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華為騰訊明爭暗鬥,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一盤大棋?

國產驕傲華為與互聯網大麥克騰訊掐起來了,這有點意思,這兩天鬧得工信部也出面頻頻發聲。近來國內互聯網方面,發生的事情其實很多,順豐與菜鳥、京東與快遞企業,每一個事情看起來沒什麼意義,大家閑來無事都可以打嘴炮奚落一番。但串在一起,就實在不簡單了!

華為騰訊的事情說小也小、說大也大。說小就是華為手機要跟騰訊微信合作,中間談判出現了波折。

華為覺得自己是國內最大手機廠商,掌握著硬體底層入口,我要推覆蓋系統全局的新功能,騰訊得老老實實跟我合作、開放數據。

騰訊覺得,我辛辛苦苦掙來的數據,憑啥你說要就要?留著新功能我自己還要做呢!

兩家沒談妥掐起來了。

這樣聽起來,好像跟當年3Q大戰有點相似。2010年,奇虎360推出QQ保鏢,以凈化用戶電腦的名義,強制攔截QQ的新聞廣告彈窗,最後引發騰訊反擊。

而這事說大比你想象中的要大得多,不僅僅是用戶數據隱私這種級別的問題。背後還牽扯著下一步大陸互聯網的整個走向。

今年(2017年)4月,國內自主研發的根域名伺服器成功上線運行。同時,還在熱炒俄羅斯將引進國內GFW技術,說明有意推廣自己的根域名伺服器。這代表著大陸要從現有的互聯網體系中,推出第二個全新的互聯網。

6月份的時候,工信部下邊的泰爾實驗室發出消息,在工信部的主導下,華為、OPPO、vivo、小米、三星、魅族、金立、努比亞、谷歌、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個推、極光等一大批廠商,制定了統一推送服務技術標準(Unified Push Service,簡稱UPS)。

這兩件事加上華為騰訊這事,穿起來就有意思了。

還有,今年是2017年,距離2020年這個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劃定的5G全面商用時間,只有不到3年的時間。而5G相對於現在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來說,是對整個互聯網技術的全面升級。包括TCP、UDP、HTTP、IP、mac等等各種計算機底層的通訊協議,都需要全面翻新。

這個一個掌握互聯網話語權的良機。

國家的力量處處可見,搶佔互聯網話語權的行動過往從密。華為騰訊最近的掐架,其實背後是不同監管部門對市場設定的的標準,各家公司依照自己的標準發展,必然存在的一些衝突。

互聯網技術標準群雄輩出,政府各部門有意調停整合

除了華為騰訊這件「小事」外,近些年大陸政府對網路安全問題很上心,從行政管理上,從電信詐騙到掃黃打非到轉發超500到手機預裝APP,再到最近工信部擬推出的智能手機push(消息推送)標準。

聯合執法的部門越來越多,涉及的層面越來越廣,已經明確的表現出要從國家層面推出相應的監管準則。丁香園、快播、徐玉玉就是近些年揪出的典型案例。

如此上心網路安全問題,有多方面因素:

一方面是國內互聯網技術確實落後,出於發展需要,必須根治網路安全亂象;

一方面是國際市場總是拿著這個話題說事,因為國內互聯網的複雜情況一衣帶水影響到了國際互聯網;

一方面Google回歸的談判、對蘋果產品服務的監管,這樣涉及全球市場的大事受到多方關注,必須要拿出實力,爭取主動權。

對於移動互聯網來說,現在是以行業領先公司為代表,用大公司的技術加上政府部門行政合作的模式,來進行有序的監管。這樣的合作在本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不過過去只是行政上上下級配合,未來就要奔著整個行業標準制定與發展管控相結合的方向上走了。

如此,能夠參與其中的公司,未來將成為互聯網市場標準的制定者。意義重大!

華為與騰訊這一次因為用戶數據問題對掐,鬧到工信部,聽起來是為了用戶個人數據安全的大義,但核心問題是為了爭奪下一步標準的主導權。這次事件也只是國內互聯網整體發展轉向過程中的小浪花。

現在市場上各家手機廠商、互聯網公司、開發者服務商,推出了形色各樣的技術標準。在5G到來的前夜,政府有意通過政策之手,讓領先的軟硬體技術公司聚在一起,搶先布局下一代技術。

大陸政府目前依靠網路監管政策來干預整個行業的發展,包括工信部、公安部、國安部、文化部、廣電總局等多部門都加入其中,開始推出各種詳細的管理引導辦法條例。希望通過將監管需求與市場標準像結合的方法,促使行業內不同領域公司進行緊密合作,快速打造出新的技術標準,同時將應用服務過渡到下一代符合監管標準的互聯網技術上。

