義國家"擴張",與12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北約組織宣布成立。迄今北約成員國超過30個國家,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軍事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規定成員國一旦受到的攻擊,其他成員國將作出即時反應;該條款被理解為各國部隊將自動參戰,不需要各國政府的參戰授權。

華沙條約組織: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1955歐洲8個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簽署了《華沙條約》。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

冷戰時期,東德、西德與朝鮮、韓國成為資本主義陣營與共產主義陣營對峙的前線。隨著"東歐巨變"、蘇聯解體、華沙條約解散,曾個對壘的兩陣營如今尚存一個北約,朝鮮幾乎是單槍匹馬對峙一個超級強大的資本主義聯盟,要想圖存,當作何為?答案就是看今日之朝鮮。

3.1、朝鮮威脅到了嗎?

自朝鮮在蘇聯和幫助下立國以來,至今70餘年裡始終視中俄為可依靠的堅強後盾(事實也確實如此),朝鮮深知三八線以南的敵對聯盟綜合實力遠遠超過自己,從來沒有一天放鬆過對自己的顛履入侵吞併的企圖、計劃與行動推演。從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協議簽訂,以三八線為界的南北對峙,實質是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對壘,朝鮮身處前線,幾多艱險,幾多嘔心瀝血,始終處半戰時狀態的環境是那些享受著和平生活的國家及國民難以體味的。一句話:幾十年來朝鮮一直是在刀尖上發展刀尖上建設刀尖上生存。

3.1.1、中朝是盟友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協議朝鮮半島由中美蘇英共同託管;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和蘇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朝鮮半島南部1948年8月李承晚成立大韓民國(南朝鮮),朝鮮半島北部1948年9月金日成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

1950年

6月25日晚,朝軍越過三八線戰爭爆發。
6月28日,朝軍攻佔漢城(現稱首爾)。
7月5日,「聯合國軍」參戰。
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
9月28日,「聯合國軍」攻佔漢城。
9月30日,「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
10月19日,「聯合國軍」佔領朝鮮平壤。
10月19日,人民志願軍參戰。
10月25日,志願軍發動第一次戰役。
11月25日,志願軍發動第二次戰役。
12月15日,「聯合國軍」撤至三八線以南。
12月31日,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

1951年

1月25日,志願軍發動第四次戰役。
4月22日,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
7月10日,雙方在開城開始停戰談判。
8月18日,「聯合國軍」發動夏季攻勢。
8月22日,談判中斷。
9月29日,「聯合國軍」發動秋季攻勢。
10月25日,停戰談判恢復。

1952年

1月,美軍開始使用細菌武器。
10月8日,停戰談判中斷。
10月14日,「聯合國軍」發動金化攻勢。
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

1953年

5月13日,志願軍發動夏季攻勢。
7月13日,志願軍發起金城戰役。
7月19日,板門店,談判達成協議。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朝鮮板門店簽訂生效。協定規定「協定各條款在未為雙方共同接受的修正與增補、或未為雙方政治級和平解決的適當協定中的規定所明確代替前,一直有效"。經由、朝鮮、聯合國軍三方司令官簽署。

1961年7月11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在北京簽訂,延至2021年。《條約》第2條:締約雙方保證共同採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國家對締約雙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締約一方受到任何一個國家的或者幾個國家聯合的武裝進攻,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另一方應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

3.1.2、朝鮮當面之敵是美日韓

1953年8月8日在漢城草簽《美韓共同防禦條約》,10月1日在華盛頓正式簽訂;1954年11月17日生效,標誌美韓間共同軍事聯盟建立,該條約無限期有效。美韓同盟是冷戰期間美國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實施遏制戰略的產物。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使朝鮮半島成為兩個陣營進行冷戰爭奪的前沿陣地。為了阻止共產主義在這一地區的「擴張」,美國決心在這裡打造一條堅固的防線。《美韓共同防禦條約》是美韓同盟的基礎和核心,它也為朝鮮戰爭后美韓兩國關係基本的框架。

