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建材行業如何推進供給側改革

門窗行業總體經濟情況分析 |

削減庫存為主 玻璃成本趨於合理 |

OLED將成手機顯示主流

【玻璃網】今年全國兩會上,「『十三五』規劃」、「2017年經濟增長目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企改革」、「製造業提振」、「對外發展戰略」等成為熱點話題。兩會之後,各行各業圍繞這些熱點話題所展開的行動也開始啟動了。2017年的春天,給人的感覺與往年不同,陽光更加明媚。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今年的九大重點工作任務,每一項都與建材行業息息相關。其中,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是建材行業面對的、需要推進落實的艱巨任務。

兩會對當前經濟形勢所發生的變化作出新的判斷,並對下一步工作有了新的部署,那麼具體到當前的建材行業,又該如何正確理性認識行業熱點難點?行業轉型升級的拐點是否已經顯現?傳統建材的去產能工作如何開展?新興建材的發展方向到底在哪兒?建材服務業的發展支撐在哪兒,目前又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建築材料聯合會會長喬龍德,請他結合今年兩會精神,為我們解讀行業現況,把脈產業發展前景。

行業轉型的出路和重點

當前建材工業的重點就是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綠色建材、發展建材服務業、加快「走出去」發展。方向很明確,而且有空間,行業和企業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當此之際,需要企業根據自身優勢,認真分析抉擇,確定自己的發展途徑。

孟憲江:一年之計在於春。從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可以看出,經濟形勢穩中趨好,各行各業正在發生新的變化,政府對經濟也有了新的判斷,《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改革調整政策的一系列舉措已很明確。前不久,同您一起調研建材行業的大型企業,並參加了在昆明舉辦的大型水泥企業領導人圓桌會議,我的感受是去產能、增效益的任務非常緊迫、非常重要也非常艱巨,同時,建材行業面向未來,還需要拓展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發展新興產業,推進行業供給側改革的工作才剛剛開始,當下,如何提升和繼續發展傳統建材產業也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為此,請您站在2017年這個時間節點上,結合兩會深化改革的精神,談談傳統產業和整個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及出路。

喬龍德: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高速發展,建材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成就為世界所矚目。站在發展的角度,建材工業下一步的出路和發展重點,我認為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傳統產業向高端、綠色化、產業鏈、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政府一直很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對我們建材產業來講,傳統建材產業佔據了整個行業銷售收入的70%~80%,這個格局持續了很長的時間,雖然轉型好多年了,但到現在還沒有很大的改變。建材行業要發展,一定要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兩條路一齊走,沒有了其中任何一條,那肯定都是要出問題的。如何把握好這兩條路呢?其中傳統建材還發不發展?怎麼發展?傳統建材的產量還要不要發展?生產線要不要建設?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面對的現實問題。

毋庸置疑,傳統建材的發展方向肯定是提升式發展,而且是向新需求,向高端、精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現在的傳統建材產業若還要像以前那樣,每年增長百分之十幾或者百分之二十幾,既是不可能的,也是危險的,因為不能再有量的增加,只有質的提高和價的提升。從產量上看傳統產業目前正處於平穩階段,每年保持著2%~3%的增長速度,但從銷售收入來講,傳統產業銷售收入的增長一定要高於產量的增長。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那就是向高端發展,向特殊需要發展,向高附加值發展。