華為、騰訊則代表的是不同監管部門的監管思路。兩家大麥克公司,在未來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上都有著強勢的話語權。但兩個公司也分屬不同的行業業務,標準難以統一。

一個覺得自己是硬體系統平台提供方,有權利制定新標準管理設備商所有的數據內容;一個是真正的內容產出方,認為自己的數據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我應該做標準的主導者。

說白了就是利益分割不均、技術水平還不成熟,所以工信部也不管這茬。否則像蘋果、Google一樣,直接將所有硬體介面封包,監控所有APP的調用,再強制開發者接入自己的服務API,不就完事了?

而現在,華為只能控制自家智能手機的底層硬體介面,對於像支付、推送、搜索、廣告等等的服務API,還是BAT們的天下。

這與Google退出造成國內Android市場混亂有關。

2010年,Google退出后,Android系統里的Google服務框架簡稱GSF,也一同退出了。一時間,國內的手機廠商、互聯網公司都開始迅速推出山寨版的GSF,供開發者使用。像BAT這種還打出了自家的定製系統,當然阿里的YunOS一直有自主研發的心。

最後互聯網公司發現,自己有用戶裝機量優勢能夠給開發者更統一精簡的服務,只用開發服務框架推銷給手機廠商就行了。手機廠商也發現,自己辛辛苦苦研發的服務框架,因為出貨量的局限,開發者們並不願意適配,直接選擇互聯網公司免費提供的服務框架效果更好。

大概從2015年開始,華為就把自家EMUI的服務框架換成了深圳老鄉騰訊的。有一段時間,我們打開華為手機,從賬戶系統到瀏覽器、雲服務、應用商店、PUSH消息推送都是騰訊家的產品服務。

其他家公司也是如此,有選擇阿里服務框架的,有選擇百度服務框架的。像三四線廠商用的是阿里的,SONY、HTC、三星等一些國際品牌用的是百度的。還有小米、魅族、鎚子這樣的,自己把別家的服務打散屏蔽了,然後深度定製一套出來。

2016年底到現在,華為要做自己的智靈Ai服務系統,又開始收回應用商店、雲服務、Push消息推送系統。可是騰訊不管這一套,人有QQ、微信這兩款國民APP,用戶超十億,裡邊包著騰訊家精簡版的服務框架。對於開發者來說,當然比適配華為上億級別的新服務框架來得輕鬆。加上自己也在研發相似競品,騰訊就在適配手機廠商系統標準上,顯得很懈怠。

這是這次掐架的核心原因——大家都想推自己的技術標準。

Google退出的這些年裡,國內互聯網公司已經學會了開放自家產品平台,擁有了自己的開發者生態。像BAT在開發者生態、開源領域已經有著不俗的成就,開始產出全新的互聯網技術標準。BAT加上眾多研發定製系統的手機廠商,再加上個推、極光、Testin雲測、APICloud等等第三方服務平台,各種通信模塊、雲模塊、富媒體模塊眼花繚亂。

各家標準都不統一,一個APP為了保障在所有手機都能功能完善良好運行,不得不封裝好幾家平台同類功能的API。所以,國內Android手機想不卡都難。

這些技術標準必須加快競爭,形成統一通用的局面,才能讓大陸這個巨大的市場在互聯網領域發揮更大的領導作用。

最後,統一互聯網市場上各種服務介面標準的任務,落在了工信部身上。

開頭已經提過了,今年6月份的時候,工信部便拉著華為、OPPO、vivo、小米、三星、魅族、金立、努比亞、谷歌、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個推、極光等一大批廠商,制定了統一推送服務技術標準(Unified Push Service,簡稱UPS)。

但是整個市場還處在探索發展階段,工信部也不能說一棍子打死,連「各取所長」都不行,否則就是一管就死。所以鬧到工信部之後,也只能駁回各憑本事自己解決。

這是騰訊擅長的領域,騰訊也是國內智能手機系統服務框架做得最好的廠商。

根域名伺服器、5G核心技術,你想不到的也都做了

上邊說的聽起來好像差不多都是些破軟體技術標準,下邊小新再把5G標準串起來,整個事情就更明白了。

從2008年3G時代開始,華為、中興這些國內電信設備商,靠著TDSCDMA技術標準爬進了國際領先行列。但過去的3G、4G時代,大陸還是沒有把握住移動互聯網的底層技術標準。