1951年9月8日日本與美國在舊金山美國陸軍第六軍司令部簽訂《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確主起日本與美國間的軍事同盟關係。1960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了,日美新安保條約,全稱《日本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共同合作及安全保障條約》,用以取代1951年的舊安保條約。條約由前言和10條正文組成。條約的簽訂結束了日本的半佔領狀態取得了真正的獨立,由於雙方未提條約期限,條約無限期延長。1996年4月,美日首腦發表《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條約效力進一步強化。

2014年12月29日韓美日三國於簽訂《關於朝鮮核和導彈威脅的韓美日三國情報共享協議》,並在簽訂的同時生效。該《協議》以1987年《韓美軍事秘密保護協定》和《美日軍事秘密保護協定》為依據,首次制定了三國共享軍事秘密的方法和程序。

當前,朝鮮面對的敵對勢力,勿佣諱言即是美韓日(在美日韓背後還有當年的聯合國軍組成國還有美國擬建立的"亞洲版北約"甚至還有北約)。事實上,朝鮮擁核未必就獲得真正的安全,但是朝鮮若無核就一定不安全!

3.1.3、一個猜想

美方欲贏得已停止了六十多年的韓戰,有鼓噪已久的「歷史終結論(資本主義全面勝利)」;有地緣政治對壘;還有諸多考慮臧於其間。

「——建於華盛頓的韓戰紀念碑

(KoreanVeteransMemorial),是一個紀念園區,它由三部分組成一一殘酷氣氛瀰漫園區,產生出強烈震振。第一部分是19個與真人尺度相仿的不鏽鋼美軍雕塑群寫實。第二部分是一座黑色的花崗岩紀念牆。座牆的盡頭,是整個紀念園的點睛之筆,上書:「自由總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三部分是一組小方座。其中一塊置於雕塑群的正前方,上面用英文寫著一段碑文:「國家以它的兒女為榮,他們響應召喚去保衛一個從未到過的國家和素不相識的人」。」

美國或許有個重要私想一一用打贏韓戰祭祀美國華盛頓韓戰紀念碑,保持美軍自建國以來無敗績的記錄。

韓國是急著奢望吞併半島的。憑著美韓日的力量(三國聯軍與北約相比毫不遜色),戰勝朝鮮(若忽略代價)似有勝算。但若在朝鮮獲得核能力之後,取勝難矣。如此,美日韓尤其是美方最希望的就是:

一一上策:離間中朝關係,以製造輿情倒逼之勢加煽動挑起中朝方激烈對撞(借刀殺人)。

一一中策:尋機奇襲打擊摧毀朝方核設施和重要軍事設施目標,消滅其領導人促其內亂,待變。

一一下策:促使中俄方作壁上觀,任美韓日聯軍武力解決朝鮮政權(助韓吞朝)。

3.2、的周邊諸國及傾向

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與陸地相鄰的國家有十四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

與陸地相鄰的國家中:

東面:

朝鮮一一唯一盟國,他公開申明擁核是為反擊美國及追逐者的侵略。

北面:

俄羅斯、蒙古國一一俄羅斯現為準盟國;蒙古屬中立者。

西北面:

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一一此三國為前蘇聯獨連體國,為現"上合組織"成員,屬中立者。

西面:

阿富汗、巴其斯坦一一阿富汗為北約軍隊控制;巴其斯坦為準盟國。

西南:

印度、尼泊爾、不丹一一印度與美屬協議盟國且反華強烈,印度公開宣布擁核和研製各型導彈是針對;尼泊爾與不丹屬中立者。

南面:

緬甸、寮國、越南一一寮國親中;緬甸軍政方面已為親美勢力掌握,假予時日難測走向;越南由於''79年中越衝突"和"南海爭議"與有隙,近年來美加大對其滲透,今後走向難料。

同隔海相望的國家中:

