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復旦大學副教授鄭奕談海內外高校博物館發展

最近,關於上海高校博物館的新消息不斷。

從瑞士洛桑落戶上海的國際乒聯博物館(乒乓球博物館),由上海體育學院運營管理。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僅面向社會徵集的藏品已近3000件,年底將揭開面紗。

另一個火爆的是同濟大學博物館。在那裡舉辦的「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一個月吸引數萬人次參觀,門前排隊幾十米,有人凌晨5時起床,從閔行趕到位於楊浦四平路的館址。

近年來,上海高校博物館不斷發展,作為現代教育體系和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激活這些藏於象牙塔中的寶藏,仍有不少地方值得探索。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鄭奕。

定位主要該面向學校還是社會

記者:曆數滬上大學校園中的博物館,如上海中醫大的中醫藥博物館、海事大學的航海博物館等,基本與高校優勢學科相關。一位高校博物館館長認為,與一般社會上的博物館相比,高校博物館多些學術味,少些商業味。對此,您怎麼看?兩者在承擔功能、藏品選擇、運營模式等方面,有無不同要求?

鄭奕:高校博物館作為博物館大類中的一類,首先具備博物館的共性,比如以教育作為首要目的與功能,以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作為基本功能,具備非營利性、公益性等屬性。但不同的是,高校博物館植根於大學的深厚土壤,是大學深厚學術和文化積澱的重要標誌。事實上,世界上首座博物館就起源於大學,可謂「館校合作」的雛形。

國外知名大學一般都有至少一座博物館,有些甚至擁有博物館集群,如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值得一提的是,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是英國第一個公共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之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一座大學博物館。它的形成標誌著近代博物館的誕生。

對於高校博物館的定位主要「面向學校,還是社會」的問題,一直頗有爭議。在我看來,高校博物館雖需恪守博物館一般職責,但作為博物館首要目的和功能的「教育性」主要是通過其為教學、科研服務來實現的,需要與專業、院系聯動。但高校博物館若能在滿足本校師生教學、科研的基礎上,擁抱更多社會民眾,將不只助益其自身發展,也助益所在大學文教功能的發揮,最終惠及全社會。

「冷熱不均」的問題怎麼解決

記者:高校博物館獨有的教育功能,讓其成為大學學術殿堂與社會科普需求的「握手」之處。例如,上海海洋大學水生生物科技館館藏珍品,吸引了國外相關學生學者來此研究寫論文,而在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博物館中,至今100多位講解員由武術專業學生擔任,從大學部生到碩士生、博士生,他們在講解中不斷體悟所學專業。目前,高校博物館依然繞不過「冷熱不均」的話題。有的高校博物館年接待量數萬,有的僅幾千。有人將「冷」的原因,歸結到高校位置偏遠、周末不開、缺乏專職人員定編定崗以及藏品的選擇等,您怎麼看?

鄭奕:目前,全國高校博物館普遍存在人手不足、資金不足、開放時間不夠、對外服務空間不夠等問題,有些幾乎在「人財物」多方面陷入困境。但值得肯定的是,不少博物館的藏品具有一定特色,甚至在某些小領域具備排他性和權威性,只不過很多時候「養在深閨人未識」。

總的說來,高校博物館作為博物館大類中的小眾,在展示、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相對滯後於社會上的綜合性博物館,這與其首先定位於服務本校師生有一定關係。但當把視野放大到全社會,當把高校博物館界定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就應以面向公眾、面向社會作為考量點。可喜的是,近些年,非常重視大學博物館建設,在教育部指導下,成立了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我們也呼籲給予高校博物館更多建設與運營上的重視和投入。

博物館圖書館合璧是一大景觀

記者:有位高校博物館負責人曾說過面臨的兩大問題:一是績效工資機制下,邀請校內專家參與博物館公共服務的激勵機制還未完全落實,成為推進實施的瓶頸;二是面臨「夾縫」窘境——大學屬於教育口子,但大學在教育科研以外對高校博物館日常運營經費難以充分承擔;而就文博管理部門而言,高校博物館屬非專業博物館,可以支持的力度有限。在運營方面,上海高校博物館有哪些可以向海外同行借鑒?

鄭奕:西方大學博物館的發展歷史、現狀都與我們不同,不宜照搬其運營模式。但有一點值得肯定,作為非營利性機構,一座教學、科研博物館所需的資源,是任何一所大學都難以獨立承擔的。

圖書館也是博物館教育服務的一個重要載體。在西方,博物館與圖書館合璧是一大景觀。目前公認的最早的亞歷山大博物館便與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聯為一體,共同組成當時極負盛名的科學和藝術研習中心。美國第一座博物館——查爾斯頓博物館,則由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圖書館協會在1773年建立,直到今天館內還保存了許多關於南卡羅來納州歷史的珍貴資料。

根據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博物館、圖書館都是典型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坐落於高校內的博物館與圖書館,完全可以發揮合力,致力於本校師生以及社會民眾基本文化權益和文化需求的實現與提升。

一流大學都擁有自己的博物館

記者:近年來,上海高校博物館在如何更好地服務公眾方面,也有不少探索和創新。例如將不少珍貴藏品進行數字3D化處理後上傳網路,令更多人可以打破時間空間限制,領略大學文化底蘊。換個角度來看,也是激活城市文脈的實踐。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鄭奕:美國博物館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偉大的大學,有傑出的博物館」。近現代,西方人文社科研究的「視覺化」傾向,以及大學部教育的通識化與去職業化轉變,使得以實物為基礎的文明史教育成為與語言、哲學、數學同樣重要的大學部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在歐美,一流的綜合性大學往往擁有自己的教學博物館,這種走進博物館展廳、面對實物進行視覺訓練、知識傳承的課堂,已成為大學乃至整個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謂「博物館、大學、城市」發展相得益彰。例如,去劍橋的每一個人,幾乎都要去劍橋大學,也會慕名前往費茲威廉博物館親眼目睹愛因斯坦的數學手稿,其間激發的好奇、崇敬和遐想,是在其他場所難以體驗的。這些都是大學博物館立德樹人之魅力所在,也是其發展的恆久動力,助推師生之外的更多民眾在人類文明的記憶中培育文化品質和科學精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