在移動互聯網中發展起來的MIP(移動網路地址協議)、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FTP(文件傳輸協議),WAP(無線應用協議),SMTP(簡單郵件協議)等等各種主要協議面前,國內公司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現在的5G是一個新的機會,而且是一個全面重置現有互聯網技術標準的大機會。5G的新空口、兼容性、互通性都是下一步技術升級換代難題,現有的頻譜頻段都要逐步重新分配,落實到最終的通信協議、文件傳輸協議等底層技術協議上,都需要逐步進行大幅度的升級換代。

國際範圍內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進行了5G相關技術方案的驗證研發。工信部也給出了相應的5G發展時間表,其中2016~2018年是技術研發試驗階段。而實際進度是,今年就已經開始針對5G中的物聯網、微波互聯網技術進行布網應用。

現在正處於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標準的研發迭代期,這個時間節點非常敏感。趕上了,就是下一代互聯網的霸主!趕不上,那就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了。

互聯網甚至電子消費品的標準,不都是歐美市場的拿手好戲嗎?大陸能做出什麼東西?

其實不然,近些年國內互聯網早已經大變樣,變成了一個不一樣的天朝區域網。

首先是互聯網最底層的技術協議。

前邊小新已經提到,今年4月份國內自主研發的根域名伺服器已經上線運行,還有意推銷到國外市場。這是互聯網最基礎的技術標準,意味著已經有能力在美國之外,獨立出一個全新的互聯網世界。

當然,這一過程也不是一天做成的。從立項到現在,前前後後至少用了20年的時間。

上邊小新也說過了,對於整個互聯網來說,最核心、最基本的技術要數根域名技術。根域名技術掌管著全球互聯網的信息調配分發,是現有所有互聯網技術標準的根本。意義重大。

根域名技術最核心的產品就是根域名伺服器。目前全球只有一台主根域名伺服器,放置在美國,12台輔根域名伺服器,其中8台在美國、3台在歐洲、1台在日本。剩下還有上千台根域名服務區鏡像,分佈在全球各地。

對於網路訪問來說,當然是速度越快越好!所以網路訪問請求的數據包大小就必須得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越小越好。網路訪問請求的數據包就是對應著13個根域名伺服器的13個驗證塊,因此根域名伺服器是不能隨便增加的。

這樣的結果就是:如果想擁有根域名伺服器的話,要麼從別的國家(美國)搬一個過來,要麼自己再造一個互聯網。前者不符合國家利益,大陸是想自己再造一個互聯網。

這個是前提,然後就行動了。

1996年,CN域名伺服器從德國搬回。1997年6月,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正式成立,目標是要保障國內互聯網安全穩定運行。互聯網就開始了不一樣的獨立自主風氣。

從咱們從小到大的政治課文上,你也應該知道,的政策是——在信息時代彎道超車。

可是這一政策出了二三十年了,到現在才算是真的趕上國際水準。

1998年,美國發表了一封綠皮書,認為自己對互聯網有直接管理權,受到其他國家反對。隨後,美國政府又修改出一份白皮書,提議在保證穩定性、競爭性、民間協調性和充分代表性的原則下,在1998年10月成立一個民間性的非營利公司——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開始參與管理互聯網域名及地址資源的分配。

這就是把美國根域名伺服器的管理權交給了民間中立機構ICANN,避免美國政府隨意干預,影響全球互聯網市場發展。與此同時,ICANN開始將製作根域名伺服器鏡像,向全球其他國家推廣。這種模式為互聯網穩定發展、全球普及提供了基礎保障。

2003年,CNNIC開始學習美國ICANN的思路,以市場手段推廣CN域名,將域名解析伺服器資源開放給民營企業運營,的域名投資行業開始迅速壯大,米農遍布全國各地。

2006年,CNNIC開通五大頂級節點,實行備災管理,只要網站應用的是CN域名,就算全部國際線路中斷,CNNIC也有應急措施保障其解析。

2006月12月,開通「根域名鏡像伺服器」,這意味著今後網民在訪問任何以.com和.net為後綴的網站時不必再繞道美國,只需要在本土即可完成訪問請求,不過,DNS解析的結果最終還會匯總備份到根域名伺服器上。

今年(2017年)4月,國內自主研發的根域名伺服器成功上線運行。去年還一度熱炒俄羅斯將引進國內GFW技術,說明有意推廣自己的根域名伺服器,推廣版的國際互聯網。預計未來,將會大力推廣自主的互聯網系統到亞非拉。

為什麼的根域名伺服器研發需要這麼長時間?