東面:韓國、日本一一美國之同盟國,其意識形態視為敵。

東南:菲律賓一一美國傳統盟國,與存在"南海爭議'',視為威脅。

南面: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一一此三者屬親美者。

3.3、印度已成現實威脅

印度一直把「爭做世界一流大國」作國家戰略目標。1998年核試驗以來,世界出奇地緘默,近年來印美加強戰略互動,通過民用核能合作計劃等,印度儼然成了核大國。

印度現有總兵力約為 114.5萬,兵員規模居世界第四位。陸軍:約為92萬,12個集團軍,還有陸軍航空兵和民兵部隊。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和中印巴邊界部署了30多個師。印度軍事戰略近年轉變為以「先發制人加核威懾」為旨的戰略,具備立體進攻、遠程打擊和快反能力。海軍:總兵力約為5.5萬,居世界第七。新制定的「海軍戰略構想」,正加緊從「區域性威懾與控制」向遠洋戰略轉變。目標是全面控制印度洋,進入太平洋。空軍兵力為14萬,居世界第四。擁有17個攻擊戰鬥機中隊、20個戰鬥機中隊,數百部防空導彈發射裝置;數個中隊的蘇-30MKI戰機,米格-29、幻影-2000等戰機,某些戰機還具備掛載空射型核彈的能力。與俄聯合研製第五代戰機,向美國採購最新型戰鬥機和大型運輸機。在中印巴邊境地區,印度部署了19個中隊,飛機300餘架。在航天科技、航母計劃、遠程彈道導彈、運載火箭研發、雷達技術開發、核威懾力量、軍用軟體開發、C4ISR建設以及全方位的尖端武器發展等方面,同美、俄、法、以色列、韓國、日本等國進行軍事技術合作,實力倍增,信心滿滿。

印度軍隊的實力,從兵員數額、兵力部署、武器裝備、作戰能力、指揮體制、戰略指向等方面綜合衡量與其在邊境地區舉動及不斷地叫囂,已然構成現實威脅。

3.3.1、印度擁核違反聯合國規定

有核國家就是指公開承認擁有核武器並被國際社會承認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只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才是被普遍承認有核國家地位國家。即: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

違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公然進行核武器試驗或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國際社會均視為非法擁核國家。即:印度、巴其斯坦、朝鮮;

匿核國家指涉嫌秘密非法研製(擁有)核武器,但尚未公開進行核試驗與宣布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即:以色列、日本、伊朗。

3.3.1.1、印度拒絕簽署「核不擴散協定」

在全球所有的195個國家和33個地區中,目總共有187個國家或地區簽訂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印度、巴其斯坦與以色列三國皆不簽署該條約。聯合國安理會就印度公然核實驗和彈道導彈開發進行過譴責,並敦促印度簽署"核不擴散條約",但印度一直置之不理。國際社會至今也沒有採取什麼措施。反觀伊朗和朝鮮所受到制裁與威懾,原因何在?在於伊朗與朝鮮是美歐的對立面,而印度視為對立面;美歐亦視為對主面。

朝鮮於1985年正式加入"核不擴散條約",於1993年宣布退出意向後撤回。於2003年宣布退出意向,於2003年4月10日正式退出。

3.3.1.2、印度公然宣稱其導彈覆蓋北京

2007年

4月12日,印度成功試射了「烈火-3」中程彈道導彈。印度國防部官員稱,該導彈射程為3000公里,其射程可以覆蓋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的亞洲大部分地區。

2011年

外媒11月30日報道稱,印度國防官員將按計劃測試印度首枚真正的洲際彈道導彈——「烈火」—5。這種導彈理論上將大部分置於印度武器的射程之內。香港《亞洲哨兵報》網站援引印度官員和科學家的話說,「烈火」—5導彈是「殺手」。這種導彈有能力打擊北京、上海併到達最北端地區。

2015年

印度新德里電視台網站11月9日報道,印度當天成功進行了一次「烈火4」中遠程導彈飛行試驗。印度媒體稱,這次試射的「烈火4」導彈射程可達4000公里,具備攜帶核彈頭能力。

