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百二十多位海內外學者發起聯署建議書,要求全國人大儘快啟動去年9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將教師節日期由原來的九月十日調整到九月二十八日即孔子誕辰日,此舉讓多年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大陸教師節改期,再起議論。
教師節改期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問題,其來有自。眾所周知,儘管歷史上一直以儒立國,但自近代以來,進入到李鴻章所言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不但整個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化,而且主導國家的精神價值體系,亦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西化思潮伴隨著革命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五四新文化運動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而之後的革命黨,皆以五四精神傳人自居,從國民政府廢除中國小讀經,到大陸文革期間「批林批孔」,在精神上一脈相承。自此,「至聖先師」孔子及其思想,亦開始陷於政治和文化的漩渦中,直至今日。教師節改期,即為一例。
至大陸文革時期,反孔子反傳統運動達到頂峰,其給國家帶來巨大破壞和創傷,亦使得人們對文化激進主義開始反思。改革開放后,人們發現,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和台灣、香港等,並沒有對傳統進行全盤否定,但卻成功轉型為「儒家資本主義」或「儒教資本主義」。於是,伴隨著美學熱、文化熱、國學熱,孔子和儒家開始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逐漸恢複本來面目。
在思想界,對孔子的態度已有共識。在這次的聯署名單中,除了當代「大陸新儒家」代表性人物郭齊勇、蔣慶、盛洪、陳明、康曉光、余東海、秋風等,還有知名學者湯一介、何光滬、陳鼓應、許章潤、杜鋼建、范忠信等人以及「社會主義憲政派」學者華炳嘯,既有左派代表性人物韓德強、摩羅、劉海波,也有被左派口誅筆伐的的「南方系」《南方周末》評論員戴志勇,香港大學法學院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也赫然在列。其實,早在2006年,來自左中右不同思想立場的海內外眾五十四位學者,就聯署發布了《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建議書》,此建議書也彙集了思想界的各派代表性人物,如「新左派」的汪暉、韓德強,「自由派」的林毓生、高全喜,國學界的湯一介、龐朴、張立文,哲學界的趙汀陽,經濟學界的盛洪,法學界的梁治平,教育學界的楊東平,美術界的潘公凱,宗教界的湯恩佳。由此可見,思想界已經開始調整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心態。
民間社會對孔子的態度,沒有知識精英那樣深的誤解和偏見,故對教師節改期沒有太多的抵觸心理,這在每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斷此問題提交建議、提案,就可反映出來。最耐人尋味的是,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廣州光孝寺方丈明生法師,也主動提出這一建議。所以,儘管這一建議有所爭議,但網路和紙媒組織的多項民意調查顯示,至少七成以上受訪者支持改期,此亦可謂合乎民意。
政府對孔子的態度也開始不斷調整,越來越明確地肯定和支持傳統文化。官方除了大力宣傳傳統文化,還默許和鼓勵民間開展傳統文化復興運動。比如,各地文廟(孔廟)逐漸容許民間人士自發組織的祭孔典禮,支持民間讀經,教育部近日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這在改革開放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官方的態度越來越明確。政府對孔子正面肯定的最大標誌是,將對外漢語傳播機構命名為「孔子學院」。如建議書所指出的,自就任總書記以來,習近平多次發表講話,強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於當下之決定性意義,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去年11月26日,習近平專門去曲阜考察,併到孔子研究院發表講話,明確說「我這次來曲阜就是要發出一個信息: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
既然學者聯署建議、代表委員提案、社會廣泛贊同,改教師節為孔子誕辰日,乃順理成章之事,那麼,為何呼籲了近十年而且也進入了修法程序的教師節改期,遲遲沒有進展呢?有人猜測,亦令聯署學者們擔憂的是,政府有司可能仍然沒有擺脫舊有的意識形態,仍囿於「敵人贊成的我就反對」之舊有黨爭思維,礙於與對岸趨同顧慮,故將此問題政治化理解和處理,故一拖再拖。若真如此,不僅有悖於執政黨復興文化之新志向,也在「性」上繼續落後於台灣,不利於增強海內外華人對祖國的認同,實乃不智之舉。
台海兩岸本是一家人,若大陸是哥哥,台灣是弟弟,哥哥應該大氣些,在很多事情上,如果真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陸應以大局為重,不該跟弟弟斤斤計較。確定孔子誕辰日為教師節,不僅有助於增強教師愛崗敬業精神,而且有助於強化兩岸文化共識,以文化凝聚兩岸人心。教師節改期,大陸應比台灣更「」。,不該自絕於「」。
【作者系〔大陸〕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發表於2014年4月9日(香港)南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