傳統產業中,水泥和平板玻璃的產量都已供過於求了,不能再增加新的生產線了。目前整個建材行業都在調整結構,希望減少傳統產業的比重和份額,增加新興產業比重,但從實際結果看,費了很大勁,真正的新興產業每年增加一兩個百分點都很困難。為什麼呢?既有傳統產業所佔的基數太大的原因,也有發展新興產業難度大的原因,即便傳統產業每年減少,新興產業每年增加,也一時調整不過來。以兩個人的收入為例,一個人月收入2萬元,另一個人月收入5000元,低收入者拚命工作,年底漲工資提高了20%,也就多了1000元,而高收入者只需增長5%,就可以多1000元,所以低收入者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趕不上高收入者的。我們努力了這麼多年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是整個建材工業結構直到目前才開始真正有所轉變。當傳統建材的產量有著較大增長的時期,想加快新興產業發展是很有局限性的。只有在傳統產業的產量不再增長,而且一部分通過功能、性能的改變轉向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真正加快步伐后,才有可能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結構,轉變的方向就是向高端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再以水泥業為例,現在水泥年產量24億噸,未來一定會逐漸減少到一個相對平台數,比如到20億噸時,水泥工業總產值會不會減少?回答是不會減少!因為經過品種結構的調整,水泥附加值得到提升,價格自然提升,很可能會由現在的300元/噸賣到400元/噸甚至500元/噸,這是市場發展規律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產量雖然減少了,但是利潤卻比現在更高,總產值當然不會減少。經過去年和今年的調整,目前的水泥價格是有些上升,一直在300元/噸徘徊,但還沒有到位,是在原地踏步。去年水泥工業實現利潤500多億元,大家都很高興,但我認為這剛剛走到半路上,還沒上岸呢。當前這個數字是因為前年的水泥價格無序競爭跌得厲害,掉到深溝里了,現在看到價格上來一點,就覺得見到了陽光,很高興,其實距離我們的預期目標和歷史最好水平還很遠。

以水泥為首的整個傳統建材產業下一步就是要朝著高端、綠色化、高附加值和延伸服務方向發展。產品品種要跟隨市場的需求進行調整改變。現在提倡取消32.5水泥,若干年後還有可能就要取消42.5水泥,市場對產品的功能和質量會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提供的產品就要遵循市場需求,不斷提升產品的用途、功能和質量,同時相應的標準也在提升,這樣一來,價格利潤也就自然要往上升。

孟憲江:那麼,行業傳統還有哪些發展的空間呢?

喬龍德:提到傳統經濟要不要發展的問題,其實中央現在提到的發展實體經濟很大程度上主要還是傳統製造業這一塊。因為雖然一直在扶持和發展新興產業,但是目前這些新興產業還頂不了氣候,如果傳統產業發展慢了,新興產業由於基數太小,發展速度又跟不上,我們的穩增長就會出現問題。這就如同一個家庭,有高收入者支撐,人均收入就不會太低,產業的發展也是這個道理。當前,傳統產業的支撐作用是很明顯的,其作用也是絕對不能低估的。所以這就要求傳統產業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提升功能性能之後,創造新的需求,帶來新的增長。

第二個是補短板。

補短板應順著兩條線發展。

第一條線是以發展綠色建材和新興產業為主。新興產業的範圍很廣,有的傳統產業一旦邁入高端就進入了新興產業。可以說,新興產業是兩股力量在一起發展:一股力量是傳統產業提升後轉變過來的,另一股力量是新增加的產品。這兩股力量同時構成新興產業的發展。我們要補新興產業這塊短板,要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它是結構調整的重頭戲。

相對而言,新興產業技術含量要高,能耗少,環保水平更好,所以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就是意味著產業轉型升級有了支撐。

第二條線就是建材服務業的發展。從整個建材工業來看,以前,我們重視的是建材加工製造,在這幾年的發展中,我們清楚地看到,根據市場變化,企業的發展模式也在潛移默化中轉變:有的企業已擁有自己的服務產業,比如水泥企業的原材料及產品銷售運輸都是自己在做,可以做到一條龍服務;多數企業是自己做一部分服務,剩下的靠外包服務;有的企業則純粹讓第三方做服務。