2015年

1月31日,在印度「烈火-5」洲際彈道導彈首次從機動式發射車上試射成功后,《印度時報》稱這種能夠覆蓋全境的洲際導彈是「改變遊戲規則」的武器。目前,在印度的核武庫中,已經有「烈火-3」和「烈火-4」導彈具備覆蓋大部分國土的能力。從「烈火-3」發展而來的「烈火-5」強化了這一能力,而它還不是印度的終極目標。

2016年

《印度時報》12月26日報道,星期一,印度軍方在距東部奧利薩邦惠勒島綜合試驗場第四次成功發射烈火-5洲際導彈,鋪平了烈火-5正式進入戰略部隊司令部服役的道路。

3.3.1.3、印度軍艦駛入南海攪局

2011年9月

印度加入攪亂南海局勢的動作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9月15日,印度媒體再次傳出印度參與越南南海油氣田開發項目的消息。另據《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儘管向印度表示反對,但印度還是準備與越南繼續進行在南海的油氣田開發項目。

2012年12月

印度海軍司令3日宣稱,印度海軍已經做好準備,向南海派遣海軍艦艇,以「保衛」該國在這一海域的利益。印度國有的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持有位於越南以南海域一個天然氣田的股權。

2016年5月

參考消息網6月1日報道 印媒稱,駛過引發爭議的水域之後,四艘印度軍艦5月30日分別停靠在越南和菲律賓的海軍基地。印度《加爾各答電訊報》網站5月31日報道,水域爭議越來越多地讓北京與美國領導的一個鬆散的聯盟抗衡,但印度已經表示,把其東部艦隊部署到有爭議的水域是一種外交行動,旨在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友好關係。部署期間,印度海軍擬議中的演習包括與越南和菲律賓海軍的演習。

3.4、中印歷史問題與宿怨構成當下

1914年3月24日英屬印度當局與西藏地方當局劃定的「麥克馬洪線」將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劃歸英屬印度,歷屆政府都堅決反對拒絕接受;至1937年,印度官方地圖儘管以「麥克馬洪線」顯示其「邊界」,但註明「邊界未經標定」。印度獨立之前和獨立之初,中印邊境按傳統習慣線控制的格局長期維持,獨立後印度將東段實際控制範圍從傳統習慣線逐步向北推進到「麥克馬洪線」附近。

1951年,印軍佔領達旺並強迫西藏地方政府撤出,而達旺就是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出生地。

1953年印度全部控制藏南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后並建立行政區。

1954年印度在侵佔區設立「東北邊境特區」,

1960年4月,周恩來總理曾赴新德里與印度總理尼赫魯會談,謀求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最終未果,導致引發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印邊境分界之爭演變為「三線」之爭。

1982年印度將"蠶食"的"東北邊境特區"升為中央直轄區。

1987年成立「阿魯納恰爾邦」。

1987年以來中印之間圍繞邊界問題進行了10輪政府級談判。

隨著兩國實力不斷增長,中印邊境問題的解決之日遙遙無期。

4、外交是藝術

從上千年前的城市國家開始,人類就從事外交了,戰國時期的使臣、縱橫家即是。現代外交儀式一般認為是從文藝復興時期成型。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興起、發展和擴張,歐洲的外交理論、原則、制度、慣例和形式推廣到世界各國,逐步形成定製。20世紀的現代外交的具有開放、聯繫和世界性的特點。

外交是一個國家或組織在國際關係上的活動,於建立能夠滿足彼此需求的關係;是國家之間通過就和平、文化、經濟、貿易或戰爭等問題進行協商的過程體系。

外交是交往的活動更是縱橫捭闔的舞台。一場成果斐然的外交就是一場圓滿的交響樂;一場影響深遠的外交更是一場傳世傑作。外交是政治活動中的藝術。

4.1、外交是政治的延續

外交的實體是國家或組織。各國外交都依該國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國內政策和需要而展開。綜合國力是一國外交的基礎和後盾。外交具有原則性,也需要靈活性。經濟、文化、科技、體育等領域的官方對外聯繫以及各類民間對外交往是對外交的重要補充。

