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開學了,家長教會孩子這件事比什麼都重要

孩子馬上就要開學了,不少家長已經開始和孩子制定新學期計劃了。

「每一次考試前進一名」「讀完XX本書」……看著滿滿當當的一整頁紙計劃,你是不是已經滿懷期待地等著「收穫」一個學霸孩子了?

不過,團長建議,在新學期計劃中,一定要加上這樣一項:「學會在課堂上舉手發言、提問」。

因為這可能正是學生普遍缺乏的能力之一,但它卻是一項重要的軟實力。

1

你的孩子也在課堂上安靜得「可怕」?

不少家長都和團長表達過這樣的困惑:「孩子太內向了,在課堂上根本不敢說話」或者「其實孩子挺開朗的,但是一到課堂上,就算是很想提問,也不敢舉手」……

先放寬心,你的孩子不是一個人。

此前,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華人教授林曉東有一篇文章被廣為傳播——他採訪了美國頂尖大學共35位教授,這些教授執教於美國各地不同類型的大學,所教授的課程涉及科學、人文、商科和工程等,可以說,他們的回答能比較全面地代表了美國教授對學生的普遍看法。

結果幾乎所有教授對學生的印象都是:在課堂上安靜得可怕。

  • 亞利桑那大學的Levin教授在答卷中抱怨, 「不論我怎麼鼓勵我的學生,他們就是不說話!在我的課上,最安靜的一群人肯定是學生。他們不說話,我無法確定他們是否聽懂了我講的內容。

  • 伯克利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Gomez反饋說,「我的學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溝通。其實,他們應該早點來跟我討論一下怎樣才能得高分。我真的不太理解,他們似乎很少在課外與教授們接觸,他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機會更好地進行溝通啊。」

多位教授都在調查中指出,學生在課上需要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而不是被動地坐在那裡聽。在他們看來,孩子最亟待提升的,就是公開展示自己獨立觀點的能力。

至於這些學生為什麼在課堂上如此安靜,他們給出的觀點不外乎是這樣幾種:

  • 「從小父母和老師就告訴我:找到了正確答案再講出來」;

  • 「在沒想清楚就說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淺薄的表現」;

  • 「當我發現我的答案和別人不一樣的時候,我不好意思說出來」。

當然,除了這些以外,知識點沒有掌握;語言組織能力不夠,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心不在焉,開小差;害怕或討厭某一個老師……可能也是原因。

不妨仔細觀察觀察你的孩子,他們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2

如果你想培養有思想的孩子,

不敢提問或許是個很大的缺陷

我們並非在鼓吹外向性格的優越性,每種性格和行為方式都有自己的長短處。只不過,如果你希望讓孩子適應未來的競爭,想培養一個有思想的孩子,不敢提問或許是個很大的缺陷。

因為,通常這正反映著孩子的思維模式。

博林格林州立大學傑出經濟學教授尼爾·布朗和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斯圖爾特·基利寫了一本頗受好評的書——《學會提問》。其中就提出了不愛提問的「海綿式思維」和愛提問的「淘金式思維」

簡單地概括起來,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在於:

  • 「海綿式思維」就像海綿和水的相互作用:它的優點是能夠更迅速地吸收更多知識,因為「海綿式思維」是被動的,不需要絞盡腦汁冥思苦想找問題,只要注意力集中,又有不錯的記憶力,很快就能吸得滿滿當當。

  • 「淘金式思維」是一種充滿主動性的思維方式,它不再是一味的吸收,而是帶著問題去聆聽,這個過程充滿互動,需要孩子主動參與進來。

「淘金式思維」是「海綿式思維」的升級,它會讓孩子能夠主動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如果你希望培養一個有思想的孩子,那「海綿式思維」就存在嚴重缺陷,因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它不能教會人做出獨立判斷。

而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兩種孩子的區別:

他們或許都在認真聽著,認真做筆記。海綿式思維的孩子筆記往往結構清晰,主題下條理分明地列出重點;但是淘金式思維的孩子記下的可能只是寥寥數語和一些箭頭符號。但每一個詞都是關鍵點,箭頭符號連接著不同的問題,就像一條淘金之路。

我們再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從「海綿式」升級到「淘金式」,學生們會有什麼變化。林曉東在對35個教授進行調查后,也給了學生們建議:

在他的建議下,一個叫小洪的學生跟一位曾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教授進行了30分鐘的談話。當然,這位教授非常耐心地聽小洪談了自己的研究計劃,並給予了深入的指導。

教授甚至拿出自己尚未發表的一篇相關文章給小洪,請他閱讀並指出文章里存在哪些問題。這是小洪第一次嘗到跟教授交流的甜頭。逐漸地,小洪有了信心,開始在課堂上勇敢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對,不愛提問看起來似乎不影響孩子升學,但是善於提問的人,往往體現出更高的主動性,也有可能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獲得更多的機會。

3

讓孩子學會提問,你可以這樣做

教育的目應該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或許你會說,「不發言不代表沒有思考」,但你起碼應該讓孩子嘗試一次主動提問、主動發言帶來的甜頭。

我們並非鼓吹讓孩子為了引起注意,為了發言而匆匆舉手,而是希望孩子們擁有這樣的勇氣及能力。至於如何培養他們喜歡提問的習慣,這些方法你不妨試試:

1、把「問得好」掛在嘴邊

孩子們的問題可能天馬行空,甚至離譜得要命,如果你用一句「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打擊孩子,或者匆匆敷衍他們。抱歉,孩子提問的可能便被你扼殺了。

國外的孩子之所以有極高的提問積極性,很大程度是因為大人們常常遵循的一個原則是「永遠沒有愚蠢的問題」。不管孩子提問的水平如何,老師的第一句話通常是「這個問題問得好」!

這一定是保護孩子提問熱情的第一步。

2、順著孩子的問題,繼續提問

「媽媽,為什麼晚上看不見太陽?」你的回答可能是:「因為太陽只是白天出現的」。這是一種方式,但卻失去了延伸的可能。

愛提問的孩子可能會繼續發問,但對於不愛提問的孩子來說,便止步了。聰明的父母一定會順著孩子的問題繼續發問,把一個問題變成無數個問題,比如「對啊,為什麼晚上看不見太陽,卻能看見星星和月亮呢?」「你覺得為什麼會這樣?」

這會觸發孩子繼續開動腦瓜,積極思考。

3、即便課堂上不敢和老師交流,那試試讓孩子抓住課後的機會

一步到位讓孩子敢於在課堂上提問或許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事,他們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問題不對,被同學嘲笑。不如先讓孩子試試課堂下和老師交流,但凡是合格的老師,都願意給孩子足夠的信心表達自己。

久而久之,這樣一對一的交流也將增加孩子的自信,並轉化成參與課堂發言、討論的動力。

4、給孩子更多渠道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然,還有一部分孩子,雖然不愛主動發言,但不意味著沒有自己的思考。那麼,不妨讓孩子意識到,其實還有很多方式輸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寫作。

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天生的優勢和劣勢,操之過急地糾正孩子的短板,一定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但用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一點一點發揮長處,彌補短處,你會發現,久而久之舉手發言其實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我們或許未必要逼著孩子每一次都舉手發言、提問,但孩子永遠不敢在課堂上發言,還是不好吧?

你的孩子在課堂上是習慣於哪一種思維模式呢?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根據孩子的特點,採取不同的鼓勵方法。新學期開始,不如讓他們試一試在課堂上表達自己?

文 | 默魚

成都兒童團稿件,版權歸成都商報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