做建材產品的企業,利用自己的優勢,上游的原燃料自己供應,產品銷售到售後服務一條龍,成本自然更低,周期也相對較短;搞設計裝備製造的企業,從研發到設計、到裝備製造、施工,再到技術改造一條龍;搞中介、諮詢、信息、軟體方案設計服務的,把生產與市場連接起來,就可以創造社會效益和附加值。現在的玻璃企業的銷售,是由玻璃經銷商進行二次銷售,如果玻璃企業自己做銷售,就會在銷售過程中知道用戶需要什麼,然後與用戶溝通,再決定自己產品質量和品種改變的方向,接地氣。這樣一來,從生產、經營管理運行到銷售,所有的服務由玻璃企業自己做,成本會大為減少,經濟效益也會提升。

孟憲江:建材行業的經濟得到快速增長的時期,因此,從理論上來講,建材服務業是不是也應該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而現實中,我們好像還看不到這個局面,這是為什麼呢?

喬龍德:你講得有道理。從行業發展的態勢和市場需求狀況,以及政府的規劃來看,現在建材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要發展建材服務業,這是一個重頭戲。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當然,建材服務業的內涵會不斷豐富,服務業的發展也還需要一個過程。

目前,我們只滿足於把產品銷售出去,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往下走,繼續延伸產業鏈。比如,建材產品可以連接其他產品,不僅把最終產品供給用戶,還可以為用戶繼續服務。在新材料的應用方面,若用戶是要在建築上用,建材企業可以提供建築隊伍;若用戶是要裝修商用,建材企業可以提供裝修隊伍。要有為用戶服務到底的思維,儘管五金件、太陽能產品、燈具、地毯等不是建材產品,但建材企業也可以整合市場,為用戶提供安全放心的產品。這樣一來,將服務整合到產業鏈中,就意味著把建材產業鏈延長了,建材產業鏈就成功跨界了。

建材服務業這個領域,建材企業不去做,別的行業企業很快就會切入,那時建材企業就僅僅提供產品,是別人完整產業鏈條上的一端而已,發展的空間自然就很狹窄。所以,現在和將來我們不搞建材服務業是不行的,會很被動。從建材產品上講,建材企業是主體,但從市場組合和配置上講,誰配置誰是主體,主體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你,如果那樣我們是會很被動的。所以說,組合的主動權很重要。我們要在終端一條龍的服務里形成系統,「加工製造+服務」的產值顯然要大於加工製造單一的產值,因為服務每增加一次,價格就會提升一次。現在,大家都知道建材行業傳統空間已經飽和,服務業就是我們發展的新的空間。

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發展建材服務業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做好建材服務業的前提是形成發展的環境。

第一個環境已經有了變化,以前建材服務業干不起來,是因為建材製造業發展很紅火。當時,發展製造業需求旺,而且又有自己的優勢,所以我們建國以後發展的都是加工製造業。現在這些產業成熟了,需求從量上飽和了,市場對服務業也有新的需求了,服務業肯定是接下來發展的對象。

第二個環境的必將變化,是原有的產業發展成熟了,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從客觀環境上看,我們必然要往建材服務業發展,你不進去,別人也要進來。政府看到了製造產業的過剩,同時也注意到旅遊、服務等第三產業是短板,於是將其作為發展重點,這也是當前發展建材服務業的有利時機。發展或者進入建材服務業,一開始肯定有難度,所以我們要有步驟地推進。未來,隨著加工製造業的發展受限,在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引導下,原本是一條生僻小徑的建材服務業必將變成寬闊大道。

第三個環境會變化,就是隨著新的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網路經濟的推廣普及,一些傳統的經濟服務模式必將被新的服務模式所取代。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會帶動新的服務模式崛起,隨著一批先行的服務產業的發展,其前景應該看好。這個過程雖然會很漫長,但最終是會發展起來的。這也是社會發展的規律。

第三個是加快「走出去」發展。

從概念上講,「走出去」已不屬於補短板的定義,但從結構調整的角度上講,「走出去」也可以說是短板,因為我們在國外的東西太少了。我們要算這樣一筆大賬:建材行業絕大部分產品的產量佔到世界的60%~65%,這個數字是公認的,但是在國外市場能佔到多少?寥寥無幾。應該說這個60%~65%中的2/3,都是在國內實現的。從全球資源擁有及分佈的角度來說,明顯很不合理,佔有地域是不對稱的。產業那麼大,但是在國外的份額卻很少。