政治,是政府、政黨、集團或個人在國家事務方面的活動。是治理國家施行的措施。國家的所有事務都是政治或具政治性,外交亦不例外,外交是國家或組織的政治事務的組成部份和自然延續。外交不只是交往還是爭奪,不僅是交易更是交鋒。

外交既是政治,外交視野當然需客觀理性充分認知當今世界,明察和平、危機、危險、挑戰及局部風險;外交必須具備居安思危、洞若觀火、防微杜漸的睿智。

4.2、外交的實質是國家利益

外交在政策和實踐上必須緊扣現實國際外交實踐,分清朋友和敵對勢力陣營;看清問題及表象背後深層實質,釐清局部枝節與整體全局;聯繫現實和歷史淵源來龍去脈;著眼前靜態與動態發展,把握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國防、地緣政治、國際關係、國家博弈、綜合國力等複雜外交發展大趨勢和精準細節,樹立牢固的國家立場、國家利益、國家觀念。

2016年11月,一部紀錄片《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熱播,該紀錄片描述了由中美引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成為現實的可能性,該紀錄片暴露了美國令人不安的核戰術,揭露了美國400個部署了軍艦、核武器和轟炸機的亞太地區基地的針對的「完美的絞索」,旁證了美國對遏制和圍堵是真實和現實的。

外交對此當作何為?

4.3、應有符合大國地位的外交

1919年巴黎和會上,求洋人主持公道「國際仲裁」,把被戰敗國德國霸佔的山東還給屬於戰勝國的,結果是讓國人屈辱。「九·一八」后,求「國聯」主持公道「國際仲裁」,制止日本侵略、逼迫日軍退出東北。結果仍然是屈辱。

外交不僅要懂國際法、國際禮儀、國際慣例、公共良俗,還得懂國際社會的叢林法則,國際社會的實力法則。現代國家競爭方式的多維多元化,使國家競爭不只是一種交易,一種方式、一種渠道,而是舉國之國力的鬥爭。國家較量是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綜合實力基礎上多維視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下開展的鬥爭。

4.4、朝核問題要與印度「核導」事實一起談

非法"擁核"是國際禁忌,犯這忌的目前有印度、朝鮮、巴其斯坦、以色列。研製導彈則沒有太多禁忌。消息報道里就常提到韓國、日本、印度、伊朗、以色列等試射導彈。但奇怪的是"安理會"卻專門針對朝鮮"導彈"發起過多次決議和譴責與制裁。這當然是美國操弄安理會的結果。具有鮮明宗派意味。

既然安理會與國際社會都在"朝核導"問題上同愾發聲,那麼與"朝核導"性質完全一樣的"印核導"為什麼就不一視同仁?應該向國際社會明確提出這個問題,外交部門應當成立以此議題為方向的工作組開展工作。

朝鮮"核導"如果要硬說與印度"核導"有區別的話,有兩點不一樣:其一、意識形態不同,朝鮮為共產主義國家,印度為資本主義國家;其二、目標各異,朝鮮目標為反擊美帝及追逐者入侵,印度目標為威懾中巴鄰國並佔據爭議領土(的領土)。

既此,要理直氣壯地向國際社會提出並闡明"朝核導"與"印核導"是一樣一樣的性質和違忌!長期奉仰美國卻反受其處處掣肘,長期供養卻養虎遺患。人們頭腦中已確立一意識:"美強中弱得忍耐。"果真若此么?朝鮮的自強不息給帶來的反思是有多重意義的。

寫到這,來欣賞首詞:

【南宋•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
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
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
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
憑卻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
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

點擊「閱讀原文」,更多精彩盡在察網:www.cwzg.cn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