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知道古代先賢怎樣保健嗎

目前,全世界亞健康人口總的比例已佔到75%。關注亞健康,開展積極的預防和治療已刻不容緩。中醫學「治未病」的理論被國際上稱為最先進、最超前的預防醫學思想,這一理論最早由《黃帝內經》提出。對疾病以預防為主的思想和早診斷、早治療的理念是《黃帝內經》對保健學和預後學所做的重要貢獻。

《素問》中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病患已經形成,然後才去用藥醫治,禍亂已經鑄成,然後才去想辦法治理,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需要量東西時才去鑄造錐子,即便努力也已經晚了。所以,《黃帝內經》認為醫學對疾病的干預應該在「未病」、「未亂」之前,而不是在「病已成」、「亂已成」之後,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預防疾病或保健養生。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中說,有知識的人所採取的保健方法,一定是順著春夏秋冬四季的時令,適應寒暑不同的氣候,調和自己的情志,不過喜過怒,不大樂大悲,能很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調節陰陽的盛衰,使之相對平衡和穩定,這樣就可以延長生命而不易衰老了。養生者在於四適:適居處、適時令、適動靜、適飲食;養心者在於四心:用心、放心、清心、開心。《黃帝內經》中對醫者又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在此基礎上,孫思邈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醫者準則。「上工」和「下工」、「聖人」和「愚者」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是否具有預防為先的思想和理念。

「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防病不僅指病前保健,還指阻擋病變發展的趨勢,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防治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因為《黃帝內經》在討論了人體生理、病理、解剖形態等以外,更注意機體功能間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關係,認為人體各臟腑器官、精氣津液等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所以其「治未病」的理論強調在病程進展至更深、更廣的範圍前,對可能受到影響的部位和器官補其正氣,及時扼殺流竄在人體內的邪氣。

除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黃帝內經》還認為對疾病的診治應該做到早診斷、早治療。疾病起自皮毛、肌膚,成由六腑、五臟,是一個由表及裡、由輕及重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黃帝內經》對於預后判斷的論述可以與希波克拉底的《預后論》相媲美。《黃帝內經》認為,可以通過觀察病人的面色、癥狀、精神狀態來判斷預后;可以通過把握病人的脈象來分析預后;可以通過檢查病變部位來揭示預后;可以通過探究疾病與四時陰陽的關係來推測預后等。「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疾病的預后和轉歸是與醫療技術的水平相對應的。《黃帝內經》運用君臣佐使等藥物配伍原則和分析患者主體和疾病過程中的醫學哲學原理來治病,「寒者熱之,濕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

同時,《黃帝內經》討論了誤診誤治的九種認識論原因,包括問診和體檢的失當、對病人個體差異的失察、臨床醫生在思維方式上的缺陷等。《黃帝內經》認為,病人的經濟狀況、生活條件、精神狀態以及病史病情等是問診不可遺漏的內容,否則將可能導致誤診。這些問診內容一直延續到今天,更體現了《黃帝內經》具有嚴謹的科學性。

中醫學認為,健康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果陰陽失衡即可產生「亞健康」狀態乃至疾病。《黃帝內經》「治未病」理論對尚未發生疾病,而人體陰陽平衡已出現偏差的「亞健康」狀態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為了減少疾病和創傷的發生,人體必須順應自然規律的變化,遵從「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養生法則。同時,《黃帝內經》認為應該從自然界和機體內部尋找病邪入體、陰陽失衡發生的根源,並且疾病是可知、可防、可治的。這些科學的思想和理論是使中醫發展至今的絢麗瑰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