建材科技人員很多,佔世界總數的50%以上,科技實力很強,建材、海螺、華新等大型水泥企業都已成功「走出去」,但在別的國家總共也沒運營幾條生產線。這就說明「走出去」已成為建材工業發展的短板,在國內的這塊板太長,在國外的這塊板太短。今後,「走出去」發展要納入建材工業發展的正常軌道上來。建材產品適合短距離銷售,有自己的運輸半徑,但我們不一定非要把產品運輸出去,可以利用我們的技術和裝備優勢在外國建廠生產。再者,要形成「走出去」的態勢和規模,要有量化的指標,今後,建材聯合會相關部門將加大這方面的統計和資料分析並加以規劃及引導。

全球國家很多,各地的市場需求也互不相同,建材工業「走出去」的目的地和產品要有針對性,這也是「走出去」必須高度關注的兩個重點。比如,東南亞國家人口較多,剛性需求強,應該是我們「走出去」的重點區域。印度現在有13億人口,人均水泥用量才193公斤,而人均水泥用量接近2噸,這中間的需求空間非常大,市場潛力應該很好。印度尼西亞有2.5億人口,發達程度不高,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也是我們「走出去」的目標國。

當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產能嚴重過剩,還有違規新建;治標有成效,治本尚未到位;政策方向已明確,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還沒有真正落地;轉型升級進展緩慢,沒有形成大踏步前進態勢。這是當前建材行業的現狀,也是行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孟憲江:從您的論述中,我們對建材工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方向性也更為明確。但從我到企業採訪或者參加行業重大會議的感覺來講,大部分業內人士對建材行業當前所處的狀態還不是很清晰,行業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也模糊不清。2017年,對國家,對行業來說,都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在這個轉折埠,還請您為我們分析一下建材行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喬龍德:當前建材行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可以概括為四句話。

第一句是產能嚴重過剩,還有違規新建。

現在不僅僅是建材行業的水泥玻璃嚴重過剩,所有的實體經濟幾乎都是供大於求,建材產業都是過剩。這個歷史現象是必然的。供不應求的時候搞不了市場經濟,只有滿足了市場需求后才能出現競爭,出現市場經濟。現在的違規新建,就像《建材報》一直所報道的那樣,是行業反響最大、大家都在呼籲和指責的問題。

整個行業近幾年的工作,歸納起來,調整結構限制新增產能,推進限制生產、錯峰生產,但去產能並沒有實質性突破。

按照中央的精神要求,去產能是第一位的,過剩產能不去掉,實體經濟不可能健康運行和發展。限制生產、錯峰生產、停產,這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產業要真正健康穩定發展,一定要提高產能利用率,把多餘的、過剩的產能真正去掉。按照國際慣例,產能利用率要達到80%,行業才可健康穩定正常發展,而不是停產越多越好。現在水泥產能利用率為60%。這是不健康的現象,某種程度上是產能的巨大浪費,是不經濟的行為。

所以,從今年開始,我們要在去產能工作上取得突破。只有產能降下來,整個產業才能有新一輪的發展。

第二句是治標有成效,治本尚未到位,或尚未有突破。

這幾年,通過錯峰生產、停產、限產和行業自律、區域協同等措施,產能過剩的傳統建材產業在治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去年水泥業實現利潤500多億元,玻璃業利潤也是增長最大的一年。今年這些辦法還要繼續做下去,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從根本上讓治理產能過剩的工作實現突破。當前是一個關鍵點,一定要處理好治標和治本的關係。治本的關鍵點有兩個:一是要提升裝備技術,做到世界領先;二是要淘汰多餘的產能。