當然,有國內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積累不多、沒有相關產業鏈這樣的基礎原因;也有整個根伺服器技術領域一直在進步,追趕是不容易的。但核心原因是,對根伺服器的要求不一樣。

政府從一開始便立了個獨立安全的要求,定下了全部自主研發的目標,所以2000年左右,突然國產自主研發CPU成為了到處宣揚的重點項目、民族精神,即便當時威盛這樣的台灣CPU企業已經完全落地大陸,扶植了聯想這樣的民族驕傲。

同時給出的要求還有安全可監管。這是最難的,因為全世界都沒有研發這一技術,並且因為涉及公民隱私問題,歐美主流市場排斥這一技術。所以即使你在安全可監管上做出了成就,國外沒人買,無法普及就形成不了全球標準。你就在全球市場沒啥存在感。

這也是企業難以研發自主操作系統的原因。企業不能或者是無權改進操作系統最重要的底層安全通信協議,即便Linux再怎麼開源、微軟把多少Windows底層代碼送給政府部門,也沒有條件研發真正意義上的全新操作系統。

1998年美國搞綠皮書的同年,國內公安部的金盾工程正式立項,從此以後,互聯網已經走過了不同尋常的20年時光。

大家可能對金盾工程不熟悉,但是提到方濱興教授、GFW、綠壩娘,對於經常上網的人來說,人人盡知。雖然金盾工程與方濱興教授的GFW是并行的兩個項目,前者歸屬公安部後者歸屬國安部,綠壩娘是工信部的,但幾者具有同樣的意義。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上網詳細了解這一部分歷史,小新就不在這裡贅述。

2004年,GFW正式推出,這是一個劃時代意義的產品,大大扶持了本土互聯網企業,直接扶植了曙光、華為兩個電信設備商。的互聯網也開始從美國主導的全球互聯網分裂異化。

2009年,工信下發《關於計算機預裝綠色上網過濾軟體的通知》,要強推綠色上網軟體。但這一產品是由政府部門主導製作,做得實在太差了,非常不專業,最後不了了之。發現問題后,就轉變為國家部門根據自身行政需求,與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工信部也調轉方向,改為制定規則標準,引導企業發展。這才有了今天華為騰訊的衝突。

而從1996年到2017年,CNNIC用20年的時間,扶植了華為、曙光、聯想、浪潮、寶德等多家互聯網技術設備商。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對根域名伺服器的改造,引起了多次根域名污染事件。其中2014年、2017年兩次升級,引起全球範圍互聯網故障,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代價就是國外互聯網公司、開發者長久以來不信任國內的根域名鏡像伺服器。

其次是電信技術。

電信技術也是從1990年代開始布局的,到1998年香山會議郵電部決定押寶TDSCDMA技術,最終通過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審核,成為全球性3G標準之一。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國內電信運營商迅速由一家變成了五大電信運營商,然後又從五大變成移動聯通電信三家壟斷,現在又成立鐵塔總公司搞虛擬運營商,聯通又在帶頭做混合所有制改革。

其中,2009年美國歐巴馬上台,推行《開放互聯網法案》導致美國企業力推的WiMax電信標準胎死腹中,相關技術研發廠商不得不轉向核心技術相似的TDSCDMA上,助推了電信業的發展。小新在《負債1000億美金?!揭秘歐巴馬是如何攪黃孫正義十年規劃的?》《歐巴馬扶持了google,川普將拯救intel?》兩篇文章中,對這一段歷史有過詳細的介紹。

到今天,中興、華為、(郵電部下屬)大唐、展訊、聯芯等一系列公司被扶持起來。

這是華為擅長的領域。

結語

華為與騰訊兩家各有千秋,不能隨意評判誰優誰劣。在未來國內根域名領域技術政策全面開放以後,加上5G技術的快速普及,兩家為了新技術標準的發展方向及主導權,在競爭合作上的摩擦只多不少。

更嚴峻的問題是,獨立的互聯網已經發展得蔚然成勢,但在政府多部門聯合催熟互聯網產業技術的情況下,還未給出相匹配的開放管理制度保障。這為版的全新互聯網標準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要知道互聯網是一個關乎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基礎服務,涉及到每個人的權益,特別是國內一直不怎麼注重的精神層面利益。

總之,未來世界還是不確定的。無論何時永遠都有機會,全看自己覺得了。

文/水上焱

科技新知(ID:kejixinzhi)原創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