對於根治產能過剩,這幾年,建材聯合會是治標、治本一起抓。5年前,建材聯合會就開始了水泥玻璃的「二代」研發,目標是要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從目前狀況看,除了玻璃原片質量還需加把勁外,原先設定目標基本都已實現。現在剩下的就是淘汰過剩產能還沒有突破。產能如果下不來,目前的盈利局面就不能持久。所以,整個行業從現在開始,既要抓治標,又要抓治本,齊頭並進。

第三句是政策方向已明確,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還沒有真正落地。

去年國辦印發的34號文——《關於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從政策層面,將建材各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性全都點到了,但是點到之後,誰去具體做?誰去落地?這需要爭取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盛市、自治區根據34號文進行相應的政策轉換。這也是建材聯合會這一年來做的最多的工作。目前已經有25個盛市、自治區拿出了些具體辦法,整個局面也有了好轉,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所有盛市、自治區都有落地的具體措施和辦法,這樣才好操作。把方向性變為操作性,這就是行業當前關鍵的問題所在。

比如說,產能要退出來,就需要有資金,那麼這個資金誰來給?原來的員工要就業,鋼鐵煤炭還有國家補貼,但是政府方面目前還沒給建材行業補貼政策,建材行業就要努力自己做,不僅要合法合規,還要得到國家政府的認可,這就需要將34號文的每一項都進行落地細化。這也是未來我們工作做得好不好的關鍵點。

第四句是轉型升級進展緩慢,沒有形成大踏步前進態勢。

前年,建材聯合會和《建材報》一起舉辦了「建材工業轉型升級大討論」。實際上,轉型升級這項工作,我們每年都在做,只是進展比較緩慢。為什麼緩慢?兩個原因:一是新需求開發起來很難,二是政策缺失。發展新型綠色新興建材沒有具體政策。以前開發玻璃、水泥項目和技術裝備,都是國家予以支持的,現在國家支持很少,主要讓企業自己去做,就少了動力。

目前做新興產業研發比較好的北京金隅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他們之所以能夠堅持做下去,也是因為有其他產業支撐。說句老實話,誰也不可能餓著肚子搞科研,一般企業也沒有這個條件。轉型升級比較緩慢,緩緩前進帶來的就是成本太高,在痛苦中慢慢度過一段艱難歷程。對此,行業的企業家們都深有體會。

確定好當下工作著力點

今年建材行業的具體工作,可以用五個「兩個」概括:新型干法水泥和浮法玻璃研發要落地;去產能、補短板要有突破;34號文方向性的政策和行業自律要法規化;兼并重組、「走出去」要加快步伐;確保規模以上企業的增長速度和行業利潤總額的增長率。

孟憲江:非常感謝您為我們明確了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方向,也分析了目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那麼具體到2017年,特別是當下,在全國兩會之後,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建材行業需要在哪些環節有所作為呢?

喬龍德:具體到2017年的工作,可以歸納為五個「兩個」。

第一個是兩個落地,新型干法水泥和浮法玻璃兩個研發要落地。4月初行業召開兩個「二代」的現翅,統一部署今年工作,並表彰在兩個「二代」工作中表現突出的人員。兩個「二代」是否成功有兩個標準:第一是技術研發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第二個是應用先進技術動工建設2~3條示範線。關於兩個「二代」,5年前剛剛提出時,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建材報》對此也做了很豐富的報道,這就是各種思想的碰撞。但是現在沒有不同聲音了,一致認為兩個「二代」的提出與實施是高瞻遠矚,在水泥和玻璃行業形成了創新提升的系統平台,不再是小打小鬧修修補補,5年後的今天,我們得到了行業發展的主動權。

第二個是兩個突破,即去產能和補短板要突破,這裡面還要再加上政策轉化。這三項是最艱苦的,但只有去產能、補短板的對象做到具體化,工作才能繼續推進。

去產能要突破,重點突破以下幾個環節。第一個,去除落後產能的政策要落地。現在仍是原則性的定義,誰是落後的,去誰的產能?都沒有得到細化。如果政策落地了,中介機構可以按照標準評定哪些屬於落後產能,標準達不到,質量、能耗不達標,就有尺子可以量。第二個,淘汰對象要一一對號入座。大家都認為自己不是被淘汰的對象,那麼最後淘汰誰呢?所以必須地區、企業、生產線要一一對號入座。細化了這對那些落後企業也是個威脅,他們可以趕快主動退出來。第三個,淘汰落後的補貼資金要突破。這三個環節到位了,去產能才能落地。這是今年「12+3」會議討論的主題,這次大企業要帶頭了。

第三個是兩個轉換:一是34號文方向性的政策要轉換成操作性的、部門或地方性的、分門別類的政策;二是轉換和提升行業自律。34號文要轉換成各種細化政策,去產能有去產能的政策,補短板有補短板的政策。行業自律,我們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但相對來說層次比較低。行業治理結構只有上升到法律法規、行規的高度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現在的各類文件和政策是提倡性的多,所以作用有限。行業協會也要提升自己的工作質量,注重文件政策的可操作性,每個行業要形成自己的行規行約,形成機製法規,這也是協會建設的一個方向。

第四個是兩個加快:加快兼并重組、加快「走出去」。兼并重組方面,我們主要抓的是水泥、玻璃、陶瓷等傳統建材。現在提出了「十三五」期間,企業的數量要減少1/4,這個量很大,但是必須做,因為不進行兼并重組,集中度不提高,就形不成規模效益。兼并重組的目的是提高集中度,是讓高水平的企業和高水平的人才來掌握和運用資源。管理水平高的人把資源拿在手裡,不追加投入,整個經濟效益提高20%~30%,成本馬上就降低了,能源利用率和環保質量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提升了,自動化程度也上去了。行業要讓大企業來經營,而不能誰佔有誰經營。兼并重組后,局面得到改變,產業興旺也就有基礎了。

第五個是兩個增長:規模以上企業的增長速度要超過國家的6.5%經濟增速,至少要達到7%;利潤總額與去年相比,要有兩位數增長,達到10%以上。行業發展最後的落腳點就是這兩個增長。因為今年要在去產能上實現實質性突破,所以在經營規模上,我們定的目標不是很高,能超過國家GDP增長速度就可以了。去年建材行業利潤增長11.7%,今年基數加大了,利潤增長10%應該也不錯了。轉型就是要達到效益型,這兩個增長,一個達到7%,一個達到10%,效益型就出來了。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比去年好得多,所以我們的目標還是有希望實現的。

同時,我認為,今年的工作安排上,補短板要做到三個一批:重點領域、重點新興產業要突破一批;發展建材服務業要形成一批;傳統產業向高端、綠色發展要升級一批。這三個一批做好了,補短板的工作就能落地。當然這僅僅是方向上提出來要突破,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踏踏實實地去分工落實。還有,關於「走出去」,前面已經有過討論,在這方面主要還是在工作的轉向上,要把「走出去」作為我們的日常工作、基本工作來做,掌握信息研究策略,爭取政策突破,一年比一年勢頭旺。這是潮流也是趨勢。

現在是一年的春天,我們要辛勤地播種,耕耘,到秋天才會有好的收穫。特別是在「12+3」會議上,大水泥企業堅定地團結起來,這樣上半年水泥產業就可以穩定祝玻璃產業方面,去年新產品開發和「走出去」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所以玻璃產業下一步會重新走向歷史新高。在新興產業和新材料發展方面,建材行業也有一些走在世界領先地位的創新成果,這些,都是行業里的積極因素。所以展望未來,我對建材行業的發展,還是很有信心的。

孟憲江:謝謝喬會長,您的分析和指點,會給行業企業在新的一年裡的工作帶來積極的影響,激勵行業企業做好當下,積極面向未來。我們期待行業在新的一年裡,能夠有更好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